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套蒙古族,原屬新疆烏魯木齊的碩特和青海和碩特部落。西套厄魯特,其“始視為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七傳至阿克薩噶勒泰”。元時為翰亦刺,後發展為名代瓦刺,清代的厄魯特或衛拉特。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部,“號四衛拉特,統稱額魯特”。四部之間雖“分牧而居”“部自為長”,卻“以伊犁為會宗地”,結成鬆散的部落聯盟,設有盟主,以調節四大部落之間的糾紛。從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中期,擔任盟主的是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套蒙古族
- 地區:新疆烏魯木齊 青海
- 記載:《聖武記》
- 朝代:清朝
西套的由來,西套厄魯特,現在的西套蒙古族,
西套的由來
西套之名,由其位於河套之西而來。“賀蘭山厄魯特者,俗稱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賀蘭山亦名阿蘭善山,皆語音之轉,地在河套以西。”(《聖武記》卷三)西套蒙古族,原屬新疆烏魯木齊的碩特和青海和碩特部落。
西套厄魯特
西套厄魯特,其“始視為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七傳至阿克薩噶勒泰”(《清史稿》藩部王)。元時為翰亦刺,後發展為名代瓦剌,清代的厄魯特或衛拉特。明末,瓦剌分四大部: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部,“號四衛拉特,統稱額魯特”(《西域圖志》卷首一)。四部之間雖“分牧而居”“部自為長”,卻“以伊犁為會宗地”,結成鬆散的部落聯盟,設有盟主,以調節四大部落之間的糾紛。從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中期,擔任盟主的是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
十七世紀初期,遊牧於伊犁地區的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向鄰近部落發動掠奪戰爭,迫使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領五萬餘帳,離開塔爾巴哈召,於一六三0年左右逐步移牧於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下游。在一六三六年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率眾至西套—這便是由新疆遷移西套的開始,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拜巴噶斯死後,其弟“和碩特部的顧什汗始強大”。“顧什汗季子巴延阿布該阿玉什生子十六,其四人居青海,共和羅理等十二人亦牧套西是為二部分地之始。”(《聖武記》卷三)這便是由青海遷移西套的開始。和羅理,號巴圖爾額爾克濟農,即阿拉善旗的第一代祖先。
準部噶爾丹與鄂齊爾圖車臣汗的孫女阿奴結婚。當噶爾丹實力日漸強大後,於一六七七年殺害了鄂齊爾圖車臣汗。西套厄魯特即潰,或奔依達賴喇嘛,或被噶爾丹掠去(祁韻士:《皇朝藩都要略》)。和羅理率族屬避居大草灘,廬帳萬餘,仍逐水草,遊牧於近邊。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上書清朝請求牧地。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援內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置旗偏佐領,賜印援扎薩克,封和羅理為多羅貝勒。這便是阿拉善旗的由來。
現在的西套蒙古族
阿拉善厄魯特為特別旗,不設盟而直隸中央。一九二八年,阿拉善旗屬寧夏省管理。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和平解放,先後歸甘肅、寧夏管轄。一九五四年設蒙古族自治州。一九六一年阿旗劃為阿左、阿右二旗。一九六九年阿左旗劃歸寧夏,阿右旗劃歸甘肅。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二旗重歸內蒙。同年十二月,國務院批准設阿拉善盟。
由於多年在其駐牧地上生活,使他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其婚禮、年俗、熬奶茶和做奶製品的方式及包房的布置也與東部蒙古族不完全一樣。
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設在巴彥浩特。巴彥浩特舊名“定遠營”,一七三0年建成,歷來是阿拉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西套阿拉善蒙古族,則用“富饒遼闊的阿拉善”,來讚美阿拉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