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簡歷
男,1967年3月生,
重慶榮昌人,漢族。1983-1987年於
西南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讀本科,1987-1990年於
西南師範大學普通心理學專業讀碩士,1990年留教育系任教,1994年師從
黃希庭教授攻讀基礎心理學專業人格過程方向,1997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並在心理學系任副教授,1999年起擔任基礎心理學專業人格與健康方向碩士生導師,2002年任教授,2004年起擔任基礎心理學專業人格與健康方向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導師。
學術任職
歷任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
重慶市心理學會理事兼普通與實驗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理事兼心理諮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常務理事兼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現任);
重慶市醫學會心身與行為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項目
2014-2016,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 “婚姻包容的人格與社會心理機制研究”(14SKB009)(主持)。
2012-2015,2012年度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博導類)課題“餘生時間覺知及其心理與神經機制”(20120182110001)(主持)。
2012-2014,西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團隊重點課題“價值觀與行為的一致性研究”(TR201206-1)(主持)。
2011-2013,
西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基礎心理學211工程重點課題“時間人格的適應功能――行為與腦機制研究”(NSKD11010)(主持)。
2008-2011,2008年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農民工城市認同研究”(08jwsk267)(主持)。
2007-2010,西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基金重大課題“時間人格的健康心理學研究”(NSKD06011)(主持)。
2006-201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項目“文化變遷中的西南民族價值傳承研究”(06JJD720013)(主持)。
2005-2012,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課題攻關項目(05JZD00031)子課題“中國心理健康服務的理論架構現狀及對策研究(含中外比較)”(主持)。
2005-201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度規劃基金項目“學生性心理發展特點與性健康教育對策研究”(05JAXLX010)(主持)。
2002-20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研究”(主研)。
1994-199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時間記憶機制研究”(主研)。
論文論著
學術論文
2015
Shi, Y., Chung, J. M., Cheng, J. T., Tracy, J. L., Robins, R. W., Chen, X.,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5). Cross-cultural evidence for the two-facet structure of prid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55, 61-74. (IF2015 =? SSCI 1 區)
Deng, Y.,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5). Mate-choice copying in single and coupled women: The influence of mate acceptance and mate rejection decisions of other wome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13(1), 89-105. (Published online: 26 January 2015)(IF2015 =? SSCI?區)
Zheng, L., & Zheng, Y. (2015). Young gay men’s sexism predict their male facial masculinity preference inChina.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6, 183-186. (IF2015 =? SSCI 2 區)
Zheng, L., & Zheng, Y. (in press). Correlated preferences for male facial masculinity and partner traits in gay and bisexual men inChina.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IF2015 =? SSCI 1區)
Zheng, M., Zhang, Y., & Zheng, Y. (通訊作者) (in press). The effects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the defens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al faces: Brain potentials examining the role of preemptive and postemptive strategie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IF2015 =? SSCI?區)
Xu, Y., & Zheng, Y. (通訊作者) (in press).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mong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peopl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IF2015 =? SSCI?區)
Xu, Y., & Zheng, Y. (通訊作者) (in p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 ratio (2D:4D)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 fromChin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IF2015 =? SSCI 1區)
婚戀關係中的相似性匹配及爭議。通訊作者(張秋麗、孫青青、鄭涌)。《心理科學》,2015,38?
2014
內隱外顯不同水平攻擊者的注意偏向:行為和ERP證據。通訊作者(李靜華、鄭涌)。《心理科學》,2014,37(1):40-47。
時間分配的執行功能:雙重效價聯合任務的證據。通訊作者(曹國光、陳娟、鄭涌)。《心理科學》,2014,37(2):258-264。
大學生精神信仰及心理韌性現狀及相互關係。通訊作者(韓黎、廖傳景、鄭涌)。《中國公共衛生》,2014,30(3):275-278。
日周期類型與心理健康。通訊作者(宋晶晶、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4,22(9):1446-1455。
Zheng, L.,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4). Online sexual activity in mainlandChina: Relationship to sexual sensation seeking and sociosexua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6C, 323-329. (SSCI, IF2014 =? SSCI?區)
Xu, Y.,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4). Birth order and sibling sex ratio in relation to sexual orientation inChina.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42(6), 995-1002. (IF2014 =? SSCI 4區)
Xu, Y.,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4). The digit ratio (2D:4D) inChina: A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7, 304-309. (IF2015 =? SSCI 1區)
2013
Zheng, L.,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3). Butch-femme identity and empathizing-systemizing cognitive traits in Chinese lesbians and bisexual wome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54(8), 951-956.(IF2013 = 1.861, SSCI 2區)
Yang, X., Li, T.,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3).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in single-trial Prisoner’s Dilemma: Interactions among three contributor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1(5), 721-730. (SSCI, IF2013 =0.372, SSCI 4區)
Zheng, L., Hart, T. A.,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3). Attraction to male facial masculinity in gay men inChina: Relationship to intercourse preference positions and sociosexual behavior.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42(7), 1223-1232.(IF2013 = 2.783, SSCI 1區)
Cao, G., & Zheng, Y. (2013).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in time personality: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Psychology Research, 3(9), 495-503.
Wei, Z., Zhao, Z.,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3).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ocial conformity in an ultimatum gam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896. (IF2013 = 2.895, SCI 3區)
代際團結潛在類別與關係質量對自陳健康及幸福感的影響(英文文章)。通訊作者(楊晶晶、Ariela LOWENSTEIN、Todd JACKSON、鄭涌)。《心理學報》,2013,45(7):811-824。
農民工城市融合的心理因素調查。通訊作者(胡楠、鄭涌)。《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7):48-52。
成人對嬰兒哭聲的反應及其腦機制。第二作者(李想、鄭涌、孟憲鑫、李鵬、李紅)。《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0):1770-1779。
性客體化與女性自我客體化。通訊作者(孫青青、鄭麗軍、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0):1794-1802。
2012
Zheng, L., Hart, T. A.,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ourse preference position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mong gay men inChin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41(3), 683-689. (IF2012 = 3.280, SSCI 1區)
Gui,Y., Berry,J. W.,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2). Migrantworker acculturation inChina. 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 36(4), 598-610. (Available online 27 December 2011)(IF2012 = 0.940, SSCI 2區)
Han, L., Zhang, Y.,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2). Responses over tim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survivors to the 2008 Wenchuan,Chinaearthquak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40(7), 1147-1152. (IF2012 =0.410, SSCI 4區)
Zheng, L.,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2). Efficac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China: A meta-analysi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39(11), 886-893. (IF2012 = 2.594, SCI 2區)
Yang, X., Oner-Ozkan, B.,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2). What promotes cooperation in the single-trial prisoner’s dilemm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ceived control, reciprocity, and riskiness.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2012), Cape Town,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S), 374-374. (IF2012 = 0.632, SSCI 3區)
中國文化的自尊與西方文化的self-esteem之比較。通訊作者(舒首立、盧會醒、張露、楊銀芳、丁超、鄭涌)。《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1):45-51。
大學生朋友間性話題溝通及其對性適應的影響。通訊作者(徐華春、李長松、鄭涌)。《中國學校衛生》,2012,33(1),18-20。
基於文化的心理復原力研究。通訊作者(韓黎、張妍、鄭涌)。(2012).《心理學探新》,2012,32(3),195-198。
閾下說服的存在證據與爭議。通訊作者(陳真真、蔡頠、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2,20(4):575-583。
少年犯與普通中學生攻擊敵意歸因偏向分析。通訊作者(李靜華、申田、鄭涌)。《中國學校衛生》,2012,33(5):550-552。
婚姻關係中的性別角色與家務分工。通訊作者(高麗君、鄭涌)。《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2,26(7):543-546。
2011
Zheng, L., Lippa, R. A.,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1). Sex and sexual orientation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inChin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0(3), 533-541. (IF2011 = 3.525, SSCI 1區)
Zheng, L.,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1). The relationship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to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mong a Chinese sampl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39(4), 445-450.(IF2011 = 0.307, SSCI 4區)
Zheng, Y. (通訊作者), & Zheng, L. (2011). Sexual self-labels and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among Chinese lesbian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39(7), 955-962. (SSCI, IF2011 = 0.307, SSCI 4區)
Wang, J., Liu, L., & Zheng, Y. (通訊作者) (2011).Effects of implicit power motive on the processing of anger fac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5(5), 441-447. (Available online: 16 June 2011)(IF2011 = 1.996, SSCI 1區)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評估。第二作者(黃希庭、鄭涌、羅鳴春、蘇丹、陳本友)。《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3):1-5。
時間人格的結構與功能。通訊作者(陳娟、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1,19(6):896-904。
社會排斥的研究範式與理論模型。通訊作者(程蘇、劉璐、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1,19(6):905-915。
電子遊戲的消極影響及爭議。通訊作者(趙永樂、何瑩、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1,19(12):1788-1797。
階段性團體輔導對網路成癮大學生的干預效果評價。通訊作者(陳真真、湯永隆、張喜淋、徐展、鄭涌)。《中國學校衛生》,2011,(6):726-728。
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與反思。通訊作者(何瑩、趙永樂、鄭涌)。《貴州民族研究》,2011,32(6):21-26。
醫務人員人格因素、組織因素與工作投入的關係。通訊作者(高慧、李昌俊、鄭涌)。《環境與職業醫學》,2011,(9):573-576。
2010
西南少數民族教育價值觀的調查研究。通訊作者(牛春娟,鄭涌)。《心理科學》,2010,33(1):198-200。
攀枝花市彝族中學生文化心理適應的調查分析。通訊作者(袁曉艷,鄭涌)。《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1):145-149。
兒童收養研究中的心理學問題。通訊作者(馬藝丹、薛威峰、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0,18(3):464-471。
移民文化適應的研究趨勢。通訊作者(孫麗璐、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0,18(3):496-504。
影響軀體化症狀的人格因素及其實踐意義。通訊作者(李昌俊、鄭涌、劉新豐、楊兵)。《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2010,36(2):125-128。
大學生內隱、外顯成就動機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通訊作者(王建峰、王凌飛、李歡、鄭涌)。《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0,18(6):700-702。
代際關係: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視角。通訊作者(楊晶晶、鄭涌)。《中國老年學雜誌》,2010,30(19):2875-2878。
中學生情緒智力在學習倦怠與應對方式中的中介作用。通訊作者(陳嘯、石艷、鄭涌)。《中國學校衛生》,2010,31(7):773-775。
大學生述情障礙與疏離感的相關分析。通訊作者(李歡、高麗君、吳鈺、鄭涌)。《中國學校衛生》,2010,31(9):1080-1081。
大學生成就動機和自我決定與抑鬱的關係。通訊作者(王建峰、鄭涌)。《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1):1284-1287。
價值觀與行為的一致性爭議。通訊作者(陳瑩、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0):1612-1619。
大學生性知識獲取途徑及與性心理健康的關係。通訊作者(張夔、鄭涌)。《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10,32(23):2482,2502。
2009
自我傾注與情緒障礙關係述評。通訊作者(程蕾、鄭涌、吳小勇、趙婷婷、周欽江)。《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1):12-16。
積極情緒研究述評:健全人格的視角。通訊作者(楊集梅、鄭涌、徐瑩)。《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2):149-152。
當代青年人際價值觀的調查分析。通訊作者(黃娟、鄭涌、李欣華)。《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2):18-22。
當代青年愛情價值觀的調查分析。通訊作者(廖莎莎、李欣華、鄭涌、辛增友)。《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3):13-17。
高校專職心理教師職業倦怠與離職傾向的關係研究。通訊作者(趙崇蓮,鄭涌)。《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4):20-23。
創傷後成長:5·12 地震創傷的新視角。通訊作者(張倩、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623-630。
5·12地震前後災區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比較。第三作者(張妍、向燕輝、鄭涌、呂建國、尹茜、陳寒)。《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505-510。
心理治療的過程研究。通訊作者(張倩、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09,17(4):766-773。
同性戀的角色區分及其對伴侶的角色要求。通訊作者(鄭麗軍、鄭涌)。《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9,23(3),192-195。
特質焦慮者錯誤反饋下的情緒-認知偏向: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通訊作者(劉麗、鄭涌、楊集梅、余鳳瓊)。《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9,23(3):224-227。
中國同性戀性別角色異性化傾向調查。通訊作者(鄭麗軍、鄭涌)。《中國公共衛生》,2009,25(4),499-450。
中學生異性同伴交往的結構與類型研究。通訊作者(盧秀瓊、鄭涌)。《心理科學》,2009,32(3):682-684。
殘疾人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第三作者(貴永霞、陳瑩、鄭涌)。中國特殊教育,2009,(8):3-7。
心理治療結果的臨床顯著性分析方法。通訊作者(周婧、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09,17(5):1002-1009。
心理治療的消極後果。通訊作者(秦旻、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09,17(6):1316-1326。
論文:大學生時間洞察力、應對方式與健康的關係。第二作者(劉新豐、鄭涌、李昌俊)。《中國學校衛生》,2009,30(6):533-534。
大學生人際關係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通訊作者(趙崇蓮,鄭涌)。《心理科學》,2009,32(4):983-985。
軀體化症狀如何產生?――軀體化的認知理論述評。通訊作者(李昌俊、鄭涌、劉新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2009,35(8):507-509。
吸毒勞教人員藥物渴求影響因素的結構模型。通訊作者(吳小勇、鄭麗軍、廖翌凱、鄭涌)。《現代預防醫學》,2009,36(8):1490-1493。
2008
中學生的學校歸屬感的培育途徑探討。第二作者(徐坤英、鄭涌)。《教育探索》,2008,(1):119-120。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離散選擇模型分析。第三作者(黃希庭、竇剛、鄭涌)。《心理科學》,2008,31(3):675-680。
中國青年人生價值觀初探。第二作者(徐華春、鄭涌、黃希庭)。《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5):35-39。
中國青年職業價值觀初探。通訊作者(辛增友、鄭涌、徐華春、彭娟)。《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5):40-44。
大學生睡眠質量與A型行為模式的相關研究。通訊作者(趙崇蓮、鄭涌)。《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6):7-10。
人格與病理性賭博研究述評。通訊作者(李欣華、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08,16(5):740-744。
Zheng, L., Goldberg, L. R., Zheng, Y. (通訊作者), Zhao, Y., Tang, Y., & Liu, L. (2008). 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ation of the IPIP Big-Five factor markers inChina: Consistencies in factor structure between internet-obtained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samp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7), 649-654. (IF2008 = 1.598, SSCI 2區)
2007
關於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第二作者(黃希庭、鄭涌、畢重增、陳幼貞)。《心理科學》,2007,30(1),2-5。
敘事語篇中時間表征的評定差異研究。第二作者(楊炳鈞、鄭涌)。《心理科學》,2007,30(2),369-372。
歸因方式與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第二作者(侯佳捷、鄭涌)。《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7,4(2),72-76/78。
嫉妒的性別差異研究及其爭議。第二作者(向虹、鄭涌、張海微)。《社會心理研究》,2007,(3),68-73。
自殺的神經生物因素研究進展。通訊作者(王艾娟、鄭涌)。《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3),263-266。
自殺的心理社會因素研究進展。第二作者(王艾娟、鄭涌)。《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7,4(4):75-80。
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通訊作者(丁薇、廖婷婷、鄭涌、鄧碩寧)。《中國學校衛生》,2007,28(7):626-627。
價值觀的新課題:文化變遷中的西南民族價值傳承研究。獨立作者。《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3):64-67。
“雙重束縛”解析。通訊作者(張海微、鄭涌)。《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17):3397-3403。
中學生職業抱負特點的調查研究。通訊作者(陳幼平、鄭涌)。《心理科學》,2007,30(5),1214-1217。
不同訓練方法對小學生分享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通訊作者(廖全明、鄭涌)。《心理科學》,2007,30(6):1351-1355。
2006
美國人格障礙共病問題研究介評。通訊作者(辛增友、鄭涌、陳本友)。《心理科學進展》,2006,14(1),93-98。
國外人格障礙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評。通訊作者(徐華春、鄭涌)。《心理科學進展》,2006,14(2),249-254。
創傷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研究評述。通訊作者(丁薇、鄭涌)。《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8),145-148。
文化與心理治療。通訊作者(許學華、鄭涌、張夔、鄧碩寧)。《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8),155-157。
驚恐障礙的綜合治療特點。通訊作者(李垚、鄭涌)。《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2),147-150。
強姦者的認知特徵。通訊作者(周海濤、鄭涌)。《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4),148-152。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自殺行為。通訊作者(蒙茜、鄭涌)。《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6,20(12):811-813。
學生健全人格養成教育的心理學觀點。第二作者(黃希庭、鄭涌、李宏翰)。《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42(3):90-94。
拖延研究述評。第二作者(蒙茜、鄭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32(4),9-12。
文化的傳說:西南民間藝術與兒童社會化的對話。第二作者(周小燕、鄭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32(4),55-58。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通訊作者(駱一、鄭涌)。《心理科學》,2006,29(3),661-664。
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述評。通訊作者(王曉彥、鄭涌)。《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6,14(6),700-702。
影響大學生人際關係主觀因素的初步研究。通訊作者(趙崇蓮、鄭涌、李宏翰、張建梅)。《心理科學》,2006,29(6),1431-1433。
2005
質疑星座決定人格特徵的實證研究。通訊作者(蘇丹、鄭涌)。《心理科學》,2005,28(1),220-221,206。
顯性自戀與隱性自戀:自戀人格的心理學探析。第一作者(鄭涌、黃藜)。《心理科學》,2005,28(5),1259-1262。
不確定人格探析。第二作者(張倩、鄭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31(5),23-26。
中學生網路成癮的綜合干預。通訊作者(楊容、邵智、鄭涌)。《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5,19(7),457-459。
行為主義在中學生網路成癮行為中的套用探析。第三作者(楊容、阮昆良、鄭涌)。《中國學校衛生雜誌》,2005,26(11),951-952。
論文:DSM體系中人格障礙診斷髮展的探討。通訊作者(辛增友、鄭涌)。《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5,19(12),832-834。
2004
SARS時期強制性戒網療效及原因探析。第三作者(楊容、邵智、鄭涌)。《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年1期。
懼畸障礙。第二作者(趙永樂、鄭涌)。《健康心理學雜誌》,2004,12(2),140-142。
親密關係暴力:男性與女性誰更具攻擊性。第二作者(劉嬌、鄭涌)。《社會》,2004,(4),40-43。
媒體暴力及其對青少年兒童的影響。第三作者(趙永樂、何瑩、鄭涌)。現代中國小教育,2004,(4),44-46。
遊戲方式差異對電腦遊戲者攻擊性影響研究。第二作者(趙永樂、鄭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0(5),36-39。
網路成癮(IAD)實證研究進展。第二作者(楊容、鄭涌、阮昆良)。《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0(5),40-43。
心理治療中學生網路成癮症的臨床研究。第四作者(邵智、楊容、羅康玲、鄭涌)。《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04,12(6),548-549。
Research on 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 tendenc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ental health. 獨立作者. 28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2004).
2003
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第二作者(張倩、鄭涌)。《心理學探新》,2003,23(3):6-10。
有關情緒自我報告及其可得模型的述評。第二作者(駱一、鄭涌、劉敏)。《社會心理科學》,2003,18(4):27-31。
2002
班風及其與班主任、班級學生人格特徵的相關研究。第一作者(鄭涌、程雲、黃希庭)。《心理科學》2002年3期。
中學“差生”自我價值感及其與控制源的相關研究。第一作者(鄭涌、張惠蓉、黃希庭)。《心理科學》2002年4期。
2001
心理治療效果研究的進展。第二作者(吳明霞、鄭涌、湯萬文)。《心理學動態》,2001,9(2):151-156。
高校心理諮詢與德育工作關係的研究。第一作者(鄭涌、馬建青、黃希庭)。《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期。
2000
時間透視的自我整合:I.心理結構方式的投射測驗。第二作者(黃希庭、鄭涌)。《心理學報》,2000,32(1),30-35。
時間透視的自我整合:II.心理功能機制的實驗研究。第一作者(鄭涌、黃希庭)。《心理學報》,2000,32(1),36-39。
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第三作者(黃希庭、余華、鄭涌、楊家忠、王衛紅)。《心理科學》2000年1期。
1999
高中生學科興趣的變化歷程及原因的初步研究。第二作者(夏凌翔、鄭涌)。《四川心理科學》1999年2期。
1998
自我同一性狀態對時間透視體驗的結構關係研究。第一作者(鄭涌、黃希庭)。《心理科學》1998年3期。
自我概念的結構:II.大學生自我概念理論維度的因素探析。第一作者(鄭涌、黃希庭)。《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5期。
1997
自我概念的結構:大學生“我是誰”反應的內容分析。第一作者(鄭涌、黃希庭)。《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1期。
大學生時間體驗維度的因素探析。第一作者(鄭涌、黃希庭)。《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1期。
大學生的個我/集體取向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第一作者(鄭涌、江志宇、秦光蘭)。《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3期。
1996
審美傾向初探。第一作者(鄭涌、李宏翰、黃希庭)。《心理科學》1996年4期。
1995
時間記憶理論與實驗范型。第二作者(黃希庭、鄭涌)。《心理科學》1995年4期。
1991
關於英文詞的短時記憶編碼方式的實驗研究。獨立作者。《心理科學》1991年3期。
工作經歷
1990-1992,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主研。
1991-1994,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八五”重點項目“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主研。
1994-1996,
西南師範大學理科基金項目“時間記憶表征研究”,主持。
1994-199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時間記憶機制研究”,主研。
1997-2000,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委重點課題“中國小個性品質培養的理論與實驗”,主研。
1997-2002,
西南師範大學博士基金“人格的時間維度”,主持(經費2萬)。
1999-2000,
西南師範大學文科基金“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人格塑造模式研究”,主持(經費0.3萬)。
2001- ,教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學生自主意識發展的特點與教育”,主研。
2002-2003,橫向課題“教師人格魅力與學生人格養成的研究”,主持(經費10萬)。
2002- ,重點學科課題“健康人格塑造的心理學研究”,主持(經費2萬)。
2002-2005,全國教育科學“十五”重點課題“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批准號:DBA010162),主研。
20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自選項目“社會變革與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縱深比較研究”,主研。
2002- ,
重慶市2002年度社科規劃一般項目“兒童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及教育對策研究”(2002教育-06),主持(經費0.5萬)。
2004-2006,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高等教育類)“學生人格障礙診治與教育對策研究”(04-GJ-090),主持(經費0.5萬+1萬)。
2004-2006,
重慶市重點文科研究基地
西南師範大學心理學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項目“學生人格障礙診治與教育對策研究”(重慶市重點文科基地項目編號:200401002)(經費4萬),主持。
2004-2007,
西南師範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基金重點課題“學生人格障礙:多特質-多方法混合研究”(西國重04004)(經費15萬),主持。
2004- ,教育部社科重大攻關招標委託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教社政司[2004]256號)(合作,我校排名第一)(經費6.5萬),主研第二,子課題“大學生人格障礙及矯正”負責人。
2005- ,
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西部地區不同民族青少年身體自我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項目批准號:05JWSK192;學校項目編號:200501001)(經費4萬),主研第三。
2005-200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度規劃基金項目“學生性心理發展特點與性健康教育對策研究”(教社政司函[2005]217號)(經費5萬+2.5萬+5萬),主持。
2005- ,教育部重大攻關招標課題“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批准號:05JZD00031)(經費50萬),主研第四,子課題“中國心理健康服務的理論架構現狀及對策研究(含中外比較)”負責人。
2006- ,全國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青少年時間洞察力研究”(批准號:06CZX024)(經費7萬),主研第一。
2006-200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項目“文化變遷中的西南民族價值傳承研究”(項目批准號:06JJD720013)(經費20萬),主持。
2007-2010,西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基金重大課題“時間人格的健康心理學研究”(NSKD06011)(經費30萬),主持。
2008-2011,2008年
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慶市重點文科研究基地西南大學心理學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農民工城市認同研究”(項目編號:08jwsk267),主持。
2008-2010,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震災研究專項基金(項目編號:SWXLX08018)(經費1萬),主持。
2011- ,西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基礎心理學211工程重點課題“時間人格的適應功能――行為與腦機制研究”(項目編號:NSKD11010),主持。
榮譽稱號
1. 1995.10. 獲得“1993-1995
西南師範大學校優秀教師”
2. 2000.01. 獲得“
西南師範大學科協1995-1999年先進科技工作者”
3. 2002.12. 獲得“
西南師範大學科協2000-2002年先進科技工作者”
4. 2004.06. 獲得“
西南師範大學2004屆本科畢業論文優秀指導教師”
6. 2006.06. 獲得“西南大學2006屆本科優秀畢業論文指導一等獎”
8. 2008.08. 獲“
重慶市第二屆學術帶頭人”(重慶市人事局批准)
9. 2010.06. 獲“西南大學2010屆本科優秀畢業論文指導三等獎”
10. 2011.06. 獲“西南大學2011屆本科優秀畢業論文指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