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山銳健營
- 類別:軍政系統
- 國家:中國
- 摘自:《前記》
軍政系統,前身,組建,科目編制,
軍政系統
健銳營於乾隆十四年組建後,設定了以下軍政系統進行管理。
具體如下:
掌印大臣無一定定員,是由朝廷通過兵部任命的,多為王公大臣,官職一品,不住營內。
翼長:因健銳營分左右兩翼,故各有翼長一名,分管東西四旗,官職三品,住在八旗印房前面的大四合院內,約十六間,配有馬號,平時衣著為藍色戰袍,頭頂帽有藍頂、紅頂或紅花頂,主要依據平時征戰的勝績而定。待進城議事時,身著袍褂,胸佩朝珠,足蹬薄底緞靴,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出健銳營軍士敢死隊的身形,大小金川的平定是健銳營軍士常說的話。
正參領:正參領為具體到了每旗中的最高指導者,官職同為三品,但住房僅12間,房舍一般建在本旗正中位置,房舍因是四合院結構,往往造成該營布局缺某某“條”,使營區內旗丁街巷不對稱。
副前鋒校:是前鋒校的助手,每旗五人,官職從八品,住房三間。
藍翎長:是前鋒校的助手,相等管理日常旗務的副排級,每甲一人,每旗約11位藍翎長,官職九品,住房3間。這個職務,在其他旗營中稱“領催”。
前鋒:也叫正前鋒,是正式旗兵,每旗約345人,屬下11甲,每甲約28—30旗兵。無官銜,住房三間、二間不等,視家屬多少,功績大小決定,前鋒是旗營中的基本力量。
委前鋒:委前鋒在旗營中屬於二等兵,每旗約有百餘人左右,每兵住房兩間。
養育兵:養育兵又叫養余兵,大概是富餘下的兵,實際上是八旗前鋒的後備力量,應為予備兵,象兒童團一個等級的年紀尚小的軍事基層組織,每旗名額為125名,養育兵也定時出操訓練,每月有一定的餉銀。但無住房,這些養育兵多有父母,過著無憂無慮的父母月的生活。當然,當養育兵也有一定的年齡——十歲。
除了上述軍事官職階位外,營中還有一定數量的“蘇喇”,也就是營中的閒散人員。
營房裡的男人是世世代代當兵的,可是要想當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孩子長到十周歲時就到了當養育兵的年齡了,也就是說,這孩子開始可以去掙自己應得的那份俸銀了。不過這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和一定的外因條件。
當本旗驗考養育兵時,適齡的家庭都會將孩子打扮的十分利落,便於應驗。因為錄取名額少,驗考的孩童多,因此,除孩子的自身條件外,還要結合這個孩子的家庭的人口 ,收入,幾名兵丁,一般說來,最困難的孩子的家庭會得到本族參領的同情和錄用。養育兵是有一定的年齡段的,即10歲——17歲,如果這孩子已經超過了十七歲,仍未成為養育兵,那就只好越過養育兵這一級直接考委前鋒了。
如果旗營內有委前鋒的空缺,應考人員必須是本旗的養育兵或未考過養育兵一段而又超過17歲的蘇喇了。這時,因為考生已列為二等兵委前鋒的“旗兵”位置上,所以,射箭、舉石、摔跤三項也是比賽的內容一部分。
旗營內如有前鋒空缺時,則由本旗中的委前鋒中比試武藝和口才及文化知識等,其中比箭有步射和馬射等,健銳營自設攀雲梯、攻占石碉等特有內容。
前身
健銳營的前身,是組建於乾隆十三年的雲梯部隊。乾隆十二年,四川省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侵奪鄰部,挑起事端。為平定戰亂,十三年,乾隆派征苗有功的張廣泗前往鎮壓。但是土司憑藉當地特有的石碉建築進行抵抗,加之張廣泗用人不當,指揮失度,致使清軍久攻不下,死傷慘重。即《前記》開首所言:“去歲夏,視師金川者,久而弗告其功。”
在這種情況下,乾隆認為“開國之初,我旗人躡雲梯肉薄而登城者,不可屈指數,以此攻碉,何碉弗克!”因此,“命於西山之麓,設為石碉也者,而簡?飛之士以習之。”碑文點出了為什麼要選派八旗子弟組建雲梯部隊。乾隆十三年七月上諭中也說:“我國家從前用兵,以雲梯登城為要務。今承平日久,兵革不試,旗人已不知有此藝。朕思金酋恃其碉極險固,正可用此破敵。即使金川無所用之,亦滿洲武藝所當訓練者。”這段話更是明白指出,挑選八旗兵丁的原因,不僅僅是“滿洲舊藝”,更重要的是乾隆怕“承平日久”,八旗部隊的戰鬥力下降,藉此機會正好加以訓練。
雲梯部隊的人數,《前記》中稱“未逾月,得精其技者二千人。”但事實上,第一批雲梯兵只有300名。乾隆十三年上諭有:“可於八旗前鋒護軍內,上三旗每旗派五十人,下五旗每旗派三十人,擇其少壯勇健者,演習雲梯,以備選用。”後來經略大學士訥親奏道:“至令旗兵演習登城舊藝,數百名不敷攻撲,若數千則費多。”?但是乾隆為了拿下金川,在人力物力上給予極大的支持,增雲梯兵至1000名。後又發上諭稱:“現今雖於八旗前鋒護軍內挑兵一千名操演雲梯,但為數尚少,著再擇漢仗好者,合為二千之數。”?雲梯部隊的出征日期,在《前記》中只提到“更命大學士傅恆為經略,統之以行”,沒有明確指出。《清實錄》乾隆十三年十月壬午載:“現在雲梯兵三百名業已起程,其餘京兵及東三省兵總計四千七百名,應分十六起,每起三百名,隔五日一次起程,……京兵於十一月初五日始。”而從京到川,路途遙遠,“是各起滿兵到齊,即毫無阻滯,亦必在二月半以後”。
為了掩蓋勞師糜餉的金川戰事,同時也要自我吹捧,在戰役結束後,乾隆大擺慶功宴,犒賞有功將士。對於他一手組建的雲兵,更是不吝施恩。十四年四月丙戌上諭:“……經略大學士忠勇公傅恆,先起帶往軍前之雲梯兵,所有從前借支官銀,應行扣還者,加恩豁免。”不僅如此,他還親自撰文表彰雲梯兵的功勞,而且在相距不遠的地方樹立兩通碑文完全相同的石碑,即分別立於實勝寺和實勝寺碑亭內的石碑,其誇功諱敗的心態可見一斑。
組建
乾隆在《前記》中指出:“夫已習之藝不可廢,已奏之績不可忘,於是合成功之旅,立為健銳營。”這就是健銳營的正式組建。
著手組建的時間,當不晚於立碑的時間十四年五月。《大清會典事例》載:“俟回軍之日,不必令回本營,專設一營,令大臣數人管轄操演。”雲梯兵到京時間,據《清實錄》乾隆十四年五月丙子載:“又奏:查回營官兵,現已全數過站……”。那么,健銳營著手組建的時間,當在乾隆十四年五月,即雲梯兵到京以後。
從金川回軍之後,這支部隊就駐紮在西山地區,即《前記》中“則命於西山之麓,設為石碉也者,……因命於碉傍,就舊有寺新之易其名曰實勝,……並於寺之左右,建屋居之”。為什麼部隊會駐紮在這裡呢”一方面是因為西山地區訓練場地大,而且地形地貌和金川地區相似,所以“間亦依山為碉,以肖刮耳勒歪之境”。更為重要的是,從乾隆朝開始,在北京西郊大興土木,西郊一帶日益成為帝王議政、游幸的場所。在此駐紮八旗部隊,對京畿防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乾隆指定這個地方為健銳營的營區,其用心不可謂不深矣。?
健銳營,也稱“健銳雲梯營”。《前記》中稱“健銳營”,而《得句》中稱“寺左近健銳雲梯營實居之”,《後記》中“命之曰健銳雲梯營”。稍後成書的《日下舊聞考》中“健銳營”與“健銳雲梯營”都有出現。這兩種叫法不僅時代上錯雜相間,而且在同一本書中也同時出現,說明並不是簡稱和全稱的關係,而是兩種叫法同時並存。在更晚的《皇朝通典》和《光緒順天府志》則只稱“健銳營”。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簡便;另一方面,健銳營的訓練科目已不限於雲梯攻城一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