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定鄉

西定鄉

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位於勐海縣轄區內的西部,地處東經100°10′,北緯21°57′,東與勐遮鎮相連,南鄰打洛鎮,北與勐滿鎮毗鄰,西與緬甸隔江相望,國境線長54.5公里。

全鄉總面積為615.49平方公里,鄉政府駐西定村委會團結大寨,距縣城48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定鄉
  • 別名: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
  • 下轄地區: 轄 11個村委會,91個村民小組,96個自然村。
  • 電話區號:0691
  • 郵政區碼:666200
  • 地理位置:勐海縣轄區內的西部
  • 面積:615.49平方公里 
  • 人口:25899人(2017年) 
  • 方言傣語和雲南話
  • 氣候條件: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雲K
概況,人口民族,經濟概況,土地林業,水能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糧食產業,茶葉產業,甘蔗產業,漢麻產業,橡膠產業,特色產業,畜牧產業,社會,教育,文化體育,人口與計畫生育,衛生,民政,人文地理,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下轄村介紹,

概況

西定鄉地處勐海縣西部,東接勐遮鎮,南鄰打洛鎮,北與勐滿鎮毗鄰,西與緬甸隔江相望,國境線長54.5公里,國土面積615.49平方公里。轄西定、暖和、南弄、帕龍、舊過、曼馬、曼來、章朗、曼佤、曼皮、曼邁11個村委會,91個村民小組,96個自然村。常住人口25899人(2017年),境內居住有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漢族、佤族、傣族等9種民族,是一個以哈尼族、布朗族為主的邊境民族貧困山區鄉。全鄉有耕地133252畝,其中:水田21732畝,旱地111520畝。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為122363畝,總產量為23146968公斤。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山、河、丘、谷相互交錯,素有“三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的奇異景象。每年在11、12月份可以領略白霧茫茫的“西定雲海”奇觀。境內主要山樑有大黑山、馬鞍山、曼馬山、岩峰山等,最高點在東部帕滇梁子,海拔2249米;最低點在西南部的南孟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668米。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屬橫斷山脈的延續。地形為南北長,東西略比南北稍窄。屬南亞熱帶氣候。境內河谷交錯,海拔垂直高度相差大,形成較為典型的立體氣候。低河谷地帶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終年無霜,年降雨在1300—1600毫米之間;高山地帶則氣候溫冷,年平均氣溫在17℃以下,年降雨量在1600—1700毫米之間。5—10月為雨季。西定鄉轄西定、暖和、南弄、帕龍、舊過、曼馬、曼來、章朗、曼佤、曼皮、曼邁等11個村委會,91個村民小組,96個自然村,共有6023戶,25068人。
西定鄉西定鄉

人口民族

全鄉常住人口25899人(2017年);有漢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彝族等9種民族。
西定鄉西定鄉

經濟概況

2015年, 全鄉實現農業生產總值20131萬元,較上年增加623萬元,增幅3.2%;農民人均占有糧達996公斤,增幅0.8%;農業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6元,增加641元,增幅12.3%。

土地林業

全鄉有耕地133252畝,其中:水田21732畝,旱地111520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32畝。土壤主要有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紫紅土、黃壤、(淹育型)水稻土、旱作土等幾種類型,適宜種植水稻等作物。磚紅壤性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500米的低、中山區,適宜旱稻作物和茶葉、甘蔗、水果、中草藥等經濟作物。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400米的山區,宜種包穀、洋芋、蕎、麥等糧食作物。全鄉有林業用地493461.7畝,其中:國有林地187693.3畝,集體林地269015.3畝。人工造林17530畝,森林覆蓋率達67.5%。
西定鄉西定鄉

水能資源

主要河流有南安河、南弄河和南佬河等,均屬瀾滄江水系。南佬河和南弄河沿途有阿追佬戈河、列龍佬戈河、冼羅佬戈河等30餘條支流匯入,兩條河匯合於舊海和曼別兩寨的交界處,再流經境內的曼馬渡口,匯入南覽河。全鄉現有小(二)型水庫7個,小水壩3個。

礦產資源

據云南地礦三、四、五大隊連續多年綜合勘探,查明的主要礦產有金、錳、鐵、銻、錫、鉬等,非金屬類有石灰石、煤等。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有松樹、紅椿、白椿、花皮樹、大桑合、細桑合、紅毛樹、大青樹、櫻桃、桂花樹、水冬瓜樹、黃皮樹、木姜樹、枋橙樹、錐栗、銀樺樹、攀枝樹、火繩樹、多衣樹、橄欖樹等百餘種。山林中生長著各種珍禽異獸,主要有馬鹿、麂子、穿山甲、野豬、野雞、貓頭鷹、蟒蛇等百餘種。藥材資源豐富,有木瓜、野三七、砂仁、草果、黃草、黃連、燈台葉等。

糧食產業

2015年全鄉播種農作物面積12.2萬畝,糧豆播種面積達9.1萬畝,占74.6%,產量達2.31萬噸。其中:夏收糧豆種植2119畝,產量183.68噸;秋收糧豆種植89148畝,產量2.29萬噸。

茶葉產業

茶葉在西定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也是全鄉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2015年末茶葉種植面積達5.15萬畝,比2014年增加5922畝,增長1.3%;採茶面積46400畝,茶葉生產量達2251.73噸。
採茶葉採茶葉
茶葉在我鄉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是主要的傳統產業,在五年規劃期間,緊緊抓住普洱茶市場復甦的有利時機,全力鞏固和提升現有面積與茶葉品質,充分發揮“千年野生古茶樹”故鄉的優勢資源,以2000餘畝百年古茶樹為切入點,以兩萬多畝茶葉種植面積為基礎,重點抓好茶葉科學管理,加大低產茶園的改造力度,逐步向良種生態茶園方向發展,達到提高茶葉產量與品質,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財政增收的目的。
為實現預定計畫,主要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建設生態優質古茶園與打造“千年野生古茶樹”品牌並舉。隨著國內外消費者對無公害、純天然茶的青睞,無污染的古茶園、老茶園市場前景廣闊,在充分挖掘古茶園,採取科學有效的技術管理措施的同時,保護好現有的古茶園、發揮出古茶園特有的經濟效益。
西定鄉西定鄉
以幾十年或長期從未施化肥和農藥的老茶園為古茶園的後續基礎,並努力通過各種渠道,逐步把“千年野生古茶樹”品牌樹起來,實施品、名、利共贏,使茶農增加效益。二是加強低產茶園改造和茶葉轉換技術措施相結合。五年內著重是把現有低產茶園進行改造和茶葉轉換,抓好茶葉新植面積,針對全鄉茶園產量低、品質差,經濟效益不高這一狀況,計畫2006年至2010年每年各完成低產茶園500畝,茶葉轉換1000畝,即共完成低產茶園改選2500畝,茶園轉換5000畝。新植方面:計畫2006年新植雜交系列1500畝,2007年1500畝,2008年1500畝,2009年1500畝,2010年1000畝,使全鄉茶葉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
在開展低產茶園改造和茶葉轉換及新植茶葉方面,採取的主要措施是:由鄉政府與縣科技部門協調,請專家對基礎條件好,民眾積極性高的50個自然村開展實地技術培訓,鄉農業服務中心茶葉技術員在集中培訓以外,要有計畫的下到各個村寨的農戶茶地中,大張旗鼓進行技術培訓,把農業實用科技推廣到千家萬戶,從而提高茶農的種、管、養、采的技術含量,促使全鄉傳統產業整體效益得到提升,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三是加強轄區茶葉初制所的巨觀管理。針對現有初制所設備不齊全,加工技術不規範,未辦理經營證照的現狀,根據縣上出台的管理辦法進行整頓,爭取精製加工企業在我鄉建廠,增強茶葉附加值就地轉換,確保方主稅收不外流和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力爭到2010年預計茶葉總產150萬公斤,產值達1950萬元,人均收入820元。

甘蔗產業

西定鄉規模種植甘蔗始於1991年,種植涉及全鄉11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中的6個村委會59個村民小組。05/06榨季共有甘蔗面積13768畝,產量為43625.78噸,06/07甘蔗產量預計達49500噸。甘蔗品種以79/8、79/177、新台糖系列、桂糖系列等為主。
今後我鄉甘蔗產業發展方向是:
一是穩定面積,提高單產。甘蔗面積保持在1.4萬畝左右,單產從05/06榨季的3.2噸提高到4噸左右。
二是逐步將改春植為秋冬植,以此來延長生長期,提高糖粉和產量。
西定鄉西定鄉
三是推廣良種,做到良種良法。努力把早、中、晚熟品種布局調整為4:4:2的格局。
四是實施高優蔗園示範樣板田。以樣板田帶動,輻射全鄉的甘蔗生產,提高糖業的整體效益。
五是舉辦好技術培訓。甘蔗生產的每個環節抓好分散和集中結合的培訓工作,進一步規範各個生產環節的種管技術。
六是注重蔗區道路維修。採取農民投工投勞,企業補助的辦法予以維護,保證運蔗車輛的安全暢通。
七是加強宿根甘蔗管理。做好中耕管理,病蟲草害防治、防凍等工作。
甘蔗是西定的又一支柱產業。2014—2015年榨季,全鄉甘蔗種植面積18755畝,其中新植面積4538畝,農業產量達到9.3萬噸,比上一榨季增長17%。

漢麻產業

2015年全鄉雲麻種植面積為484畝,比上年增加20畝,交售乾麻皮46.7噸,比上年減少3.33噸。

橡膠產業

2015年末全鄉橡膠種植面積3.64萬畝,119.97萬株,其中:新植5畝,165株。開割面積525畝,乾膠50.39噸,乾膠產量較上一年減少4.61噸,減幅8.4%。

特色產業

著力挖掘山區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努力整合各種資源,加大對小耳豬、小蜜蜂、小洋芋、高山蔬菜等特色產業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快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合作化、規模化、品牌化進程,特色產業邁出了關鍵性步伐。2015年種植高山蔬菜4036畝,產量達1147.9噸;養殖小耳朵豬4301頭,出欄511頭;種植小洋芋280畝,產量274.4噸。

畜牧產業

畜牧業是西定強化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末全鄉大牲畜存欄2507頭,比2014年減少257頭,降幅為9.3%,其中:黃牛存欄1405頭,水牛存欄1102頭;生豬存欄28803頭,比2014年減少1050頭,降幅為3.5%,出欄12074頭,比2014年增加1598頭,增幅為10.02%。禽類存欄85837羽,出欄48390羽。肉類總產量為899.63噸,其中:豬肉744.26噸,牛肉87.35噸,家禽64.33噸。養蜂農戶1063戶,農戶擁有蜂箱10744箱,蜂蜜產量20.69噸(未過濾)。
稀世珍寶___版納小耳豬
勐海縣西定鄉是具有養殖小耳豬的悠久歷史和養殖經驗,村村寨寨均有一定的養殖規模。我鄉養殖的小耳豬屬滇南小耳豬品種(系),版納小耳豬種經有關專家鑑定,該品種屬我國的稀世珍寶,具有品系純,個體適中,耐粗飼,抗病抗逆性強、肉質細嫩可口等的特點,因而深受養殖戶的垂青和消費者的青睞。
版納小耳豬不僅是培育新品種(系)的優良素材,也是解決雜種優勢利用問題的原始親本,同時也是醫學界實驗、藥用提供了先決條件,為人類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近幾年來, 本著做強做大小耳豬產業為目標,先後投入近10萬元資金建立了保種、養殖示範點2個,為全鄉規模養殖小耳豬奠定了基礎。目前,全鄉小耳豬存欄數達15800頭,其中能繁小耳朵母豬2550頭。

社會

教育

全鄉共有3所國小,其中:寄宿制完全國小3所。全鄉共有國小教職工90人,其中,校級領導4人,專任教師82人,報賬員2人,後勤管理3人;全鄉有4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604名,其中:住校生1575人;有學前班6個,學生264名。積極做好學生“兩免一補”工作。全鄉共享受政策學生1169人,共免補一伙食費54.85萬元,免2691本教科書費用。加大控輟保學工作力度,在校學生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

文化體育

全鄉有鄉級文化站1個,為省三級文化站,鄉文化中心現有3名職工,均為大專以上學歷。共有55支業餘文藝隊,50支業餘籃球隊,51塊球場(標準籃球場46塊、不標準籃球場4塊、足球場1塊),娛樂場所4家,農家書屋11個藏書達28800冊,有文化資源信息共享站點17個,電腦24台。以各種節日為契機,結合民族特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18場次、籃球足球友誼賽共38場次、文藝骨幹培訓班3期;下鄉輔導各種文藝節目36次,編排輔導文藝節目57個。進一步改善廣播電視工作,幫助民眾維護更換電視設備62台、維修廣播高音喇叭5隻,解決了邊遠山區民眾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同時充分利用好新聞報導設備,報送各種新聞報導29期,採用27期。布置各種會議會場16次。視頻會議播放工作31場次。加強文化信息資源管理,共有13台計算機可供民眾上網;一年來,共接待電子閱覽室讀者成人506人次;未成年人198人次。11個農家書屋共借出圖書215本、光碟47盤,豐富了民眾的業餘生活,也宣傳了科技知識。
西定鄉西定鄉
宏揚民族文化,積極開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民眾性體育活動。全鄉有文化服務中心一個(廣播站和電視管理站合併),職工5人、攝像機1台。
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利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日先後組織文藝匯演活動5次,觀眾達4630人次;民眾自發開展文藝活動15次,先後組織曼來、曼邁、機關文藝隊參加全縣文藝匯演活動,並取得第三名;在打洛舉辦全州布朗族彈唱比賽活動中組織曼馬、曼邁歌手6名參加比賽,
並取得了第二、三名;鄉團委、婦聯文化在政府舉辦全鄉性卡拉OK比賽,有30多名歌手參加比賽,並評出一、二、三等獎各1名和鼓勵獎2名。在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組織開展全鄉職工籃球運動會和學生運動會,每天早中晚播放1次廣播,全年共播放56914小時;播放、播報各類通知檔案50餘次。

人口與計畫生育

以發放宣傳資料及用品、開展培訓、檢查等措施,廣泛宣傳國家計生政策。其中,共組織宣傳4期,宣傳國家免費孕前檢查、增補葉酸及生育政策等,發放宣傳冊、保險套等資料及藥具3300餘份。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共處理違法生育案件(包括歷年違法生育)112件(妨害生育管理86件、未到間隔生育14件、無證生育12件),徵收行政處罰款301200元;處理違法多生育案件9件,徵收社會撫養費143000元。2015年,全鄉共出生157人出生率6.3‰;死亡117人,死亡率4.75‰;淨增人數40人,自然增長率1.63‰。全年共申報計生獨生子女家庭5戶、雙女家庭2戶、升學獎勵7戶,核對獎勵扶助對象179人、特別扶助對象65人。核對計生新農合1563人,發放2014年報檢費150戶。

衛生

全鄉有鄉衛生院1所,在職職工21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1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醫士14人、護師2人、財務人員1人。共設有村衛生室13所,鄉村醫生39人。中專水平鄉村醫生8人,其餘為中國小學歷。中心衛生院業務用房面積2103平方米,有醫療設備X光機2台,黑白B超機2台,彩色B超機2台,半自動生化分析儀2台,血球分析儀1台,尿液分析儀2台,牙科綜合治療椅2台,手術床2張,高壓消毒鍋2台,有病床33張。切實抓好擴大免疫規劃工作,全年共接種適齡兒童6193人。加強鼠害聯防工作,成立了鼠害聯防工作小組,認真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廣播宣傳250次,黑板報2期,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000餘份,受教育人數達28000餘人次。組織開展全鄉範圍內愛國衛生運動6次,疏通污水溝22條,消除雜草、垃圾150餘噸,參與愛國衛生運動人數5000餘人次;共發放鼠藥“溴敵隆”3944包,為鄉內2472戶村民發放鼠藥,截止目前未發生鼠疫流行災害。

民政

對全鄉弱勢群體進行認真摸底,嚴格按照農村低保政策,重新申報、審核、審批低保對象及其待遇,做到應保盡保。全鄉有農村低保630戶2333人,城鎮居民低保21戶55人,五保戶53戶63人,累計發放低保金376.11萬元。充分發揮民政、工會、團委、婦聯等部門的職能作用,積極幫助困難民眾募捐到愛心物資1500餘件。抓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各項工作,完成參保居民144人,上繳保險費17280元。

人文地理

西定,系傣語地名。西:拉或湊;定:胡琴。西定意為拉琴的地方。傳說釋迦牟尼巡遊到此地,百姓熱情招待,並拉琴助興,釋迦牟尼便將此地命名為西定。
歷史上西定錄屬於勐遮管轄。一九四七年稱舊筍鄉,一九五0年改稱為別舊區,均錄南嶠縣。一九五三年建州重劃十二版納時,設版納曼墩(後改稱版納西定),轄原南嶠縣的別舊、曼兌兩區。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二版納合併為五個縣級版納時,錄版納勐遮。一九五八年七月改設區,稱西定區,錄勐遮縣,同年十二月,勐遮,勐海兩縣合併後改錄勐海縣。
一九六九年更名為向東公社,一九七三年更名為西定公社,一九八四復稱西定區。二00五一月,原西定鄉和巴達鄉撤併後組建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人民政府。
註:關於西定的名稱來歷另有一說。西:四;定:蹄。西定:四蹄。傳說從前有一僧人從境外用大象馱經書入境,至巴達章朗時大象僵死,僧人將象肉分給附近各村民,西定人聞訊趕來時,象肉已盡,只得等四支象蹄,故得名西定----四蹄。

基礎設施

鄉黨委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創造與抓住各種機遇,積極向外爭取各項資金與項目,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我鄉共有89個自然,有79個自然村通自來水,占總數的89%;
西定鄉西定鄉
有88個自然村通電,占總數的99%。農村有拖拉機503輛,農用車37輛,汽車2輛,微型車1輛。年末固定電話1833台(含移動桌面),手機2435台,占農村總戶數的39%,有11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通電話;電視覆蓋率達69%。
投入公路交通建設資金394.51萬元。其中:擴建曼邁砂石路8公里,投入資金48萬元;擴建曼佤砂石路8公里,投入資金51萬元;擴建曼皮公路10公里,投入資金132萬元;架設曼佤河橋,投入資金26.7萬元;
改、擴、新挖雲麻生產路122公里,投入資金122萬元;改、擴建舊賽至勐遮公路,投入資金5萬元;協調配合企業改、擴、新建甘蔗生產路20.8公里,投入資金9.81萬元。年末轄區內公路幹線通車裡程303公里,所轄11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村村通公路(60%以上晴通雨阻)
鄉內有(二型)水庫7座,壩塘1座,總庫容236萬立方米。農田有效灌溉4134畝,水利化程度20.39%。
在基層事業單位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總計投入資金183萬元:其中修繕辦公樓一幢,投入資金16萬元;新建辦公樓、教學樓4幢共投入資金167萬元,有效地改善了辦公及教學條件。

生態環境

認真貫徹“生態立州”戰略,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科學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係,繼續實施我鄉生態創建工作,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加快環保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一是加大集鎮建設力度,對集市的建設進一步規範,並針對每周四“趕集日”進行市場監察整治;配備了保潔隊伍和保潔車輛,對集鎮及各村垃圾進行有序清運,確保衛生環境的整潔。二是加強綠化建設力度,在縣道、集鎮路段和街道實施了“綠化亮化”工程。三是積極推廣節能燈、節能灶、太陽能、沼氣池等清潔能源,進一步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有效解決了農村能源開發與保護森林資源間的矛盾。四是加強資源林政管理,嚴格林業執法,嚴厲打擊毀林開墾。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截止目前,退耕還林3641.6畝,公益林(天然林)132675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58380畝,省級公益林74295畝。

下轄村介紹

西定村
距鄉政府1公里,全村轄漢族西定、上茅草塘、侈依村、小竜山、龍捧老寨、龍捧新寨、布朗西定、老馬地、團結大寨、下茅草塘、壩丙老寨、壩丙中寨、六家村、壩丙新寨、石頭寨、吉坐老寨16個村民小組,共1017戶4573人(其中勞動力2349人),主要居住著漢族、哈尼、布朗族、拉祜族、傣族彝族5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12752畝(其中:水田面積4907畝,旱地7845畝),人均耕地2.78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為主,其中茶葉面積6944畝,甘蔗面積3759畝,糧豆面積12404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26萬元,人均占有糧898.6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6190元。
暖和村
距鄉政府9公里,全村轄東暖新寨、東暖大寨、帕亮、回糯、吉坐新寨、曼仗大寨、曼仗中寨、曼仗小寨、大平掌、舊賽、龍島老寨、龍島中寨、龍島新寨、帕現老寨、帕現新寨、桂花寨、東和、哈普老寨、哈普新寨、下哈普新寨20個村民小組,共733戶3301人(其中勞動力1808人),主要居住著漢族、哈尼、拉祜族、佤族4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8422畝(其中:水田面積3933畝,旱地4489畝),人均耕地2.55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為主,其中茶葉面積7363畝,甘蔗面積3292畝,糧豆面積9266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98萬元,人均占有糧95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5213元。
南弄村
距鄉政府21公里,全村轄南弄老寨、南弄中寨一隊、南弄中寨二隊、南弄新寨、南弄新寨一隊、曼別一組、曼別二組、南英中寨、南英三隊、南英二隊、壩卡、11個村民小組,共478戶1983人(其中勞動力1176人),主要居住著哈尼、布朗族2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13972畝(其中:水田面積1856畝,旱地12116畝),人均耕地7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養殖為主,其中茶葉面積3782畝,甘蔗面積1754畝,糧豆面積11157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77萬元,人均占有糧1231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5717元。
帕龍村
距鄉政府34公里,全村轄帕龍一隊、帕龍二隊、扎民谷、帕勐、景亨老寨、景亨中寨、景亨新寨、景亨漢族隊、景亨拉祜隊9個村民小組,共356戶1296人(其中勞動力945人),主要居住著漢族、哈尼族、拉祜族3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6800畝(其中:水田2016畝,旱地4784畝),人均耕地5.25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為主,其中茶葉面積1600畝,甘蔗面積550畝,糧豆面積5976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11萬元,人均占有糧1418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5717元。
舊過村
距鄉政府36公里,全村轄勐安、舊過小寨、南省、舊過新寨、舊過大寨、曼蚌小寨、曼蚌二組、賀安大寨、賀安小寨、曼蚌一組10個村民小組,共477戶2020人(其中勞動力1131人),主要居住著哈尼族、傣族、拉祜族3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22644畝(其中:水田1868畝,旱地20776畝),人均耕地11.2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橡膠為主,其中茶葉面積4643畝,甘蔗面積1308畝,糧豆面積13027畝,橡膠6631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49萬元,人均占有糧129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5386元。
曼馬村
距鄉政府45公里,全村轄舊海、曼馬老二組、曼馬新二組、曼馬一組、曼馬三組、南么、曼班、老懂8個村民小組,共422戶1860人(其中勞動力1191人),主要居住著哈尼族、布朗族2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14356畝(其中:水田1482畝,旱地12874畝),人均耕地7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橡膠為主,其中茶葉面積4993畝,甘蔗面積929畝,糧豆面積15418畝,橡膠20120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81萬元,人均占有糧191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5443元。
曼來村
距鄉政府4公里,全村轄曼來新寨、曼來老寨、帕司老寨、帕蚌、帕司新寨5個村民小組,共373戶1590人(其中勞動力1141人),主要居住著哈尼族、漢族2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7701畝(其中:水田1965畝,旱地5736畝),人均耕地4.8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為主,其中茶葉面積5636畝,甘蔗面積1015畝,糧豆面積3997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05萬元,人均占有糧89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6617元。
章朗村
距鄉政府11.6公里,全村轄章朗新寨、章朗老寨、章朗中寨3個村民小組,共263戶1153人(其中勞動力727人),是一個純布朗族聚居的村委會。全村有耕地4419畝(其中:水田1295畝,旱地3124畝),人均耕地3.8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為主,其中茶葉面積4094畝,甘蔗面積1829畝,糧豆面積2516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34萬元,人均占有糧65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6466元。
曼佤村
距鄉政府35公里,全村轄賀松、曼佤老寨、曼佤新寨、巴達4個村民小組,共657戶2716人(其中勞動力1760人),主要居住著哈尼族、布朗族2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19195畝(其中:水田1671畝,旱地17524畝),人均耕地7畝。農民收入以糧、蔗、茶為主,其中茶葉面積5107畝,甘蔗面積4132畝,糧豆面積5896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01萬元,人均占有糧478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6183元。
曼皮村
距鄉政府35公里,全村轄曼帕傣、曼壩卡、曼帕勒、西滿、曼燕坎、曼皮6個村民小組,共488戶2134人(其中勞動力1251人),主要居住著哈尼族、布朗族2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12735畝(其中:水田338畝,旱地12397畝),人均耕地5.8畝。農民收入以糧、茶為主,其中茶葉面積2350畝,糧豆面積8060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12萬元,人均占有糧62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5605元。
曼邁村
距鄉政府42公里,全村轄曼邁、曼勒2個村民小組,共308戶1174人(其中勞動力818人),主要居住著哈尼族、布朗族2種少數民族。全村有耕地10256畝(其中:水田401畝,旱地9855畝),人均耕地8.7畝。農民收入以糧、茶為主,其中茶葉面積4975畝,糧豆面積3500畝。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5萬元,人均占有糧528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5869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