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村(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下轄村)

西地村(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下轄村)

西地村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中部,全村共有人口201戶,712人;村落占地面積500畝、耕地1548畝。近年來,全村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5年,村經濟營業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4780萬元和8500元,成為北京市“環境整治先進村”和區級“五好支部標兵村”。西地村把加強村黨支部建設、發揮好村級班子作為全村各項工作的龍頭,通過強化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提高村幹部的素質和能力,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解決了長期以來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的問題,使全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村民逐步享受到了城裡人的生活質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地村
  • 所屬地區: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 面積:2500畝
  • 人口:712人
五化工程,五改建設,新農村建設,創造新生活,產業發展,管理機制,招商引資,民眾安危,地圖信息,

五化工程

西地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落後的生產生活環境是制約全村發展的“瓶頸”。於是,他們認真實施硬化、亮化、淨化、綠化、美化“五化”工程。2004年到2006年兩年多的時間,在區、鎮有關部門支持下,先後籌集資金400萬元,新修築了一條寬7米、長4000米的柏油路,使村內的道路與鎮域內的主幹路相連線,結束了自明代成村以來沒有柏油路的歷史;新修築了長10000米的水泥環村路和長3000米的田間路,硬化了通往各家各戶的水泥路面20000平方米。道路兩側安裝路燈70盞、公益廣告箱70個。籌資40萬元新建了垃圾池、排水溝等環衛設施,實現了垃圾“村收集、鎮運送、區處理”,消除了過去環境髒亂差的現象,達到了街道、庭院整齊劃一、乾淨整潔。道路兩側種植各種花卉、苗木20000株,綠化面積達到2500平方米,粉刷兩側牆面10000平方米,使村里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營造了宜居宜憩的嶄新環境。

五改建設

與此同時,他們著力加強改水、改廁、改電、改線、改能“五改”建設。西地村先後籌資200萬元,對全村進行了整村改水和排水工程建設,新建高壓變頻泵房一座,新打機井7眼,並配備淨化、消毒等設施,使村民全部用上了安全、潔淨、符合飲用水標準的自來水。針對農家廁所 “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捏著鼻子踮腳尖、蠅蛆成群臭半天”的現狀,籌資40萬元把旱廁全部改成了水沖式廁所,並新建了3個水沖式的公共廁所。籌資25萬元進行低壓電路整改,實現了村民插卡用電。籌資9萬元改無線為有線,在全區農村率先實現了廣播、電視、寬頻和視頻“四位一體”的戶戶通工程。2006年,還籌資140萬元,為每農戶家中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和秸稈氣化集中供氣設施,引能入戶,建成節能村。通過實施“五化”工程、加強“五改”建設,西地村徹底消除了“無雨滿街土、有雨一街泥”的路況,解決了長期以來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的問題,使全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村民逐步享受到了城裡人的生活質量。

新農村建設

針對多年來村里環境髒亂差的問題,村黨支部一班人認為:坑坑窪窪、滿街爛泥,村莊落後面貌就無法改變,農村城鎮化、現代化就無法實現,村民生活質量就無法提高。村兩委和全體黨員主動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他們利用夜晚、冬春兩閒時間召開戶主會,與村民面對面地講形勢、釋疑惑、做動員;利用在外務工人員集中返村過春節的時機,召開座談會,與他們促膝談心,爭取他們對家鄉建設的支持;組織召開困難家庭懇談會,鼓勵困難戶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對個別思想不通的“釘子戶”進行家訪,做到真情感化、真心打動、真誠服務。還教育引導廣大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主建設美好家園,促使全村村民自覺自愿地擁護和參與新農村建設條件。

創造新生活

一是認真實施硬化、亮化、淨化、綠化、美化“五化”工程。2004年到2006年兩年多的時間,在區、鎮有關部門支持下,先後籌集資金400萬元,新修了一條寬7米、長4000米的柏油路,使村內的道路與鎮域內的主幹路相連線;新修了1萬米長的水泥環村路和長3000米的田間路,硬化了通往各家各戶的水泥路面2萬平方米。主要道路兩側安裝路燈70盞、公益廣告箱70個,種植各種花卉、苗木2萬株,綠化面積達到2500平方米;籌資40萬元新建了垃圾池、排水溝等環衛設施。二是加強改水、改廁、改電、改線、改能“五改”建設。先後籌資200萬元,對全村進行了整村改水和排水工程建設,新建高壓變頻泵房一座,新打機井7眼,並配備淨化、消毒等設施。籌資40萬元把旱廁全部改成了水沖式廁所,並新建了3個水沖式的公共廁所。籌資25萬元進行低壓電路整改,實現了村民插卡用電。籌資9萬元改無線為有線,在全區農村率先實現了廣播、電視、寬頻和視頻“四位一體”的戶戶通工程。2006年,還籌資140萬元,為每家每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和秸稈氣化集中供氣設施,建成節能村。通過實施“五化”工程、加強“五改”建設,西地村徹底消除了“無雨滿街土、有雨一街泥”的路況,解決了長期以來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的問題,使全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村民逐步享受到了城裡人的生活。

產業發展

2004年,西地村為解決村民就業問題,村支部書記帶領班子成員北上東北、南下廣州,全力招商引資,從溫州引來了紅芷苑手袋廠。紅芷苑手袋廠是一家以手工編織為主的民營企業,廠家投資20多萬元,占用村里場地2000平方米,每年生產手袋10萬隻,實現產值達150萬元。手工編織操作簡便、易學易會,即使殘疾人只要具有動手能力也能夠生產,村民只需到手袋廠領取材料和樣本就可在家裡進行編織,不影響任何家務勞動和農業生產,利用閒暇時間就能增收,提高了本村農民勞動力就業率。目前,除在企業上班的73人外,村里200多人,80%的戶都從事編織工作,月收入達到700—1000元,每年全村農民可增收幾十萬元。隨後村里相繼建成和引進了服裝廠、印刷廠、塗料廠等企業,現已安置本村勞動力達到245名。今年,西地村還與林業部門合作搞庭院葡萄種植,發展庭院經濟;與神州綠普產銷合作社聯營共建500畝蔬菜基地,發展設施農業;為擴大紅芷苑手袋廠生產規模,籌資200萬元,新建800平方米生產廠房。新產業的發展,還將帶動本村及周邊各村農村勞動力就業。

管理機制

西地村堅持建管並重,做到建設與管理兩手抓。他們建立了責任目標約束機制。制定了簡單實用、便於操作的《村規民約》、《村民行為規範》、《低保戶參加公益性勞動制度》、《文明和諧示範戶十條標準》和村道養護、公廁管理、庭院保潔等制度;對於門前“三包”衛生責任制,他們明確支委專人負責,成立保潔隊伍,特別是每天下午四點鐘帶領所有低保戶走上街頭,參加公益性勞動,清掃自己責任區的衛生,確保了村里環境整潔。建立了日常管理投入機制。通過“村集體解決一點、向農戶收取一點、市場化運作籌措一點”的辦法,較好地解決了部分公共設施、環境衛生維護管理費用問題,保證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建立了活動載體推動機制。開展了“衛生庭院”、“文明和諧戶”等民眾性評比活動,大大增強了村民建設家鄉、美化家園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

招商引資

西地村兩委班子想方設法,改善交通條件、整治村域環境、降低租地費用,創造一切有利條件招商引資。他們在大力整治環境的同時,始終把發展作為富民興村的第一要務。2004年,西地村為解決村民就業問題,村支部書記帶領班子成員北上東北、南下廣州,歷經千辛萬苦,全力招商引資,終於從溫州引來了紅芷苑手袋廠。紅芷苑手袋廠是一家以手工編織為主的民營企業,廠家投資20多萬元,占用村里場地2000平方米,每年生產10萬隻手袋,實現產值達150萬元。更重要的是手工編織操作簡便、易學易會,即使殘疾人只要具有動手能力就能夠生產;更簡便的是村民只需到手袋廠領取材料和樣本就可在家裡進行編織,不影響任何家務勞動和農業生產,利用閒暇時間就能增收,非常適宜農村家庭。企業投產後,通過材料發放點發放材料,由工人帶回家編織半成品再交回企業,由企業加工製成成品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本村農民勞動力就業。目前,除在企業上班的73人外,村里200多人,80%的戶都從事編織工作,月收入達到700—1000元,每年全村農民可增收幾十萬元。隨後他們又擴大戰果,四面出擊,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相繼建成和引進了服裝廠、印刷廠、塗料廠等企業,現已安置本村勞動力達到245名。今年,西地村還與林業部門合作搞庭院葡萄種植,發展庭院經濟;與神州綠普產銷合作社聯營共建500畝蔬菜基地,發展設施農業;為擴大紅芷手袋廠生產規模,籌資200萬元,新建800平方米生產廠房。新產業的發展,將帶動周邊各村農村勞動力就業有崗、增收有望,村民安居樂業。

民眾安危

西地村兩委班子始終把民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初步建立了“貧有所濟、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靠、人有所事”的困難民眾救助體系,他們在做好農村醫保、養老保險和土地確權工作的同時,將重點放在關愛、幫扶弱勢群體上。一是加強低收入保障工作,做到應保盡保。西地村通過個人申請、兩委班子核實、村民代表討論通過,最後確定了8戶低保戶,這些戶通過低保政策的落實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二是安排殘疾人就業,增強殘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一方面積極協調手袋廠、塗料廠優先招收殘疾人家屬進廠就業,解決殘疾人就業20人;另一方面,無償提供養殖場所,鼓勵殘疾人自謀職業。重殘人孫金花夫婦一無資金、二無場地,為擺脫貧困、想發展肉鴿養殖,村兩委主動幫助她們夫婦解決了場地、房屋等問題,現已存欄肉鴿500對,年收入可達35000元。孫金花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又熱心幫助30餘戶殘疾人走上了自立自強的致富路。孫金花本人也被市殘聯等八個部門評為創業明星,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表彰,成為北京市殘疾人自強標兵。三是扶貧濟困,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對低保戶和困難戶定期走訪慰問,對房屋存在隱患的及時幫助維修,對特殊困難戶給與資金救助,這些相應措施的落實,使村里社會保障體系得到了完善和發展,弱勢群體得到了幫扶和救助,推動了農村社會和諧健康發展。2004年雨季,困難戶楊立民家的房屋在大雨過後斷了一根梁,房子成了危房,村支部書記率領村兩委一班人各自出工出料,及時組織人力幫助楊立民翻建房頂,保證了他們的居住安全。在村幹部的帶動下,全村扶弱助殘蔚然成風,鄰里和諧如沐春風。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