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驛遺址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2013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中,甘肅西城驛遺址榜上有名,這一距今約4000年的古遺址考古發掘,為史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證。

西城驛遺址是一處以從事旱作農業為主、兼有飼養,並進行著冶金等手工業生產的史前聚落址,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境內,範圍為35萬平方米,距今約4100年至3500年。從2010年起,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等聯合對這個遺址進行了8個年度的發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城驛遺址
  • 所屬年代:距今約4000年
  • 位置:甘肅省張掖市明永鄉下崖村
  • 出土文物:大量小麥、土坯建築
地理位置,出土文物,

地理位置

西城驛遺址位於甘肅省張掖市明永鄉下崖村西北3公里處,是黑河流域中游發現的一處馬廠晚期至四壩時期的聚落遺址,年代約為距今4100年-3600年。2010至2013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西北大學聯合對其進行了連續四年發掘。

出土文物

“大量小麥、土坯建築的發現是西城驛遺址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參與現場發掘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國科介紹,表明早在4000年前,河西走廊地區已與西方發生了頻繁接觸。
考古界一般認為,小麥和土坯建築起源於西亞和中東地區,西城驛遺址考古發掘的小麥、土坯建築是西北地區所見年代最早者,為小麥及土坯建築進入中國的時間及路徑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除為史前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證據外,西城驛遺址發掘的大量房屋基址還全面展示了河西走廊古代居民的生活場景和建築風格。
“截至已清理出半地穴式建築10座、地面立柱式建築38座、地面土坯建築42座。”陳國科說,通過對大量房址的發掘和分析,可清晰看到西城驛聚落的房屋建築經歷了半地穴式建築到地面立柱建築和地面土坯建築的演變過程。
早期冶煉遺蹟也是西城驛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大量爐渣、礦石、爐壁、鼓風管、石范等與冶煉相關的遺物不斷發現,為中國早期冶金技術研究提供了新資料。”陳國科介紹,西城驛遺址的冶銅活動從馬廠晚期出現至四壩早段一直在進行。
除銅器外,西城驛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相關考古成果還在進一步整理和研究當中。
2018年8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河西走廊西城驛遺址考古發掘信息。在歷時8年的發掘中,西城驛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木本植物木炭。
西城驛遺址是一處以從事旱作農業為主、兼有飼養,並進行著冶金等手工業生產的史前聚落址,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境內,範圍為35萬平方米,距今約4100年至3500年。從2010年起,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等聯合對這個遺址進行了8個年度的發掘。
從西城驛遺址出土已鑑定的木炭來看,主要有13種木本植物,有檉柳、檉柳屬、沙棘屬、枸杞屬、楊屬、柳屬、榆屬、雲杉屬、圓柏屬、沙拐棗屬、蒺藜科等。另外還出土了綿羊、豬、黃牛、狗、鹿、兔、齧齒動物等動物骨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