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代藝術批評的起源:18世紀法國沙龍

西方現代藝術批評的起源:18世紀法國沙龍

《西方現代藝術批評的起源:18世紀法國沙龍》是2012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虹霞、易英。

基本介紹

  • 書名:18世紀法國沙龍
  • 作者:董虹霞 易英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1日
  • 頁數:189 頁
  • 定價:36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1235985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光明日報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西方現代藝術批評起源於18世紀法國沙龍批評,這一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公認,但對其具體深入的研究還非常不足。《西方現代藝術批評的起源:18世紀法國沙龍批評研究》借鑑T.J.克拉克藝術社會學的方法,將18世紀法國沙龍批評放到與整個歷史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中去考察,力求全面客觀地揭示出藝術批評產生之初的真實面貌。全書探討三大內容:一、“現代藝術批評”的核心本質;二、18世紀藝術批評在為自己爭取合法化地位過程中呈現出的複雜狀況、付出的努力、展開的論爭以及採用的策略。三、澄清關於法國藝術批評起源狀況的四種構想。
《西方現代藝術批評的起源:18世紀法國沙龍批評研究》借鑑T.J.克拉克藝術社會學的方法,將18世紀法國沙龍批評放到與整個歷史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中去考察,力求全面、客觀地揭示出藝術批評產生之初的真實面貌。

圖書目錄

外國美術史研究叢書序
導言
第一章何謂“批評”
第二章啟蒙時代的批評文化形態
第一節理解啟蒙精神
第二節文人地位及其構成
第三節君主制的鬆動
第四節新興公共領域
第五節出版、教育與閱讀
第三章藝術批評的選民:沙龍展覽
第一節沙龍展覽的外圍
第二節沙龍展覽的特殊性
第四章藝術批評合法化的進程與策略
第一節圍繞“藝術公眾”的論戰
第二節藝術批評的出版與傳播
第三節多樣化的作者身份
第四節批評語言的探索
第五節什麼是好的藝術?
第五章關於藝術批評起源的四種構想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沙龍批評出版物統計(1737—1827)
後記

作者簡介

董虹霞,1978年5月生,山西壽陽人。曾分別就讀於太原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學博士。現工作於太原理工大學,從事美術史論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序言

外國美術史研究叢書序
藝術史,是對於人的審美創造物的解釋和歷史的分析,它一方面和哲學、美學、藝術批評和鑑賞學相對應,另一方面與純粹的文物研究相對應。藝術史作為人文學科的一部分,它的建立雖然可以追溯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但是它真正得到確立和發展是在德國,就像美國學者所形容的那樣:“藝術史的母語是德語。”德國哲學家溫克爾曼在1764年出了第一本以“藝術史”命名的書。
早期的美術史研究主要是以美術史家(大部分是藝術家和收藏家)直接經歷的事件和直接接觸的材料為記述對象,隨著歷史的積累和資料的豐富,美術史研究的基本行為逐漸由記述轉變為考據,美術史家也和歷史學家一樣,不再是藝術家附帶的興趣,而成為一項專門的工作和職業。換句話說,在原始資料和文獻以超量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考據幾乎成了美術史研究的最基本的特徵。美術史方法作為一個問題的提出,就在於考據與材料的特定關係,即有限的考據和材料的無限積累和增長。人類歷史上的藝術活動本來都只是個別的個體和群體的現象,在空間和時間上往往是相互隔絕和脫離的,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一些藝術家誕生又去世,一些藝術現象發生又消失,它怎么會成為一種按照時間順序整齊排列的歷史呢?究竟是按照什麼樣的原則來構築這樣一部藝術編年史呢?就像歷史學上的“什麼是歷史”這樣一個終極命題一樣,美術史上也同樣存在著這樣一個謎:“什麼是美術史?”這個問題的內在含義應該是“每一部美術史都只是一個美術史家或一種方法的歷史”。也可以說,自從美術史成為一門學科以來,就不斷有美術史家對編史的方法進行了研究,並且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將方法的概念直接用於自身的美術史研究。但是,在美術史方法上存在著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作為一個淺層的概念,美術史方法意味著一種工具的職能,如圖像志(考據學)、文獻學、材料技術學、傳記學、心理學、文化學和社會學等等,即按照藝術的不同屬性從不同角度切入美術史的編寫,這些方法基本上都沒有一個預設的價值標準,猶如一門職業的技能,使美術史的編寫能夠在一種可操作的方式下運行。作為美術史方法的深層次概念則是對方法的形成提出本質性的質疑。即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方法,或按照什麼樣的原則來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實際上,任何方法都不是孤立的,甚至於不同的方法或學派在美術史實踐中、在具體的考據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的。形式批評離不開具體的實證,圖像學或社會批評也離不開形式分析。那么不同學派之間的分歧何在呢?關鍵不在考據的方式,而在於這些方式之上的思想方法,以及在這些方式內部所隱含的哲學意義。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方法論概念的誕生才使美術史的考據和研究正式進入了學科的狀態。
外國美術史研究也是美術史學的一部分,但與一般的美術史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中國,在中國做外國美術史(主要是西方美術史)在歷史上經歷了幾個階段。早期的外國美術史寫作還談不上研究,“五四”前後,隨著現代藝術學校的建立,最早的外國美術史是為美術學校學生學習繪畫的教材而編寫的,根據國外已有的美術史資料,編寫而成的藝術簡史,重點在繪畫和雕塑,以適應美術教學的需要。隨後,一批留學歐美的藝術學子更深入地接觸到西方美術,不僅在藝術觀念與實踐上帶回西方藝術史的認識和知識,在藝術史上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編寫出比較專業的藝術史著作,也包括用特定美術史方法研究的藝術史。新中國成立以後,大量的外國美術史翻譯和介紹進來,一批又一批留學生出國留學,回來後在美術院校任教,美術史的專業水平極大提高。當時美術史的資料來源主要是前蘇聯,留學也是在蘇聯,在美術史的認識和研究上也深受蘇聯的影響。外國美術史的工作主要是服務於教學,服務於藝術創作。但外國藝術史的知識空前普及,從特定的思想觀念出發對西方美術史做出自己的批判與分析,都為日後外國美術史研究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後,外國美術史研究有了很大發展。大量的外國美術史資料翻譯過來,美術史研究的對象和領域有極大的擴充,外國圖書的大量引進豐富了美術史資料,這對於外國美術史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從整體上說,外國美術史研究仍徘徊於編譯與寫作之間,缺乏對美術史的直接考據與研究,大多是根據國外現成的研究成果,再作第二手的研究。按照帕諾夫斯基的說法,美術史研究是考古學與審美判斷的結合,考古學是美術史的基礎。顯然,一般情況下,外國學者很難進入對方的考古學領域,然而,“審美判斷”卻大有可為,第二手的研究與“審美判斷”的結合,應該是外國美術史研究的重要特徵。新時期以來,外國美術史研究的發展也體現在這一方面。
從這個角度來看,外國美術史研究與世界歷史的研究有相同之處,在第二手研究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成果和結論,主要有兩種可能性:
一個是闡釋性的研究。闡釋性包括兩個方面:一、對於歷史的重新解釋和解讀。現代美術史的研究越來越向思想的深度和方法的廣度發展,以前看似簡單的東西,如藝術家與作品的歷史,越來越需要思想的解釋,在交叉學科的條件下,藝術的解釋也更加複雜和多樣。二、外來文化的引進總是與現實的需要相適應,藝術史的重新解釋也反映了我們的立場和觀點。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中,有過關於印象派、西方現代藝術和抽象藝術的爭論,這些爭論也深刻地反映在美術史研究上,推進了美術史研究的自主性判斷和分析。
另一個是綜合性的研究。綜合性的研究對我們的美術史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出版的這套叢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反映這樣一種研究的成果。以前的外國美術史的寫作與教學,總是集中在藝術家與藝術作品,偶爾附帶一些歷史與社會背景。藝術作品並不是孤立的現象,不是藝術家天才的表現,而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條件下創作的。從這些方面研究藝術史,不僅需要豐富的世界歷史知識,還要有貫通交叉學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將這些本來孤立的現象聯繫起來,進行有機的整合,揭示藝術創作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當然,外國美術史的研究早已不是單純的繪畫與雕塑的歷史,藝術史的對象和範疇幾乎涉及人文學科的各個領域,這套叢書的研究課題就反映出這種變化,文藝復興時期的陵墓紀念碑、藝術批評的起源和魏瑪時期的德國視覺文化,都不是外國美術史的傳統寫作,而綜合性研究在這些選題上顯得尤為重要。
易英
2012年12月於中央美術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