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位於西昌學院,2004年合併原西昌師專彝學研究中心和原涼山大學彝族文化藝術研究所,組建為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所,2008年通過四川省教育廳評審合格,認定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更名為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於2010年通過四川省社科聯評審合格,升格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 創始時間:2008年7月10日
  • 作用:四川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位置西昌學院
基本情況,宗旨任務,發展目標,組織機構,項目發布,學術研究,成果推廣,學術交流,服務地方,

基本情況

中心以四川省內高校為主並面向四川省及西南地區的開放式彝族文化研究機構,由西昌學院領導和建設,省教育廳對中心的工作給予指導和支持。西昌學院十分重視中心建設,按照四川省教育廳的要求把中心建成了學院處級科研機構。中心主任由西昌學院楊正勇副院長兼任,省優專家洛邊木果教授擔任中心專職副主任。中心下設一個辦公室和5個研究室(支格阿魯文化研究、彝族語言文字研究、彝族文學藝術研究、彝族教育研究、彝族宗教民俗研究等),有一位專職辦公室主任和5位兼職研究室主任。中心現有專職人員6人,其中博士1人,碩士3人,本科2人。兼職研究人員36人,其中博士4人,碩士,26人,本科6人。中心現有一幢1500多平方的辦公樓,設有辦公室1間,研究室5間,網管室1間,陳列室1間,展廳1間,資料室1間,小會議室1間,學術報告廳1間。中心辦公設備齊全。中心建立了獨立的網站,為省內外彝族文化研究創建了信息網路平台。
中心從2009年開始設立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科研項目。中心學術委員會在中心初審、學科專家組評審的基礎上對2009年申報的項目進行嚴格評審,評選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度項目21項,其中重點項目5項,一般項目16項。

宗旨任務

中心宗旨是:在四川省教育廳的指導與支持下,在西昌學院建設與領導下,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彝族文化研究工作。立足涼山,面向四川及整個西南彝族地區,研究彝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各種文化現象。抓住自己的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和特色優勢,進行搶救、保護、發展和弘揚彝民族優秀文化,讓彝族文化走向世界,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心主要任務:一是制定彝族文化研究規劃,聯合各界彝學專家學者進行彝族文化研究;組織申報各類科研項目,組織申報各種科研成果獎項。二是擬訂和發布中心課題指南,組織學術委員會對課題進行評審立項,對課題實施管理,課題驗收,並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課題鑑定工作。三是舉辦彝族文化學術研討會,組織中心人員參加各種彝族文化學術研討會。四是辦好中心網站,為彝族文化研究創建良好信息網路平台。五是建設好中心資料室,努力創建電子資料庫,為彝族文化研究提供優質而豐富的資料。六是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更好地進行彝族文化研究和中心辦公設施及環境建設,改善辦公條件。
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v

發展目標

四川省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要在省教育廳的支持、指導與督促下,在西昌學院建設與領導下,堅持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引進人才,以專兼職的、校內外的專家學者為力量,建立多渠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以課題為重心,以專家為核心,整合科研力量,不斷提高研究人員的素質和水平,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彝族文化研究人才。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基地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以提高基地科研工作效率,促進基地科研水平的提升,樹立基地在省內、國內彝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良好形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努力基地建設成為我省乃至全國彝族文化研究的資料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基地發展分三步走:第一步,用2009-2011年3年的時間打好基礎,使基地各項工作走向正規。申報1-3項國家級或省部級的研究項目,3-5項省廳級的科研項目,並出版和發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研究成果,在省內樹立良好的學術形象。力爭使中心提升為四川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第二步,用5年的時間,到2015年,開展中心彝族文化基礎研究、彝族文化套用研究 ,把基地建設成建成我省乃至全國彝族文化研究的資料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再用5-6年的時間,到2020年,把中心打造成廣泛對外聯繫,並有鮮明學術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國影響的彝族文化研究機構。

組織機構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組織機構 一、學術委員會(第一屆)機構
西昌學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組織機構
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克蒂
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馬爾子阿牛木支
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洛邊木果
委員會組成(9人)
校外:(6人)
曲木鐵西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教授
李文華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羅慶春西南民族大學彝學院院長,教授
李忠英四川省彝文教材編譯室主任,譯審
馬爾子涼山州民族研究所所長,譯審
馬海爾哈涼山日報社副總編,高級記者
校內:(3人)
張克蒂西昌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洛邊木果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阿牛木支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教研室主任,教授

項目發布

中心2009-2016年共發布了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項目235項,其中2009年21項,2010年30項,2011年30項,2012年23項,2013年30項,2014年35項,2015年29項2016年26項。結項150餘項目。
中心按省哲社規劃辦和省教育廳的要求對項目經費使用情況監管。制定《項目管理辦法》和《項目評審辦法》,徵集課題指南,發布項目申報通知,初審、網上評審和會議評審相結合,項目中期督查,結項審批等程式嚴格評審與管理,並進行成果材料管理工作。

學術研究

2008年以來,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主持有各級項目10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項:洛邊木果《 彝族史詩<支格阿魯>研究》;阿牛木支《彝族克智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王繼超《彝族詩歌格律研究》;鄭劍平《四川涼山州彝語與漢語的接觸研究》;邱富元《跨境彝族倮人(瀕危)語言調查研究》;蔡 富 蓮《 雲貴川百部彝族畢摩經典譯註》研究 ;王繼超《黔西北瀕危彝族鈔本文獻精選翻譯》;蘇連科《彝族語音及口傳文化的數位化基礎理論研究》阿牛木支的《現當代彝文文學研究》
中心專兼職人員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等多種學術刊物上發表了280餘篇論文(不完全統計),出版85餘部專著、譯著、教材和科普書籍,其中以《中國彝族支格阿魯文化研究》《支格阿魯》(四川版)、《支格阿魯王》(貴州版)、《阿魯舉熱》(雲南版)、《涼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彝語義諾話語音研究》《中國當代彝族文學創作論》《彝族語言與文化概論》《阿普尼乃譜系文化》《彝英語音對比研究》《彝族克智譯註》《實用彝語》等13部為標誌性成果。
獲國家級、省部級和州廳級獎20餘項。其中曲木鐵西專著《彝語義諾話研究》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三等獎,王繼超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貴州彝族卷》獲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楊甫旺專著《彝族文獻長詩研究》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等、王明雯專著《涼山彝族習慣法研究》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成果推廣

(1)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的《彝英會話教程》《支嘎阿魯王》《支格阿魯文化研究》等16部教材、專著、譯著作為教材或教參推廣運用到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教育教學之中。
(2)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在涼山電視台、西昌學院作了50餘次學術講座。
(3)《螺髻山支格阿魯文化旅遊開放研究報告》等部分研究成果被涼山州螺髻山旅遊景區管理局採納運用。
(4)《涼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等部分研究成果指導涼山州民政民族工藝漆器廠等多家漆器工藝生產實踐,並在四川日報、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民族宗教網、涼山日報社等多家媒體報導,影響廣泛。

學術交流

(1)中心建立以來主辦和承辦了15個全國性與省級的學術研討會,如“首屆中國彝族支格阿魯文化研討會”、“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年會暨《涼山彝族哲學研究》研討會”等。
(2)參加國際性全國性學術研討會80餘人次,如“2014年中國彝學論壇”、“英語世界裡的彝族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等。與川內外研究基地和科研單位相互學習交流40餘人次。

服務地方

(1)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到喜德縣和西昌市彝族民眾之中進行科普知識宣傳活動。
(2)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洛邊木果、阿牛木支等6人作為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專家,每年參加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評審活動,為地方文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3)以中心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為材料和基礎建成了中心的支格阿魯展廳、彝族漆器展廳等兩個展廳、彝文書法展廳,對社會、學生等開放,很好地推廣套用了中心的研究成果。
(4)專兼職人員葉峰等帶領師生為涼山彝區農村建設設計和美術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