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石烤羊

西夏石烤羊

西夏石烤羊是一道美食,該菜品主要以羊肉為製作主料,主要調料是胡麻油桂皮花椒粉等,主要採用烤制的方法製作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夏石烤羊
  • 主要原料羊肉丁香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青年人,老年人
基本資料,烹飪方法,製作提示,歷史文化,營養分析,食療作用,食療作用,做法指導,營養成分,

基本資料

類別:特色菜 寧夏菜 補虛養身食譜 營養不良食譜 冬季養生食譜 補陽食譜 工藝:烤
口味:椒麻味
食用:中餐晚餐
主料:羊肉(肥瘦)3000克
調料:丁香4克 胡麻油200克 桂皮3克 花椒粉8克 料酒25克 胡椒粉3克 鹽12克

烹飪方法

1. 祁連山石板一塊,厚約2厘米,削平,用木炭或木柴燒熱,擦油; 2. 將去骨羊肉洗淨,片成薄片,貼在烤熱的石板上,用瓦盆扣蓋上面;
西夏石烤羊西夏石烤羊
3. 將各種調料研成碎末,加食鹽和料酒攪拌均勻;
4. 當羊肉每烤7~10 分鐘時,起盆將調料撒到肉上,至烤熟呈金黃色時,盛盤乘熱食用。

製作提示

1. 羊肉宜選上腦,大小三叉肉或磨檔肉,剔淨筋膜,片成大薄片,要求厚薄均勻,長短刷齊,對亮觀看,隱約見人為妙;
2. 石板必須先燒至滾燙,然後再貼羊肉片,烤的時間不能過長,以10分鐘之內為準,以保持羊肉的鮮嫩。

歷史文化

1. 西夏亦稱大夏,其先祖為党項羌,姓拓跋氏,唐王朝賜姓李,宋王朝賜姓趙,傳至元昊,舉兵造反,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據有十四州,都城興慶(即今寧夏縣)。自吳至,凡12主,196年,起自公元1032年,訖止1227年。西夏人原為遊牧民族,喜食牛羊肉。當時,河西走廊廣闊的草原上,牛羊成群祁連山麓和戈壁灘上遍布石羊、黃羊。石烤羊是用河西羊肉在當地產的青石板上烤灸而食,鮮嫩酥香,風味獨特,是西夏的傳統民族佳肴,流傳至今;
西夏石烤羊西夏石烤羊
2. 在中國烹任史上,上古之時用火熟食,以石烹法為最古。石烹法的時代當在陶器出現之前,即石器時代。那時,人們用石器做成簡單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也包括石上燔谷,是以火燒石而熟食的原始西夏石烤羊烹飪方法。《古史考》云:神農時,民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據有關史料稱,石烹法有二:一是將燒熱之石塊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水沸再使食物熟之。二是將石燒熱,食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西夏石烤羊就是用第二種方法。這種隔石而烤烙的方法傳熱較均勻,風味獨特。五千年前的石烹遺風,至今猶存,來西北觀光者無不爭食。

營養分析

羊肉(肥瘦):羊肉性溫,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修復胃黏膜,幫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羊肉營養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腰膝酸軟、陽痿早泄以及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補腎壯陽、補虛溫中等作用,男士適合經常食用。

食療作用

羊肉(肥瘦)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體虛胃寒者;
2. 發熱、牙痛、口舌生瘡、咳吐黃痰等上火症狀者不宜食用;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發熱期間不宜食用;外感病邪,素體有熱者慎用。

食療作用

羊肉(肥瘦)食療作用:
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胃、腎、心經;
溫補脾胃,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身體瘦弱、畏寒等症;
溫補肝腎,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冷痛、陽痿等症;
補血溫經,用於產後血虛經寒所致的腹冷痛。
中國古代醫學認為,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種優良的溫補強壯劑。

做法指導

羊肉(肥瘦)做法指導:
1. 煮製時放數個山楂或一些蘿蔔、綠豆、炒制時放些蔥、姜、孜然佐料可去膻味;
2. 吃涮肉時務必涮透;夏秋季節氣候燥熱,不宜吃羊肉
3. 羊肉中有很多膜,切絲之前應先將其剔除,否則炒熟後肉膜硬,吃起來難以下咽。

營養成分

能量7935.71千卡 蛋白質570.84克 脂肪624.47克 碳水化合物10.32克 膳食纖維3.03克 膽固醇2760毫克 維生素A662.14微克 胡蘿蔔素13微克 硫胺素1.51毫克 核黃素4.24毫克 煙酸135.18毫克 維生素E787.97毫克 鈣245.3毫克 磷4401.08毫克 鉀6984.5毫克 鈉7145.34毫克 碘1.34微克 鎂614.96毫克 鐵70.47毫克 鋅97.46毫克 硒967.01微克 銅22.68毫克 錳0.98毫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