惠州船廠

惠州船廠

惠州船廠位於惠城區橋西街道辦事處水門。分為惠州市船舶修造廠和惠州造船廠。航運與造船向來都是不能割裂的孿生體,惠州的造船業因此也是東江航運史最為引人注目的章節之一。它的興盛見證了東江航運的輝煌,衰落則代表著東江航運已跌入低谷。解放前,惠州船廠規模全廣東省最大。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惠州船廠
  • 總部地點:惠州
  • 經營範圍:造船
  • 公司性質:有限公司
惠州造船歷史,唐朝時,光緒年間,建國後,船廠現狀,

惠州造船歷史

唐朝時

據《惠陽縣誌》記載,早在唐代,歸善縣(惠州府城所在地)的造船業就已興起。直到清順治17年(1660年),為防範鄭成功等沿海一帶的反清勢力,清王朝強令將廣東沿海一帶船隻燒毀,造船業才一度低落。

光緒年間

關於惠州早期造船業的記載,可以在《惠城文史資料》上找到。清光緒年間,惠州已經出現私營性質的手工造船作坊。光緒15年(1889年),惠州河南岸人蘇善修(花名蘇老康)就在東江邊修造船,起初只在橫瀝一帶經營,後來轉至中山公園後面的江邊一帶,以造魚艇和修理木船為生。
1918年,廣西人“嚴老五”在水門沙下開設新榮盛造船廠,揭開了惠州近代造船業的序幕。新榮盛造船廠初時僅有24人,後來增至100多人,主要造機帆船、木船和小艇,木材從河源、老隆、連平、和平等山區購進,多數是杉木。但好景不長,1938年日軍入侵惠州,船廠被迫關閉,工人四散。
從業人員一度達500人
自新榮盛造船廠後,惠州造船業的發展迎來了第一個春天。1921~1925年間,惠州製造和修理東江木帆船的船廠有七八家,大一點的船廠有工人數十。
1940~1945年間,惠州的航運業和造船業可謂空前發達,當時惠州通往各地的輪船最多時達到100多艘,大小木駁船散布整條東江,有上千艘之多。《惠陽縣誌》記載,1941年惠陽縣共有船廠15家,從業人數325人,每年製造木船600~900艘,造船業已初具規模。當時廣東省僅有17個縣有造船廠,其中惠陽、曲江的船廠規模最大。解放前夕,整個惠州造船業的從業人員達500人之眾。
為何惠州造船業在抗戰時期反而迎來大發展?這與當時的東江航運息息相關。抗日戰爭時期,出於防禦日軍侵略的目的,惠州通往各地的公路都已被破壞,輪船和木駁船於是成為當時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廣州淪陷後,惠州更是成為進口貨物和內地土特產品的主要集散地,水上運輸十分繁忙。

建國後

解放初有8家船廠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一些惠州的大商戶紛紛轉移到香港,商貿活動幾乎限入停頓,這也導致惠州造船業的發展一度停滯。建國初期,惠州僅剩8家船廠,大多分布在西枝江橋至東新橋沿江及橋東江邊(今沿江路)一帶。這些造船廠均是私人所辦,沒有固定工人,一般在江邊露天手工作業,修造的是木船小艇。
省內各地均到惠州船廠訂購
1950年,造船工人組織起來成立惠州工人造船合作社,初時僅有8人。不久,工人增至36人,合作社也改為工人造船廠,造木質出海漁船、火船、小艇等。
1954年4月,工人造船廠與古寬記、黃根、余合記等私營造船廠合併,成立公私合營惠州造船廠,廠址設在水門路(今惠州市船舶修造廠)。當時全廠職工60多人,生產工具僅為一個簡易船排、8個千斤頂和幾個蝦公絞。
1960年初,公私合營惠州造船廠被惠陽地區航運局接收,所造船從1969年起也由原來的木質船改為鋼質船。1979年11月,該廠被列入廣東省擴大企業自主權100個企業之一。從那時起,船廠設備不斷更新,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很長一段時期里,除了惠州本地外,廣州、韶關、南海、番禺、順德等地都曾到該廠訂做船舶。

船廠現狀

破爛不堪的船廠依舊駐守在西枝江畔,造船業在公路鐵路快速發展中淡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新豐江和楓樹壩水庫和電站的開建,東江航運日漸式微。特別在枯水季節,受電站人工控制泄流的影響,東江幹流航道水深不足,無法通行大噸位貨輪。更為致命的衝擊是,隨著珠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公路、鐵路交通網日益完善,相比較之下,體積龐大且動作緩慢的輪船,自然而然成了歷史。
航運的式微直接導致造船業的萎縮。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惠州境內兩家主要的造船廠——惠州市船舶修造廠和惠州市造船廠(縣級單位),也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靜默下來。員工相繼離去,造船設備或被賣掉或被轉讓,比肩而立的兩家船廠址成了一處名副其實的“工業遺蹟”。
歷史的車輪駛入21世紀。如今,破爛不堪的船廠依舊默默駐守在西枝江畔,廠房內外雜草叢生,不但一些空地成了菜園,靠江邊一帶更是垃圾成堆。船廠也在一片“拆”聲中再次引人注目。
2002年,惠州市動遷辦向船廠下發搬遷拆除通知。此後,船廠採用租廠房形式,把船體車間搬遷到下角,但輪機車間因種種原因仍保留在原廠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