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回途中二絕

《西征回途中二絕》是宋代詩人張舜民創作的一組詩,《嘉靖寧夏新志》有收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征回途中二絕
  • 作者:張舜民
  • 創作年代:宋代
  • 出處:《嘉靖寧夏新志》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其一
靈州城下千株柳, 總被官軍斫作薪②。
他日玉關歸去路③,將何攀折贈行人④。
其二
青銅峽里韋州路⑤,十去從軍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 將軍休上望鄉台⑤。

注釋

①這兩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宣德寧夏志》《弘治寧夏新志》《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均收錄此詩)。第一首寧夏地方志題作《西征》,第二首寧夏地方志題作《峽口山》(峽口山,在今寧夏青銅峽市境內,與牛首山相對,位於黃河西岸,古稱艾山)。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宋王朝五路大軍征西夏,計畫先攻取靈州(宋時屬西夏,在今寧夏靈武市西南),然後直搗其都城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其中南線以行營經略使高遵裕出環慶路,涇原路副總管劉昌祚出涇原路,受高遵裕節制。劉昌祚率涇原路5萬人馬圍困了靈州。由於宋軍將領(高遵裕)判斷錯誤,指揮失當,步調不協,貽誤戰機,以及紀律渙散,轉運不濟,加以夏軍決黃河水灌宋營,斷絕糧道,致使宋軍圍困靈州城18天仍不能破城,且凍溺死者無數。這時已進入十一月,宋軍饑寒交迫,漸漸支持不下去了。宋神宗只得詔令“班師”。靈州城下10多萬宋軍,逃生者僅有1.3萬人。當年隨從高遵裕出征的張舜民,親眼目睹了宋軍的慘敗,他以悲憤的心情寫下了《西征回途中二絕》。因詩中有“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台”等嘲諷句,被轉運判官李察劾奏,貶為郴州酒祝。
②斫:本義為大鋤。引申為砍,斬。薪:作燃料的木材,即柴火。
③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省。
④攀折贈行人:古時送行,以折柳相贈,以“柳”寓“留”。
⑤青銅峽:古稱上河峽,在今寧夏青銅峽市青銅峽鎮。兩山相夾,黃河經其間。韋州路:過青銅峽由中寧鳴沙通向同心韋州的山間小道。
⑥將軍休上望鄉台:寧夏地方志均作“憑君莫上望鄉台”(憑,請;請求),此從其他宋詩版本。望鄉台,古代從軍不歸或旅人流落異地,因懷念家鄉而登上眺望家鄉的高台。一說為冥界的“望鄉台”,此用以隱指死亡。

作者簡介

張舜民(生卒年不詳),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郡州(今陝西彬縣)人,約與蘇軾同時,為陳師道姐丈。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神宗元豐間,授秘閣校理、監察御史。在環慶前線,因作詩譏諷前線失敗獲罪,貶郴州。哲宗朝為吏部侍郎,曾因坐元祜黨籍,被貶商州。有《畫墁集》,今傳本系從《永樂大典》輯出。存詞四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