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地理研究》是2008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西夏地理研究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7月1日
- 開本:32
基本信息,商品描述,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平裝: 473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ISBN: 9787010071138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西夏地理研究》主要內容:西夏學肇興於黑水城歷史文物的發現,歷經羅福成、羅福萇、王靜如、聶斯克等中外幾代學人的辛勤耕耘,她雖不能與“敦煌學”、“絲路學”等國際顯學相媲美,但也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眾所周知,由於受封建正統歷史觀的影響,元朝修史者獨摒西夏於“正史”之外的做法使得西夏建國近二百年,文獻無征,西夏因此被蒙上了“絲綢路上的神秘王國”、“被遺忘的王朝”等稱譽,故西夏學有“絕學”之稱謂,足以看出文獻缺略給西夏學研究帶來的巨大困難。
西夏地理研究是西夏學中基礎性的課題,地理不明,往往會給其他問題的探討和解釋帶來諸多不便。以《西夏地理研究》作為研究課題是主、客觀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上,雖然從宋代到現在均有學者涉足於西夏地理的研究,但由於著作失傳、資料匱乏等原因,西夏地理研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點將在學術史回顧中詳細闡明。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公布的黑水城文獻和考古資料為西夏地理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如本文利用出土文獻對西夏自然地理的考述。因此,《西夏地理研究》是一個既“老”義“新”的題目。主觀方面,筆者曾經學習過一點西夏文字的知識,對西夏故地的自然地理、文物遺存等狀況比較熟悉,也有一些西夏學方面的基礎,初步具備研究西夏地理的條件。
編輯推薦
《西夏地理研究》是關於研究“西夏地理”的專著,書中具體包括了:西夏人樸素的環保和生態意識、西夏境內的野生動物、經濟區形成的諸因素分析、党項內附以及宋夏雙方對沿邊人口的爭奪、氣象災害與西夏社會、唐宋時期中國氣候變遷的相關討論等內容。
作者簡介
楊蕤,1975年4月生,陝西橫山人。1993年考入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200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寧夏大學專門史專業,2005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專業。現為北方民族大學(原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文史學院副教授,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主要學術興趣為邊疆歷史地理學、西夏學和民族考古學,近年來開始關注宋代東西交流史等問題。曾在《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譯文30餘篇,出版著作《破譯天書》並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
目錄
序言
緒論
一 關於西夏學、研究資料、基本框架及基本思路
二學術史回顧
第一章 疆域的形成及其演變
第一節 定難軍的五州之地
第二節 宋夏疆界的演變
一 西夏建國初期的宋夏疆界(1038-1067)
二 宋神宗親政與“元祐分疆”(1067-1093)
三 “紹聖罷議”與北宋對西夏疆土的進一步蠶食(1094-1127)
四 餘論
第三節 夏遼疆界
一 西夏與遼朝的東段疆界
二 西夏與遼朝的西段疆界
第四節 夏金疆界
一 西夏東北緣的夏金疆界
二 西夏南緣的夏金疆界
第五節 西夏的西緣疆界
一 沙州及沙州回鶻的問題
二伊州問題
第二章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與西夏政區
第一節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中的地名翻譯及其地望考證
一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中西夏地名的翻譯
二有關地望考證
第二節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反映的西夏政區
一 關於西夏政區的類型和數目
二 關於西夏政區的排序和層級問題
三 西夏政區的邊界
第三節 西夏的基層組織與社會
一 漢式“鄉里”制度對西夏基層社會的滲透和影響
二 西夏基層社會中的部落制
三 西夏基層社會中存在“一國兩制”的原因探析
第四節 西夏政區特點之歸析
第五節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反映的西夏地方官制
一 學術背景
二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中西夏地方官制的信息
第三章 自然地理(上):氣候狀況
第一節 相關的學術背景和漢文史料所反映的西夏氣候信息
一 唐宋時期中國氣候變遷的相關討論
二 漢文史料所反映的西夏氣候信息
第二節 《月月樂詩》和《聖立義海·月之名義》所反映的西夏氣候
第四章 自然地理(下):生態與植被
第五章 經濟區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
後記
地圖
序言
1955年底,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應召赴京,承擔“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的工作。當時,無論是主其事的吳晗和范文瀾(“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委員會”負責人),還是先師本人,都以為花一二年時間、最多三四年就能完成這項由毛澤東親自交下的任務。但開始不久,先師就發現,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以下簡稱《楊圖》)是無法輕易重編改繪的。原因之一,就是《楊圖》只畫了歷代中原王朝,甚至連中原王朝的邊疆地區也沒有畫全。中國的歷史是由中國各民族、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只有中原王朝的疆域而缺少邊疆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的疆域,就不能稱之為中國歷史地圖。
但要彌補這個缺陷卻相當艱難,因為編繪歷史地圖的主要依據是文獻記載,而這些邊疆的或少數民族的政權大多沒有自己的原始文獻,不少民族當時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往往只在漢文史料中留下間接的、零星的記錄。有的雖然還有其他文字的記載,但離開最低限度的史料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僅僅依靠這些有限的史料顯然是無法編繪成稍為精確一點的歷史地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