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新城區“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討論稿)》是西安市新城區教育局2014年11月5日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市新城區“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討論稿)
- 索 引 號:72629491-7-20141105100511070
- 發布機構:區教育局
- 發布時間:2014年11月5日
西安市新城區“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討論稿)
索 引 號:72629491-7-20141105100511070發布機構:區教育局發布時間: 2014-11-05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新城區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實現建設“教育強區”的奮鬥目標,結合新城區教育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成就
“十二五” 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在全區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區教育改革發展成就顯著,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推進,教育格局不斷最佳化,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辦學行為更加規範。教育事業發展主要目標全面實現,為“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前教育 全區幼稚園53所(其中,教育部門辦6所,企事業辦19所,民辦28所),在園幼兒16537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100%。創建省級示範園1所,市一級園1所,二級園1所,三級園23所。在深入實施“大學區管理制”的基礎上,創新建立“共建共強”工作機制,通過聯建、聯誼、聯享、聯創、聯動、聯強“六聯”平台,把民辦幼稚園建設融入“共建共強”工作機制,推進公辦、民辦幼稚園科學發展。
義務教育 全區國小34所,在校學生36806人;普通國中10所,在校學生24029人。國小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國中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升學率99%。創建省示範國小12所、市一級國小 1 所。新城區連續兩年被評為西安市“大學區管理制改革工作先進區縣”, 6所學區長學校被評為市級先進學區長學校;9所學校被評為“大學區管理制改革先進成員校”;11名同志被評為“大學區管理制改革先進個人”;市89中、實驗國小、西光實驗國小和後宰門國小分別被評為省、市中國小實驗教學示範校;創建貫徹《國家體育工作條例》示範校1所,創建藝術教育示範校2所。中國小體育藝術“2+1”項目實驗學校9所。黃河中學、市89中學、後宰門國小等10所學校被評為省、市級素質教育優秀學校。
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為全區54所義務教育學校萬餘名中小學生提供雞蛋、牛奶和營養加餐食品。“基礎教育階段現代學校制度的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研究被評為國家級優秀課題。
普通高中教育 全區普通高中15所,在校學生11474人。創建省級標準化高中2所,省級示範高中2所。高中教育在普及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9 %,高考上線率達到56%,辦學質量穩步提升,高考成績逐年提升。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全區中等職業學校10所,其中國家級重點職校1所,省級示範職校2所,市級重點職校4所,在校學生12324人。開設各類套用專業69個,有省級骨幹專業2個(會計、幼兒教育)。招生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市第一,畢業生就業率保持90%以上。紮實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2013年成功舉辦了“西安市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啟動儀式”,並榮獲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優秀組織獎”。
教師隊伍 全區中國小、幼稚園、職校、進校在職教職工3842人,國小、國中、高中、職校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8.53%、93.6%、98.05%、92.2%。現有陝西省特級教師10名,陝西省教學能手59人,西安市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教學能手345名,正高級教師職稱1人,西安市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2名,西安市學術技術帶頭人4名,陝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站長2名,陝西省師德先進個人1名,陝西省優秀教師2名,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國百名優秀國小校長1人,全國教育科研傑出校長1名,國防科工委優秀校長1人。全國巾幗標兵1人。全面實施績效工資,推行崗位聘任和績效考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新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被省教育廳評為“陝西省基礎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單位”,2013年12月被陝西省教育廳命名為科研興校明星教研室。
教育現代化 全區有國家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3所、省級14所、市級9所、區級8所,實驗學校占全區學校總數的45%,初步形成教科研普及和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全區中國小 “校園網”建成率100%,實現了網際網路 “校校通”。接入光纖寬頻網98%,網速10M以上學校58所,網速100M以上學校3所。全區學校共建成計算機網路教室79個,多媒體設備“班班通”760套,錄播教室2個,擁有計算機9332台,生機比9.2:1。中國小信息技術裝備價值累計1.29億元。2013年,在西安市率先通過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檢查驗收。全區3所國家級、14所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完成十一五課題結題和十二五課題立項,依託課題實驗研究,切實提高我區中國小信息技術套用水平,促進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普遍套用。
新城教育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還不能完全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接受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校際發展不夠均衡,資源整合任務艱巨,名校建設需要不斷加強,辦學機制還需創新,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仍需持續提升。
二、“十三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認真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戰略部署,實施科教強區和人才興區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努力培養遵守社會規則、具有社會責任感、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公民,逐步構建更加符合人民需求、更加適應“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發展進程的高品質、均衡發展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二)發展目標
以建設教育強區為目標,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根本,以加快學前教育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高中教育跨越發展為重點,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普及學前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創建國家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和質量,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每一個適齡兒童與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機會和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實現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教育總體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到2020年,全區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大明宮遺址保護區和城東地區教育整體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基本完成,全區教育結構更趨最佳化協調,學校布點更趨科學合理,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發展壯大,基本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三)基本原則
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重點,以優先發展和改革創新作保證,促進新城區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以優先發展為保障。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證教育發展投入,公共資源優先保障教育發展需要,人員規劃編制優先滿足教師隊伍需求。建立並實施對全區財政性教育投入的績效評估和優先發展問責機制,切實保障教育優先發展。
以教書育人為根本。堅持立德樹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具備強健體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具有較強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能積極適應社會,主動服務社會的合格公民。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人才培養體制、質量評價體制改革。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靈活用人機制,實行開放辦學,推進民主管理,積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多樣的辦學體制和科學靈活的管理模式,為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以教育公平為基礎。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段學校標準化建設,從辦學條件、經費投入等方面逐步縮國小校之間的差距,努力為學生提供相對均等的教育機會。紮實推進“大學區管理制”, 進一步完善中小幼“共建共強”工作機制,推行區域教育共同體內基礎教育貫通培養,著力緩解擇校問題。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助學體系,確保轄區學生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不斷推進教育公平。
以提高質量為重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求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不斷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佳化教學方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鼓勵特色辦學,推動學校內涵發展,著力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
(四)發展任務
學前教育 進一步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逐步加大公辦幼稚園的比例;積極扶持民辦幼稚園的發展。進一步整合改造現有小規模幼稚園,擴大園均規模,提高辦園質量。堅持依法辦園,嚴格審批程式,落實辦園標準,規範辦園行為,加強對幼稚園的管理與監督,落實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全面向教師、家長、社會普及科學育兒知識,高水平、高質量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開展0到3歲幼兒教育試點工作。到2020年,創建省級示範幼稚園1所,使全區省級示範幼稚園達到14個。全區3—6歲幼兒毛入園率保持100%,基本解決入園難問題。
國小教育 在“雙高雙普”和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從更高起點進一步提升國小教育質量。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課堂教學為核心,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全面和個性發展。整合社會教育資源,豐富小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切實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按照就近入學原則和國家辦學標準,科學規劃學校布局,新建社區按照人口比例適當配置相應規模的學校。全面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創設適合小學生特點的專業部室和校園環境,基本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到2020年,國小入學率、鞏固率為100%。
國中教育 在“雙高雙普”和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堅持規模、質量與效益並重,最佳化和均衡教育資源配置,更高水平地提升國中階段教育質量。深入實施義務教育學校規範化建設,使學校在師資、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等方面全部達標。加強初小銜接教育,最佳化知識結構,強化能力培養,豐富學生綜合實踐課程,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到2020年,國中入學率、鞏固率保持在100%,國中升學率達到99%以上;基本實現區內國中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普通高中教育 在“雙高雙普”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普通高中教育結構調整,逐步實現初、高中分離。加快省級示範高中建設步伐,提升省級標準化高中硬體建設和內涵發展水平。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普通高中探究實驗室、通用技術教室等基本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學力。積極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提高課程實施能力。逐步建立健全適應新課程要求的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完善普通高中辦學體制和培養模式,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到2020年,25%的普通高中達到省級示範高中標準。
中等職業教育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促進職業教育內涵質量提升。統籌整合區域內職教資源,最佳化職教師資結構,加強示範性職業學校和骨幹專業建設,做大做強西安職業中專,發展好一批重點民辦職業學校。到2020年,創建2所省級以上重點職校,1所改革示範職校和優質特色學校;建設省級重點示範專業4個,特色專業2個;職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40%,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接受優質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廣泛開展“訂單式”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落實好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到2020年,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中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基本形成,職業教育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繼續教育 加強教師專業化培養。落實教師培訓經費投入,設立專項教師培訓資金。進一步加強區教師進修學校建設,不斷最佳化師資結構,提高教科研水平,努力構建集教師綜合素質培訓、教育教學研究、教育信息資源開發、教育技術推廣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進一步完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制度,推進繼續教育與工作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務(職稱)評聘等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加強對教師繼續教育的統籌、組織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以校本研修為基礎、現代遠程教育為依託、課程改革為核心、學分制為管理手段,任職學校、培訓機構和行政部門共同管理,崗位培訓與學歷提高培訓相互結合、適合我區實際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努力構建教師終身教育體系。
加大面向學校教育之後的全區成人繼續教育。繼續實施人人技能工程,以崗位培訓為重點,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規範教育培訓,開辦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培訓班,將轄區企業和商貿業職工的獨立培訓納入全區有計畫的統一技能培訓,完善繼續教育體系,健全激勵機制,落實教育經費和固定的教育場所,組建專兼職師資培訓隊伍,提高教育質量。廣泛開展社區教育,積極建設全區社區教育中心,不斷提高社區教育的覆蓋率,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體育藝術 到2020年,全區100%的學校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使學生的體質健康合格率不斷提高。豐富學校藝術教育內容,不斷增強學生藝術素養,全區創建藝術教育示範校1所。積極實施中國小體育藝術“2+1”項目,確保每名學生至少掌握兩項體育技能和自主發展一項藝術特長。全區中國小體育藝術“2+1”項目學校達到13所,參加西安市青少年校園足球的項目學校達到5所。加強體育、音樂、美術等薄弱學科建設,配齊學科教師,開足開好規定課程。
三、改革創新
(一)改革教育管理體制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和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係為核心,以推進管辦評分離為基本要求,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簡政放權,改進管理方式,規範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逐步開展取消學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試點,更多地運用政策、標準、財政等手段,大力引導和支持教育發展。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進一步完善校長負責制。全面落實學校辦學條件、教師編制等實施標準,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為新城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二)完善現代學校制度
完善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建立以基礎性制度為保障,以核心制度為重點,以外圍制度為補充的學校科學管理制度體系。加強學校常規管理,通過用人、評價、分配等制度激活管理機制,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實施開放辦學,推行民主管理,加強校務會議、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完善中國小家長委員會,邀請學生、家長、社區和社會人士廣泛參與學校管理與監督,推進學校管理決策民主化、科學化,不斷完善現代學校制度。
(三)深化辦學體制改革
堅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則,進一步深化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吸引有實力的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積極開展聯合辦學、委託管理等辦學方式試點,藉助優質教育資源整合薄弱學校、扶持新校發展,實施集團化辦學,建立學校聯盟,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嚴格民辦學校審批程式,依法規範民辦學校辦學標準,加強民辦學校監督與管理,不斷提高教育質量,辦出一批高水平的民辦幼稚園、中國小和職業學校。依法落實民辦學校、學生、教師與公辦學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實保障民辦學校辦學自主權。形成政府巨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職能邊界清晰、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格局。
(四)擴大教育內外合作交流
依託新城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大教育區域內外合作交流。以區域交流為重點,深化大學區管理制、“共建共強”、“對口支援”、“轉任交流”等工作,加強領導幹部及教師交流、學生互換、教育合作等項目的實施,推動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多元共享。加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深化拓展國際教育交流項目,引進國際課程,多層次、廣領域開展對外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包容多元文化的優秀人才。到2020年,建設2個國際合作辦學優秀試點項目,不斷提高新城教育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優先發展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問責機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明顯高於財政增長;在校生均費用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教育附加費專項用於教育事業,土地出讓金、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劃出一定比例用於教育。全區財政性教育經費不低於全區生產總值的4%,依法落實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增長。倡導社會力量出資、捐資辦學,擴大教育社會投入。加強教育資金的使用和監管,建立教育經費的績效評價體系,對各級各類專款嚴格實行“專戶存儲、專戶核算、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制度,在投放及使用方面,向薄弱學校、重點項目、重點工作傾斜,著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用好教育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推動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普及學前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創建國家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工作,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和質量,積極發展繼續教育,不斷提升各類教育硬體建設水平。
完善各級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並逐步提高補助標準;學前一年教育納入各級財政保障範圍;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落實國家各項扶貧助學政策,加大對義務教育段低保家庭子女教育資助力度,健全普通高中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暢通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渠道。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推進教育公平。
(二)深化人事改革,強化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教師廉潔從教意識,規範從教行為,將師德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切實提升師德師風水平。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健全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師培訓體系。對中國小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創新培訓模式,著力抓好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教師崗位培訓和骨幹教師研修提高,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力推進校本研修,把校本研修作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陣地。實施名師工程,完善骨幹教師隊伍體系。加強對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的管理,設立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輻射作用,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
全面提高教師學歷層次,到2020年,國小教師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者達到99%,本科以上學歷者達到75%;國中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者達到95%,具有研究生學歷達到6%;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具有研究生學歷者達到10%,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5%,具有研究生學歷者力爭達到8%。
深化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中國小幼稚園教師公開招錄工作,暢通教師入口,建立常態化的人員補充機制。提高教師入職門檻,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實行定期註冊制度。加強教師管理,完善教師的引進、交流和不合格教師的退出機制。穩步推進教師資源整合,在調整辦學結構,整合城中、城北、城東三個區域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分流富餘教師。逐步實現教師由固定用人向契約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建立“區管校用”的義務教育教師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國小教師專業技術水平評價標準,建立與事業單位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相銜接、符合教師職業特點的中國小教師職稱系列,將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業績作為中國小教師職稱評審的主要條件,為廣大教師職稱評審提供更多的機會,充分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行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離制度,建立健全科學的教師綜合考核評價機制和導向明確的激勵機制,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三)最佳化資源配置,推進均衡發展
結合城市改造工作的不斷推進,緊抓大明宮遺址區域及火車站北廣場規劃建設、幸福林帶區域綜合改造契機,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先建後遷、穩步推進”的原則,通過撤、並、擴、建、聯等措施,採取初、高中逐步分離的方式,有機統籌和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對城北學校進行長遠規劃,合理布點;城東學校進行合校並點,規劃遷建;城內學校進行資源整合,加快發展。通過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學校硬體條件基本均衡;進一步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加快普通學校和薄弱學科建設,給予政策傾斜,加大經費投入,不斷縮小校際差距。
最佳化人才培養機制,在優秀教師引進、調配、培訓、職稱、待遇等方面向普通學校傾斜;加大校長教師交流力度,擴大校長教師的交流的範圍,強化校長教師交流的激勵保障機制。在編制核定、崗位設定、職務(職稱)晉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評優評先等方面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校長教師到薄弱學校工作或任教,推動區域間師資力量的均衡配置。繼續深化大學區管理制和“共建共強”工作機制,加快各區域學校優質化進程,實現全區學校在優質教育資源帶動和輻射下的共同發展。
(四)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原則,面向全體,鼓勵學生全面和個性發展。抓好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三愛”教育,形成長效機制。在各級各類學校全面開展節糧、節水、節電“三節”活動。強化誠信教育,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有效機制。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加強以區少年宮為核心的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建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教育有機融合,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最佳化學生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著力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逐步完善發展性的多元化評價體制,激勵學生成長成才。
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標準和教學計畫,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控制作業量和考試難度,提高教師課堂效率和質量,逐步建立中國小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和問責制,努力解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保證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完善新課程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新課程管理和實施水平。加強校本課程建設,不斷開發適合學生特點、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提高課程的選擇性;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積極推動學校制度的變革,建立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質量監控體系,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水平。在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三類示範學校”(教學常規管理示範學校、教育科研示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示範學校)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大名學校的創建力度,不斷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層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
(五)加強教育科研,促進實踐套用
發揮區進校(教研室)對學校教科研的引領、指導、服務職能,整合各類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完善校本研修、包校教研和網路研修制度。以備課組、學科組、中心教研組為基礎,構建以 “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的校本研修體系。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廣泛開展實驗研究和行動研究,“十三五”期間,分批承擔不少於100項國家、省、市級實驗課題。進一步完善教科研成果評價和推廣機制,促進教育科研向教育實踐的轉化與套用。
注重對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分析研究,結合新城教育實際,研究制定相應的改革實施方案,確保各項改革措施全面落實。
(六)加強文化建設,彰顯辦學特色
按照“高品位、精內涵、強特色”的工作思路,不斷加強以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等為內容的學校文化建設與研究。
大力彰顯符合時代要求的精神文化,牢固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努力構建把自然的啟迪、社會的影響、生活的現實、環境的薰陶、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大教育觀,不僅關心學生今天的快樂成長,更關注學生明天的持續發展。完善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以機制提升價值觀念,以民主促進科學發展,引導行為,開發潛能,實現學校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的核心價值追求。培育文明和諧的行為文化,加強學生的文明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等方面教育。進一步豐富學校建築和景觀的文化蘊涵,彰顯“一校一策、一校一品、一校一景” 的學校發展特色。立足學校實際、傳統底蘊、工作優勢、周邊資源等因素,努力創建個性鮮明、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使學校文化成為新城教育發展的內生推動力、核心競爭力和持久輻射力。
(七)推進教育信息化,共享優質資源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區學校標準統一、互聯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中國小計算機網路教室、多媒體設備“班班通”、“校園網”、教學錄播室、多功能室等數位化校園硬體設施建設全部達標,學校內部寬頻網路全覆蓋無盲區,中國小接入頻寬達到100Mbps以上,學校數位化校園網普遍建立,全面實現市、區、校三級網路高速互聯互通。
加快信息資源建設,到2020年,建成區域教育教學資源庫群,並全部接入國家省市基礎教育專網,形成涵蓋全區學校數位化教育教學資源網路系統,實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快信息化套用創新能力建設。建立大學區教育教學管理系統,開啟教育實名網路空間“人人通”,實現各學校在教師網路研修、課程開發,教學研討等方面互動交流、高效合作、資源共享、共建共強。通過信息技術培訓、建立激勵機制等方式大力提升幹部教師信息化套用能力。改進學生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學習,培養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在網路環境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步伐。建成全區教育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和公共服務雲平台,實現市區教育電子政務體系貫通,滿足政府教育管理科學化、學校管理規範化、公共服務體系化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八)強化督導評估,提升辦學水平
進一步完善督學、督政、監測評估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和責任督學隊伍建設,堅持督政與督學並舉、監督與指導並重,不斷完善督導機制,創新督導方式,最佳化督導程式,強化督導結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導工作科學化水平。加強對實施基礎教育各類機構的綜合督導評估,繼續實施素質教育督導評估“316”工程,圍繞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項督導,完善教育督導報告反饋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複查和問責力度。推進政府教育工作政情政務公開,為教育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充分發揮社會評價作用,動員社會參與、支持和監督教育。全面啟動“教育現代化進程監測評價”和“教育滿意度測評”兩項監測評估工作。注重社會公眾監督,主動加強政務、校務信息公開。積極公開民眾關注的信息,對學校重大決策、政策及時宣傳,贏得社會理解;對突發事件及時回應,掌握輿論主動權,樹立和維護學校的良好形象和聲譽。
(九)推進依法辦學,最佳化教育環境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實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為評價學校領導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內容,切實推動學校管理觀念的轉變。提高學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堅決杜絕任何學校出現有悖於法治原則的管理手段和規定。廣泛開展“七五”普法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師生的法制意識,切實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校長的合法權益。深化黨務公開、政務公開、校務公開、教育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對教育的監督。加強學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著力解決好教育熱點問題,切實維護教育系統和諧穩定,為教育發展保駕護航。
(十)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發展合力
區發改委、財政局、人社局等相關部門,要切實貫徹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強協調,積極配合,明確責任分工,履行各自職責,最佳化教育投入結構,加強教育經費監管,創新評價機制,共同推進教育發展。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和媒體導向的重要作用,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宣傳教育改革發展中的成就和經驗,大力宣傳和弘揚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全區要形成合力,共同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尊師重教、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十三五”時期是新城區建設教育強區,打造教育核心高地的關鍵時期,也是促進新城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時期,全區各部門要緊抓機遇、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紮實工作,確保教育“十三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實現,為新城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