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唐代女詩人薛濤的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岩》是唐代女詩人薛濤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表明詩人身處西岩,在靜止狀態下“憶”的思維活動與“把酒”的習慣行為相結合,體現為靜中有動的視覺圖景。後兩句中“停去馬”的動態行為與“細雨中”“亂鳴”聲效相結合體現為動中有聲的聽覺特徵。全詩充分說明了薛濤善於營景造境,長於抒情,思敏俊逸,哀婉流暢的創作特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岩
  • 作者:薛濤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洪度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岩
憑闌卻憶騎鯨客,把酒臨風手自招。
細雨聲中停去馬,夕陽影里亂鳴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西岩:據《全蜀藝文志》:“太白讀書處,一在西岩,萬縣對山,有大湖在頂;一在匡山,彰明縣中”。《蜀中詩話》指此為簡州西岩。
②騎鯨客:張篷舟、陳文華、彭雲生三位先生均注為李白,因李白曾自稱“海上騎鯨客”。關於“騎鯨”的記載最早見於揚雄《文選·羽獵賦》:“乘巨鱗,騎京魚。”李善註:“京魚,大魚也,字或為鯨。”一般用於比喻隱遁或遊仙。
③蜩(tiáo):指蟬。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登樓依憑欄桿,不由地回憶起昔日曾游賞此地的李白。手握酒杯,風吹過,不由讓人產生李白似的招手動作。
濛濛細雨,蒼茫中佇馬回望。夕陽斜照,只剩下蟬不停的鳴叫聲音。

創作背景

相傳萬縣西山太白岩為李白讀書處。薛濤過萬縣,游西山太白岩的時間,應該是元和五年(810)秋,由蜀赴江陵途中。此時的薛濤心情是十分矛盾的,她對元稹既充滿希望,又捉摸不定;對赴江陵的結局,深感吉凶未卜,忐忑不安。由李白讀書處,引發女詩人對這位騎鯨詩人的仰慕懷念,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憑闌卻憶騎鯨客,把酒臨風手自招。”第一句和第二句寫薛濤登西岩,依憑欄桿,不由自主地回憶起昔日曾在此地游賞的李白。其中“騎鯨客”即李白的喻體。下來“把酒”一詞出自李白《把酒問月》一詩。在此用“騎鯨”和“把酒”將所憶對象李白鎖定。接著描寫自己太專注於對李白的回憶,不由自主地產生“手自招”的行為。而“手自招”也緣於《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描寫。
“細雨聲中停去馬,夕陽影里亂鳴蜩。”相較於第一、二句描寫登西岩懷李白的行為,第三句敘述了詩人策馬離開西岩時惘然若失的感受及依依不捨的行為特徵。周圍死一般地寂靜突出了濛濛細雨的聲響,蒼茫之中,佇馬回望,雖然西岩故地已經消失在遠處,但詩人對李白的思念仍像這淅淅瀝瀝的雨絲持續不斷。
相對於前一句的“去馬”,後一句引出“鳴蜩”。由於“去馬”之“停”是在詩人的操縱下而為,表明騎馬人是在思索中,實際上體現了人依依不捨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沿襲前兩句描寫自身行為的內容,後兩句所涉“蜩”也是詩人自喻。所以,最後一個行為表現即“亂鳴”,即無規律地呼喚或慟哭。從感情生髮規律上說是對“憶”情的進一步深化,是“憶”情的最後爆發,更加突出了薛濤對李白的思情之切。

名家點評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譚邦和《媛詩九美》:女詩人在西岩太白讀書處憑闌懷想,回憶詩仙的瀟灑風度,而對周圍的環境有了一種特別的感受,細雨鳴蜩,物自有情,不可言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祁曉明《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鑑賞辭典》:整首詩的基調是傷感沉鬱的。四句詩抓住“憶”“招”“停”“亂”這四個關鍵的動詞,著重寫出作者思想感情由吊傷而失望而迷惘而煩亂的發展變化。詩風接近於晚唐諸名家如韋莊等人。作者還善於以景物描寫襯托人物內心情感。如詩的後兩句,著重寫雨聲蟬聲的淒切以襯托詩人心中的煩亂愁緒,而夕陽殘照,驅馬歸去的描寫也點出作者的無限感傷。總之,寫景與抒情在這首詩中不是完全割裂開的,而是渾然融合一體。

作者簡介

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女詩人,成都樂妓 。製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人稱“薛濤箋”。脫樂籍後終身未嫁。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後人將薛濤列為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流傳下的詩作有90餘首,收於《錦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