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聖人是一個漢語辭彙,基本意思是指周朝的聖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聖人
- 外文名:Sadhu of the Western Paradise
- 拼音:xī fāng shèng rén
- 釋義:指周朝的聖人
- 出處:《列子·仲尼》
原文,譯文,
原文
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商太宰嘿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
譯文
宋國的太宰去見孔子,問:“你是聖人嗎?”孔子說:“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學問廣博知識豐富就是了。”宋國太宰問:“三王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不知道。”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說:“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道德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也不知道。”又問:“三皇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皇是善於順應時勢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不知道。”宋國太宰大為驚駭,說:“那么誰是聖人呢?”孔子的臉色一時有些變化,然後說:“西方周地的人中有一位聖人(老子),不治理國家而國家不亂(垂裳而治人君南面之術),不說話而使人自然信服,不教化而政令自然實行,偉大而寬廣啊,百姓不知怎么稱讚他才好。我懷疑他是聖人,不知道真的是聖人呢?真的不是聖人呢?”宋國太宰默默地在心中計議說:“孔子在欺哄我啊!”
自宋以來,不少著名佛教學者、基督教學者都認為,“西極化人”和“西方聖者”是指釋迦牟尼或耶穌,從而推斷《列子》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的作品。這是“列子偽書說”的一個重要支柱,然窮本溯源,找出了這一說法的來源,出自宋僧法雲(1088~1158)的《翻譯名義集》:“周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原來是僧人為了宣傳佛教而借重《列子》中似是而非的說法。
無獨有偶基督教《聖經》索隱派的《對話錄》:“《列子·仲尼》篇: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弗知 ,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智勇也 ,聖則丘弗知。” “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者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閒,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 。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商太宰嘿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
《對話錄》的作者將“西方之人有聖者焉”的“西方”解釋成相對中國而言,地處西方的以色列,那么“聖人”則自然而然指耶穌了。實際上,文中的“西方”正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用的虛指、泛指的典型表現。東晉張湛《列子注》云:“聖豈有定所哉?趣舉絕遠而言之也” ,不必一定是實指以色列、印度。
從詞源上考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多古籍如《國語》有“西方之書”,《詩經》有“西方之人”,《莊子·讓王篇》載:“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日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日:‘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這裡的西方有道之人即西方之聖人,顯然是指道家的理想人物。”“《楚辭·離騷》有“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 ,《楚辭·遠遊》有“鳳皇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西方”“西極”“西域”皆是指周地。”西皇”也指華夏的神,姜亮夫校註:“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 即西皇。”宋歐陽修范仲淹等《劍聯句》:“ 南帝輸火精,西皇降金液。”化人,則是“化幻人也”(《列子》張湛注),有點相當現代的魔術師。重點是考究“西方聖者”指誰,其關鍵是聖者的思想主張。“不治而不亂”等語是《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根本不同於佛教的寂滅之說。《論語》中讚揚帝堯無為而治理天下,正好說過“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老子其人,曾經擔任周王室柱下史;孔子慕名從魯(東方)往周(西方)向老子問禮。所以,馬達先生說:“在春秋時期,西方之人的聖者,是非老子莫屬的。”
據史書記載,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陽“觀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和“道德之歸”.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過魯國舊貴族南宮敬叔的關係,獲得魯昭公的準許和一車二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陽,找到當時的大學問家老聃詢問禮樂。
《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聃即道家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當時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長.他對孔子說:“你說的那些人,他們和自己的骨頭早腐爛了,只剩下他們的話罷了.況且,君子逢到好的時代就出來乾番事業,遇到不好的時代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好的商人深藏錢財,好象一無所有;很有德興的人,外表看起來卻像是遇笨.去掉你的驕氣和多欲、態色和不切實際的淫志吧!,對你都沒有什麼好處.我要對你說的就是這些”.
臨別時,老子還贈言道:“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錢財,仁義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貴,也不能竊仁者的名聲,但還是要告訴您:觀察問題很透徹、言辭犀利善辯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好議論人,揭人的短處!作為子女和人臣,言語和行動都不能只考慮到自己!”
孔子聽了老子的話,回去對自己的學生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網對付,游者可以用釣絲對付,飛者可以用弓箭對付.至於龍我卻無法了解,它乘風駕雲直上青天.我今天見的這位老子,大約就是像龍一樣的人物了.”
孔子還遊覽了周天子召見諸侯和舉行國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廟,祭天地的社壇等,從而對制定了西周禮樂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陽之行,孔子擴大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魯國後,向他求學的人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