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壩窯瓷器

西壩窯瓷器

西壩窯遺址是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西壩鎮宋代窯址。於1986年被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壩窯瓷器
  • 所屬年代:宋代
  • 出土地點: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西壩鎮
  • 發現時間:1986年
文物簡介
從樂山市區出發,沿岷江東岸逆流而行18公里左右,便可到達西壩鎮。
西壩窯瓷器
西壩窯壺
西壩鎮與五通橋隔江相望,是一個景色優美的充滿人文色彩的古鎮。離鎮不遠有著名的桫欏峽谷,這裡,空氣清新,氣候涼爽,岩崖崢嶸,溪水淙淙,特別是遍布峽谷中的古老生物——桫欏樹,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桫欏樹與恐龍同代,已有兩億多年的生長歷史,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稱為“植物界的熊貓”、“遠古生物的活化石”。5萬多株桫欏樹密布在面積達數十平方公里的山谷之中,猶如孔雀開屏般的桫欏樹葉在微風中搖曳,常常使人看得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桫欏大峽谷位於廟沱山中,山下的沫溪河,流水清清,波平如鏡,有小灕江之稱。在沫溪河轉向之處,有廟宇為海法寺,寺中的摩崖石刻有晉王羲之和王舉的石刻文字。
從海法寺出發,沿小路朝瓦片山山頭前行,雖然全是梯田、耕地、莊稼、竹叢小道,但所到之處皆可看到碎瓷片、碎墊圈、碎窯具之類的東西。據當地人說,這裡是當年窯州府的所在地。雖無城址,但綿延近5公里的陶窯遺址可以作證,從曾伍山下的東漢崖墓群中的陶棺可推之,此地在東漢時是特大陶器生產基地,規模和技法都相當宏大和成熟。
有資料說,西壩窯興起於五代,鼎盛於兩宋時期,元代後逐漸衰敗,最終毀於明代。古陶瓷專家陳麗瓊先生將此窯歸於邛窯系,無論是從地理學上看,還是從陶瓷工藝學、陶瓷器型學上看,都是成立的。但與邛窯系其他瓷窯相比較,依然有著獨特的風格——豪放、大氣、粗獷!
筆者曾前往考察,在一個竹林叢中收集到不少瓷片,結合在收藏實踐中所看到的實物,感覺到西壩窯生產的器物有罐、鼎、瓶、爐、壺、缽、盤、碗、盞、杯等,而以冥器——魂罐、穀倉罐、錢罐為最大宗。
魂罐是盛骨灰用的,呈橢圓形,多堆塑單龍或雙龍,龍的形態亦有繁簡、優劣之分;穀倉罐是盛糧食的,呈圓塔狀或長橢圓形,罐身塑一圈或多圈三角形錐體;錢罐是放錢幣的,與一般同時代矮圓形罐相差無幾。出現這種情況顯然跟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這兩個時期四川因戰亂死人實在太多有直接關係,也反映了當時四川民間的喪葬習俗。
西壩窯的各種瓷器產品胎色多樣,計有黑灰、磚紅、灰黃、灰白、深灰、淺灰等,胎體粗糙厚重,帶顆粒狀雜質,胎表面施白色化妝土。釉色以黑色釉和醬色釉(包括醬黃釉、醬黑釉、醬紅釉、柿色釉或紫金釉等)為基本色釉,也有褐色釉和少許灰白釉,多數器物同時呈現形態繁多的藍、白、灰、黃、紅色的花斑條紋——這是由於釉料不純,含有鐵、鈦、銅等多種金屬元素以及器物在窯爐中受熱不均所造成的。
西壩窯瓷器多數修坯草率,因而,胎體厚而不均勻,修坯痕跡和接胎痕跡都很明顯;施釉也不精細,普遍施釉不到底,釉層厚薄不勻,常見流釉現象和漏釉現象。器足多為餅形足、寬圈足、環形足、玉璧底足,以及底部外沿留寬圈足而中間保留一小圓餅的特型圈足,有的寬圈足內沿還向內斜削一刀。所有底部挖足粗糙,刀痕明顯,粘砂多,縫隙多。
西壩窯瓷器
西壩窯瓷器
根據器型學結合年代對比,西壩窯宋代至元初的產品比元末明初時期的產品精細得多,相對而言,前一段時期的實用器和陳設器多一些,後一段時期冥器多一些。
西壩窯瓷器
西壩窯瓷器
西壩窯在四川長期處於戰亂、逃難人口很多、死人很多的時代背景下生產,難免為追求產量而粗放製作,但並不意味著當時西壩窯的制瓷工藝差。事實上西壩窯也生產了少量的精細產品,其中以用料講究、修坯均勻、施釉精細、全身滿釉、色調全黑或全紫的器物和具有各色花斑條紋(如藍兔毫紋、白兔毫紋、玳瑁斑、油滴斑、虎皮斑、醬紅色斑、醬黃色斑、不規則花斑等)者最具觀賞價值,質量上乘者甚至可以被一些人誤認為是建窯、吉州窯和廣元窯的產品。
據筆者所知,四川由於人力、物力、財力和其他條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古代陶瓷窯址,沒有得到科學發掘,樂山西壩窯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四川特別是樂山地區的民間收藏家除將在古玩、文物市場上零星出現的西壩窯瓷器產品收藏起來以外,還積極地對其文化內涵進行研究,這無疑填補了我國古陶瓷研究的空白。希望筆者的這篇文章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