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史研究》編著者藍東興。 《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史研究》所述的口述傳播,特指運用口頭語言進行的目的明確的信息傳播,其信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其傳播形式具有程式性,它通常超越個人經驗,是 “公共意識”和“族群記憶”。以前關於民族地區的口述文化主要是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原生態的收錄,本成果則主要以傳播學的視角和方法,通過對民族地區口述傳播中過程和傳承關係的關注,來看民族文化的演變。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主要有: 已有的民族地區關於口述傳播的原始文本; 作者本人在中國西南民族地區、湘西、緬甸等地做的田野調查。
基本介紹
- 書名: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史研究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頁數:363頁
- 開本:16
-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 作者:藍東興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27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478614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史研究》編著者藍東興。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成果。書中所述的口述傳播,特指運用口頭語言進行的目的明確的信息傳播,其信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其傳播形式具有程式性,它通常超越個人經驗,是“公共意識”和“族群記憶”。以前關於民族地區的口述文化主要是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原生態的收錄,本成果則主要以傳播學的視角和方法,通過對民族地區口述傳播中過程和傳承關係的關注,來看民族文化的演變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成果。書中所述的口述傳播,特指運用口頭語言進行的目的明確的信息傳播,其信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其傳播形式具有程式性,它通常超越個人經驗,是“公共意識”和“族群記憶”。以前關於民族地區的口述文化主要是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原生態的收錄,本成果則主要以傳播學的視角和方法,通過對民族地區口述傳播中過程和傳承關係的關注,來看民族文化的演變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總論:口述?口述傳播?民族文化傳承
第一節 “口述傳播”和“口述傳播史”等概念的厘定
一、與“口語傳播”的比較
二、與“口述史”的比較
第二節 口述傳播與文化的關係
一、口述傳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口述傳播的文化特徵
第三節 口述傳播與民族語言傳承
一、保護語言的意義
二、保護各民族、各社群口述傳播的重要意義
第四節 口述傳播研究的意義
一、口述傳播研究的文化意義
二、口述傳播研究的傳播學意義
第二章 空間論:區域視野下的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史考察
第一節 西南地理環境中的口述傳播史
第二節 西南人文環境中的口述傳播史
第三節 西南跨境民族口述傳播的歷史特點
一、傳播關係基本平等
二、傳播進程有階段性
三、傳播內容連續
四、傳播活動頻繁
五、信息數量基本對等、信息質量沒有明顯高低
第三章 進程論: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的歷史階段
第一節 口述傳播的起源
第二節 西南史前口述傳播
一、雲南史前口述傳播
二、巴蜀史前口述傳播
三、桂北史前口述傳播
四、貴州史前口述傳播
第三節 文明時代的西南口述傳播變遷
一、秦漢至元朝初年的口述傳播
二、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的口述傳播
三、清末以後的口述傳播
第四章 符號論: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符號的歷史隱喻
第一節 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符號的歷史特徵
一、語言符號的歷史特徵
二、非語言符號的歷史特徵
第二節 符號編碼和解碼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歷史分析
一、共時性現象的歷史分析
二、歷時眭變化的歷史分析
第三節 西南少數民族符號解碼的意義共通性
一、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符號的歷史意蘊
二、符號解碼的意義共通性
三、口述傳播有時候就是符號的傳播
第五章 客體論:歷史視野下的內容、形式、文本和話語分析
第一節 傳播內容的歷史鏡像
一、反映生活和生產技能的歷史
二、折射倫理道德的歷史
三、沉澱人生信仰的歷史
四、凝結民族認同的歷史
第二節 傳播形式的歷史遺存
一、歌唱形式流淌的歷史意蘊
二、講述形式表達的歷史內涵
三、歌唱和講述並用形式釋放的歷史信息
四、歌舞一體形式的歷史律動
五、口述傳播形式穩定性特點的歷史分析
第三節 傳播文本的歷史印痕
一、神話文本:保存歷史的文化符碼
二、傳說、故事文本:折射歷史的思想
三、民間敘事詩和歌謠文本:呈現歷史的情感
四、諺語、咒語、秘方等文本:凝結歷史的智慧
第四節 傳播話語的歷史蹤跡
一、從話語特點看歷史
二、從話語權反觀歷史
第六章 主體論:口述傳播的歷史在生活中延續
第一節 傳播主體具有生活本色
一、家人
二、村寨長老
三、宗教人物
第二節 傳承關係反映生活的內部結構
一、血緣家庭傳播
二、地緣村社傳播
三、業緣師徒傳播
四、宗教組織傳播
第三節 傳播方式充滿生活情趣
一、傳播“把關”的生活化
二、傳播的程式生活化
第四節 傳播環境具有生活氣息
一、生產勞動中的口述傳播
二、日常生活中的口述傳播
三、人生禮俗中的口述傳播
四、歲時禮俗中的口述傳播
第五節 口述傳播源於生活並服務生活
一、傳播目的:口述傳播屬於生活的一部分
二、傳播功能:口述傳播能夠使生活充實
第六節 社會生活與口述傳播的關係
一、社會生活狀態制約口述傳播
二、口述傳播影響社會生活
第七章 餘論:口述傳播的未來
第一節 口述傳播的現實處境
一、未來仍需要口述傳播
二、口述傳播的前景堪憂
三、口述傳播消亡的情形
第二節 口述傳播的發展前景
一、變化趨勢
二、內容變化
三、形式變化
第三節 保護傳統口述傳播的應對舉措
一、口述傳播的保護者要走出誤區
二、口述傳播的搶救和保護措施
三、對口述傳播保護中偏頗行為的批評和建議
四、口述傳播保護的原則和方法
五、口述傳播的發展需要加強引導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總論:口述?口述傳播?民族文化傳承
第一節 “口述傳播”和“口述傳播史”等概念的厘定
一、與“口語傳播”的比較
二、與“口述史”的比較
第二節 口述傳播與文化的關係
一、口述傳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口述傳播的文化特徵
第三節 口述傳播與民族語言傳承
一、保護語言的意義
二、保護各民族、各社群口述傳播的重要意義
第四節 口述傳播研究的意義
一、口述傳播研究的文化意義
二、口述傳播研究的傳播學意義
第二章 空間論:區域視野下的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史考察
第一節 西南地理環境中的口述傳播史
第二節 西南人文環境中的口述傳播史
第三節 西南跨境民族口述傳播的歷史特點
一、傳播關係基本平等
二、傳播進程有階段性
三、傳播內容連續
四、傳播活動頻繁
五、信息數量基本對等、信息質量沒有明顯高低
第三章 進程論: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的歷史階段
第一節 口述傳播的起源
第二節 西南史前口述傳播
一、雲南史前口述傳播
二、巴蜀史前口述傳播
三、桂北史前口述傳播
四、貴州史前口述傳播
第三節 文明時代的西南口述傳播變遷
一、秦漢至元朝初年的口述傳播
二、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的口述傳播
三、清末以後的口述傳播
第四章 符號論: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符號的歷史隱喻
第一節 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符號的歷史特徵
一、語言符號的歷史特徵
二、非語言符號的歷史特徵
第二節 符號編碼和解碼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歷史分析
一、共時性現象的歷史分析
二、歷時眭變化的歷史分析
第三節 西南少數民族符號解碼的意義共通性
一、西南少數民族口述傳播符號的歷史意蘊
二、符號解碼的意義共通性
三、口述傳播有時候就是符號的傳播
第五章 客體論:歷史視野下的內容、形式、文本和話語分析
第一節 傳播內容的歷史鏡像
一、反映生活和生產技能的歷史
二、折射倫理道德的歷史
三、沉澱人生信仰的歷史
四、凝結民族認同的歷史
第二節 傳播形式的歷史遺存
一、歌唱形式流淌的歷史意蘊
二、講述形式表達的歷史內涵
三、歌唱和講述並用形式釋放的歷史信息
四、歌舞一體形式的歷史律動
五、口述傳播形式穩定性特點的歷史分析
第三節 傳播文本的歷史印痕
一、神話文本:保存歷史的文化符碼
二、傳說、故事文本:折射歷史的思想
三、民間敘事詩和歌謠文本:呈現歷史的情感
四、諺語、咒語、秘方等文本:凝結歷史的智慧
第四節 傳播話語的歷史蹤跡
一、從話語特點看歷史
二、從話語權反觀歷史
第六章 主體論:口述傳播的歷史在生活中延續
第一節 傳播主體具有生活本色
一、家人
二、村寨長老
三、宗教人物
第二節 傳承關係反映生活的內部結構
一、血緣家庭傳播
二、地緣村社傳播
三、業緣師徒傳播
四、宗教組織傳播
第三節 傳播方式充滿生活情趣
一、傳播“把關”的生活化
二、傳播的程式生活化
第四節 傳播環境具有生活氣息
一、生產勞動中的口述傳播
二、日常生活中的口述傳播
三、人生禮俗中的口述傳播
四、歲時禮俗中的口述傳播
第五節 口述傳播源於生活並服務生活
一、傳播目的:口述傳播屬於生活的一部分
二、傳播功能:口述傳播能夠使生活充實
第六節 社會生活與口述傳播的關係
一、社會生活狀態制約口述傳播
二、口述傳播影響社會生活
第七章 餘論:口述傳播的未來
第一節 口述傳播的現實處境
一、未來仍需要口述傳播
二、口述傳播的前景堪憂
三、口述傳播消亡的情形
第二節 口述傳播的發展前景
一、變化趨勢
二、內容變化
三、形式變化
第三節 保護傳統口述傳播的應對舉措
一、口述傳播的保護者要走出誤區
二、口述傳播的搶救和保護措施
三、對口述傳播保護中偏頗行為的批評和建議
四、口述傳播保護的原則和方法
五、口述傳播的發展需要加強引導
參考文獻
後記
作品影響
2013年1月,該圖書入選201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藍東興,1965年生,湖北京山人,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人生經歷很簡單,從本科到研究生再到教師,從武漢到重慶再到貴陽。最初做傳統的歷史學研究,後來又關注學術交流史和地方史,在不經意中把視線轉向了少數民族文化史和新聞傳播學。主持過3項省級社科課題和2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