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成立於1984年3月,重新組建於1999年9月。經過嚴格的推薦和申報程式,由教育部組織專家進行通訊評審和專家實地考察,於2004年11月26日被教育部批准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 成立於:1984年3月
  • 隸屬於:西南大學
  • 研究中心主任張詩亞
中心簡介,研究方向,走進西南,天生西南,文化西南,

中心簡介

研究中心主任張詩亞教授為博士生導師和教育學一級學科帶頭人。現任全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比較教育學會理事,全國比較教育學會西南教育發展促進會會長,重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委。199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校外考試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出版專著10餘部,譯著19部,主編著作48部。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最高金額和10餘項省部級以上獎勵。研究領域涉及教育學、教育人類學、教育文化學、民族教育學等。
研究中心下設:民族跨文化比較研究所、民族基礎教育研究所、民族科技與教育研究所、民族心理研究所。中心現有專職科研人員1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人,博導11人。兼職科研人員20人,其中教授9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10人。海外兼職人員3人,均為教授。共培養全日制博士86人,碩士研究生510名;博士後6人,來自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奈及利亞及我國香港、澳門等地的海外博士生10人。主要學科帶頭人有:張詩亞教授、陳時見教授、張維平教授、張慶林教授、廖伯琴教授、巴登尼瑪教授、楊昌勇教授、何景熙教授等。中心立足西南,內合外聯,對西南民族教育、心理及其背後之民族文化、社會發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目前聚焦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為西部教育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之諮詢基礎。中心匯集海內外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的精英,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之理念,以西南民族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為基礎,構建綠色教育系統,促進西南民族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

研究方向

一、西南民族文化變遷中的教育發展;
二、民族科技教育與現代課程的改革;
三、西南民族心理研究;
四、西南民族基礎教育發展研究。
目前在研的國家重點項目有:
1.教育部重大攻關招標項目《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重大委託項目《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類型與對策研究》;
3.教育部重點文科基地重大項目《西南民族學校多樣化發展模式研究》;
4.教育部重點文科基地重大項目《西南民族地區民族認同心理與行為適應研究》;
5.國家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研製。其他重點項目有:
網站截圖網站截圖
1.西南地區基礎教育類型及發展戰略研究;
2.西南少數民族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3.西南民族基礎教育文化生態研究;
4.西南民族自然-人文生態自組織系統培育的教育戰略;
5.西南少數民族民間遊戲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實證研究;
6.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
7.西南地區民族教育良性自然文化生態發展戰略研究;
8.巴蜀地區民間兒童遊戲開發研究;
9.西南民族教育研究中民族性與地域性關係問題研究。

走進西南

天生西南

中國西南,涵蓋川、滇 、渝、黔、桂、藏。
面積270萬平方公里,呈階梯狀分布,自“世界屋脊”到北部灣。
舉世無雙的存在生成了:
萬山之冠:喜馬拉雅、珠穆朗瑪、崗仁波齊、貢嘎山……
眾水之源: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湄公河、恆河……
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礦物、植物、動物……
多采的文化適應: 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現代文明……
四十億年造化,集自然之精粹,資源、生命、物種、基因……
數百年演進,成人文之大觀,生產、生活、教育、心理……
西南,從遠古走末,正邁向新的世紀。

文化西南

邁入新世紀,西南少數民族教育面臨的首要課題便是:如何在經濟、科技上趕上並融入世界發展的主流之際,保有並發展其自然與人文特色?回答問題的前提是:認識西南,在深入考察中認識。
走下去,師承學統: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盧作孚在平民中奠定了其事業根基;劉兆吉在湘、黔、滇的數千里遷徙中,廣采民謠,出《西南採風錄》;鄧子琴自50年代初期便組織大規模的西南民族地區考察,成《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
走下去,備嘗艱苦:
上至“世界屋脊之屋脊”——阿里,下到“黎明之城”——允景洪;
爬雪山、涉激流、過溜索、高原徒步、山野馳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