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是西安交通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是教育部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單位,電氣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教育協作組的組長單位。
學院前身是創建於1908年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的電機專科,1956年經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遷至西安,1957年電工器材製造系和電力工程系及其所有專業大部分教職工及設備遷至西安;1978年,學校決定電機工程系改稱為電氣工程系;1993年12月30日在電氣工程系基礎上建立電氣工程學院。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設有6個教研室和1個系,開設2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交叉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交叉學科碩士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類別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類別1個;有教職工203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55人,研究員2人,副教授57人,高級工程師16人;另有雙聘院士3人,海外兼職教授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08年
- 辦學性質:二級學院
- 主管部門:西安交通大學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梁得亮、院長:楊旭
- 專職院士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 本科專業:2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交叉學科1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交叉學科1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3個 - 院系設定:6個教研室和1個系
-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東一樓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合作交流,文化傳統,現任領導,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1908年,交通大學開始創辦電機科,下分電力工程科和電信兩門,學制為三年。
1910年,聘請謝爾頓(美籍)任電機科科長,並建造電機實驗室,後又增聘請湯姆生為教授。
1917年,電機專科改為四年制。
1921年秋,將有線電門與無線電門合併為電信工程門,次年稱電機工程科。
1927年,由張廷金任科長。
1928年秋,電機科改稱為電機工程學院,張廷金改任院長,仍設電力、電信兩門。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交通大學遷至重慶。
1938年,成立工學院,電機工程學院改稱電機工程系,由許乃渡教授任系主任,上海留一部分師生借復旦大學校舍繼續復科,改稱南洋大學。
1945年,抗戰勝利,次年學校復員遷回上海,電機工程系將電力門和電信工程門改稱為組,鐘兆琳教授兼任系主任,同時加強了師資力量,抗戰期間教學設備所遭受的損失,亦逐步有所恢復。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同濟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及上海工專等五校的電機系併入交通大學,同時吸取蘇聯的教學經驗,設定新的系科和新的專業,電機工程系分為三個系:(一)電工器材製造系,設四年的電機與電器專業,並附設二年制的電機製造專修科;(二)電力工程系,設四年制的發電廠專業和輸配電及工業企業電氣化兩個專修課;(三)電訊工程系設市內電話專業和長途電訊專業。還根據教學需要成立了電工原理及電工學兩個教研室,分別由黃席椿教授和袁旦慶副教授擔任教研室主任。
1953年,電工器材製造系在陳季旦教授主持下增設四年制的電氣絕緣與電纜技術專業,在蘇聯曼特洛夫專家指導下,培養師資,籌建實驗室。
1954年,各專業改為五年制。
1956年,電力工程系將發電廠及輸配電兩專業合併為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專業,並增設高電壓技術專業,籌建高壓實驗室,停辦發電廠及工企兩專修科;電工器材製造系停辦了電機製造專修科,而電訊工程系併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同年,經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遷至西安。
1957年,電工器材製造系和電力工程系及其所有專業大部分教職工及設備遷至西安,同時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國務院又決定學校分設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同年,西安動力學院電力系併入西安部分的電力工程系,上海造船學院和南洋工學院的電機系併入上海的電工器材製造系。
1958年,西安部分電工器材製造系將電機與電器專業劃分為電機專業和電器專業;電力工程系增設發配電專修科。10月這兩個系合併為電機工程系,設定以下六個專業:電機、電器、電氣絕緣與電纜技術、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高電壓技術、工業企業電氣化,同時還設有二年制的發配電專修科;新建和擴建了六個專業實驗室和電工原理、電工學二個基礎課實驗室。
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分別獨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
1962年,學校成立了獨立的絕緣研究室,也是原高等教育部直屬18個專門研究室之一。
1966年6月,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因“文革”處於停頓狀態,各專業停止招生。直到1970年電機工程系舉辦了一期“七二一電機試點班”,學制為二年。1972年到1976年電機工程系各專業招收工農兵大學生,學制為三年。
1978年,學校決定電機工程系改稱為電氣工程系。
1983年,學校決定在電氣工程系籌建電氣測量與儀表專業,同年開始招收電測專修班,1987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86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了電磁測量與儀表專業。
1989年,學院電器、電工材料與絕緣技術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
1993年12月30日,在電氣工程系基礎上建立電氣工程學院,設定有四個系;電機電器及其控制系、電氣絕緣與高電壓工程系、電力工程系、工業自動化系;2個技術基礎教研室:電工原理、電工學,並設有電氣絕緣研究所、電氣自動化研究所、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專業實驗室及電氣技術工程公司。
1995年—1997年,學院設定四個本科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工業自動化。
1997年後,學院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招收培養博士生和碩士生。
1998年後,學院設定兩個本科專業: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
2000年,學院新增了智慧型電氣器件及系統、電磁環境科學與技術、電力經濟技術與運行管理三個博士學科點。
2002年,電機與電器、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5年,學院將風力發電及分散式電源、脈衝功率與放電電漿技術作為新的發展學科。
2007年,學院電氣工程被列為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設有6個教研室和1個系,2個本科專業。
教研室:電機教研室、電器教研室、高電壓技術教研室、絕緣教研室、測控技術教研室、工業自動化教研室
系:電力工程系
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學院有教職工203人,其中院士2名,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國家百千萬工程人才”3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名,陝西省教學名師3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3名;教授55人,研究員2人,副教授57人,高級工程師16人;另有雙聘院士3人,海外兼職教授6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陝西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
國家級教學團隊:電力電子與新能源技術研究中心教學團隊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張喬根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張喬根等
陝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劉進軍等
學科建設
- 學科體系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交叉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交叉學科碩士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類別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類別1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儀器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儀器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
交叉學科博士點:脈衝功率與放電電漿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交叉學科碩士點:脈衝功率與放電電漿
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類別:能源動力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類別:能源動力
- 重點學科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3個,電氣工程學科2017年、2022年兩次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並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電氣工程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電機與電器、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部級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陝西省精品課程8門,是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部級教學示範中心:電氣工程專業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測控技術與儀器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模擬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電路
國家級精品課程:電力電子技術、電路、工程電磁場、電工學等
陝西省精品課程:電力電子技術、 (電工學)電工電子技術、 工程電磁場、電路、電機學、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現代測試技術
- 教學成果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8項,優秀教材4部,陝西省教學成果獎30項,省部級優秀教材11部,《電路》(第5版)、《現代電力系統分析》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
年份 | 成果名稱 | 獲獎人 | 等級 |
---|---|---|---|
1993年 | 《電路電磁場》課程的改革與建設 | 江慰德,錢秀英,劉崇新,周佩白,江家麟 | 二等 |
1997年 | 電力電子變流技術(教材) | 黃俊,王兆安 | 二等 |
2001年 | 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王兆安,邱捷,劉滌塵,韓力,羅先覺 | 二等 |
2005年 | 按大電類專業培養寬口徑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 王兆安,邱捷,羅先覺,馬西奎,楊拴科 | 二等 |
2018年 | 明確目標、創新模式、強化能力,培養電氣工程領軍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 | 羅先覺,別朝紅,楊旭,榮命哲,劉進軍,李盛濤,王兆安,張保會,楊爽,方麗 | 二等 |
2022年 | 戰略需求牽引、重大項目支撐、產教深度融合,培養國家急需電氣工程一流人才 | 邱愛慈,湯廣福,別朝紅,王錫凡,吳堅,楊旭,彭宗仁,李興文,李盛濤,孫鳳舉,馬西奎,謝彥召,梁得亮,祝令瑜,方麗 | 二等 |
資料來源: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研究中心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陝西省創新團隊1個,省部級國際合作基地3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研究中心:特種電氣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智慧型電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能源局先進電網與裝備可靠性及壽命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陝西省智慧型電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陝西省智慧型電網重點實驗室、陝西省高壓放電與電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高電壓大電流測試技術及裝備工程實驗室。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電力設備絕緣與放電
教育部創新團隊:超/特高電壓電力設備可靠性設計與壽命管理
科研成果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制訂的33個特高壓技術規範和均壓降噪技術等已套用於超特高壓交直流試驗示範工程;提出分頻輸電的全新併網方式;率先提出並研究智慧型化電器,並開展了電氣設備環境友好的前瞻性研究;2000年以來,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省部級獎35項;近5年承擔國家及企業研發課題近千項,發表SCI論文515篇,EI論文830篇,授權發明專利169項。
科研成果 | 獲獎級別 | 獲獎時間 |
---|---|---|
直流配電系統大容量斷路器快速分斷技術及套用 |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2016 |
大功率特種電源的多時間尺度精確控制技術及其系列產品開發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15 |
開關電器大容量開斷關鍵技術及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12 |
供用電系統諧波的有源抑制技術及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11 |
過電壓防護的雷電測試關鍵技術及其系列測試設備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9 |
智慧型電器理論、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8 |
電子元器件絕緣粉末包封理論、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7 |
磨機負荷最佳化控制共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5 |
空氣介質電弧的測試、仿真、調控的關鍵技術及其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4 |
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 2012 |
資料來源: |
合作交流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近5年主辦了國際會議8個,發起IEEE系列及其他國際會議3個。成立了由英、美、法、日等國學者組成的電氣工程學科國際學術委員會。多次舉辦教育部西部研究生精品課程大講堂,邀請數十名國際頂尖專家授課,學員千餘人。學院與英國利物浦大學和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開展聯合培養雙博士學位項目,與法國高等電力學院和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開展聯合培養雙碩士項目,開設了碩士留學生班,學生來自10餘個國家。
文化傳統
- 院徽
學院院徽為白底藍色圓形標識,整體與西安交通大學校徽呼應,齒輪共24齒,寓意一年24節氣、一日24小時,象徵繼往開來、與日俱進;外框像車輪,皆寓工程與交通之意;上部為學院中文名稱,下部為學院英文名稱,內部為閃電圖形。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img/e/722/E2YhZTYmhDMjVGMhZGO2gTY1E2Y5QmNidjMzYzMxEGOjVWOhZGZxEzYyYT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院徽
- 文化活動
學院曾舉辦“中華之聲”合唱、優秀青少年“愛國 奮鬥”科技創新與素質拓展活動之“電”亮世界體驗營、“迎建黨百年,拍最美電氣”師生攝影大賽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