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寒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西北高寒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西北高寒民族地區是我國生態脆弱區、集中連片貧困區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其城鎮化關係到區域生態安全、農牧村發展與扶貧開發。

基本介紹

  • 書名:西北高寒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 作者:王生榮 李巍
  • 譯者:焦曉雲
  • ISBN:978-7-5136-3716-9
  • 頁數:180頁
  • 出版時間:2015年3月
  • 裝幀:平裝
書籍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書籍信息

編號: 3716
日期: 2015年3月
責編: 焦曉雲
開本: 16 版次:1次
頁數: 180頁
裝幀: 平裝
ISBN : 978-7-5136-3716-9

內容簡介

西北高寒民族地區是我國生態脆弱區、集中連片貧困區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其城鎮化關係到區域生態安全、農牧村發展與扶貧開發。
本書以二元經濟理論、非均衡增長理論、集聚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甘肅省甘南州為例,從城鎮化基礎、城鎮化動力、城鎮化效應、中心城鎮發展、城鎮空間組織和城鎮化路徑等方面,對西北高寒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行深入研究,從城鎮空間發展、產業發展、特色化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制度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西北高寒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和策略。

圖書目錄

第1章引言
1.1問題的提出
1.2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1.2.2實踐意義
1.3相關研究進展
1.3.1城鎮化動力機制
1.3.2城鎮化效應
1.3.3城鎮化任務
1.3.4評價和展望
1.4研究的主要問題、重點和難點
1.4.1研究的主要問題
1.4.2研究的重點
1.4.3研究的難點
1.5研究方法
1.6研究的學術價值
第2章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
2.1.1城鎮化
2.1.2西北高寒民族地區
2.1.3研究區選擇
2.2理論基礎
2.2.1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2.2.2非均衡增長理論
2.2.3集聚經濟理論
2.2.4可持續發展理論
2.2.5理論對西北高寒民族地區城鎮化的啟示
2.3本書的主要視角和研究架構
第3章城鎮化基礎分析
3.1區域概況
3.1.1資源的豐富性與生態文化的脆弱性
3.1.2人口的民族多元性與人才的稀缺性
3.1.3產業發展的低層次與就業的農業主導性
3.1.4地域的廣闊性與城鎮化的弱質性
3.2區域特徵
3.2.1嚴酷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城鎮發展的成本十分高昂
3.2.2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城鎮化尚未進入加速發展期
3.2.3經濟結構以農牧為主,不利於空間集聚和城鎮化
3.2.4區域性貧困問題突出,城鎮化的要素積累較緩慢
3.3區域地位研判
3.3.1非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節點區
3.3.2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功能屏障區
3.3.3非我國參與全球化的重點區域
3.3.4西北多民族宗教文化的交會區
3.3.5甘肅經濟發展的低谷區
3.4主要結論
第4章城鎮化動力分析
4.1城鎮化發展歷程
4.1.1古代城鎮化發展
4.1.2現代城鎮化進程
4.2城鎮化動力
4.2.1各歷史時期城鎮化發展的動力
4.2.2新中國成立後城鎮化發展的動力
4.3主要結論
第5章城鎮化經濟效應分析
5.1研究方法
5.1.1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5.1.2研究方法
5.2結果及分析
5.2.1單位根檢驗結果
5.2.2協整檢驗
5.2.3脈衝回響與方差分解
5.3城鎮化的經濟效應分析
5.3.1促進市場擴展的效應
5.3.2促進農牧業現代化的效應
5.3.3推動農牧村工業化的效應
5.3.4促進金融業發展的效應
5.3.5促進技術擴散和人力資本形成的效應
5.4主要結論
第6章城鎮化生態效應分析
6.1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6.1.1研究方法
6.1.2數據來源
6.2結果及分析
6.2.1人地關係狀態評價結果
6.2.2人地關係演進與城鎮化進程分析
6.3農牧村城鎮化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6.3.1農牧村城鎮化的生態增殖效應
6.3.2農牧村城鎮化的生態脅迫效應
6.4主要結論
第7章城鎮化社會效應分析
7.1社會發展現狀分析
7.1.1社會組織發育程度低
7.1.2科技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嚴重落後
7.1.3城鎮帶動農牧村發展能力弱
7.1.4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後
7.2農牧村城鎮化的社會效應分析
7.2.1城鎮化有利於農牧村社區建設
7.2.2城鎮化有利於農牧村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
7.2.3城鎮化將促進農牧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7.2.4城鎮化有利於農牧村科技信息事業的發展
7.2.5城鎮化有利於在農牧村建立符合現代社會要求,並有益於農牧村社區運行的各種社會組織
7.2.6城鎮化必然導致農牧村社會文化的變遷
7.2.7城鎮化促進技術擴散和人力資本形成的效應
7.2.8城鎮化對推動農牧村現代化和加速民族交流具有特別的
意義
7.3主要結論
第8章中心城鎮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8.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8.1.1研究區概況
8.1.2研究方法
8.1.3數據來源
8.2結果分析
8.2.1農牧村人地關係狀態評價結果
8.2.2中心城鎮人口容量分析
8.2.3各縣(市)未來城鎮人口總量
8.2.4各縣(市)未來城鎮人口總量與中心城鎮人口容量比較
分析
8.3中心城鎮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8.3.1實施中心城鎮優先發展戰略,可以有效緩解甘南州城鎮化弱質與建設資金短缺的現狀
8.3.2中心城鎮既可以降低進城農牧民的轉移成本,又可使他們享受到與大中城市居民接近的現代文明生活
8.3.3優先發展中心城鎮,可以有效協調甘南州生態環境保育與區域發展的關係
8.3.4加強中心城鎮建設,為區域招商引資,吸納、留存人才創
造良好條件,同時可以緩解區域發展中資金和人才短缺的
狀況
8.4主要結論
第9章城鎮空間組織
9.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9.1.1研究方法
9.1.2數據來源
9.2結果分析
9.2.1甘南州城鎮實力
9.2.2引力和計算結果
9.2.3城鎮輻射範圍
9.3城鎮空間分布特徵
9.3.1河流、交通線的分布是控制本區域城鎮分布的兩個基本
要素
9.3.2北部城鎮呈“十”字形分布,相互聯繫比較緊密
9.3.3南部城鎮呈“一”字形分布,相互聯繫比較鬆散
9.3.4甘南州大致可以分為北部、西南和東南三片,發展現狀差別明顯
9.4城鎮空間組織的主要問題
9.5主要結論
第10章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
10.1依據高寒民族地區的特點,確定合理的城鎮化策略
10.2完善區域城鎮體系,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
10.2.1構建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城鎮體系
10.2.2最佳化城鎮體系空間結構
10.3按照城鎮資源環境容量,確定合理城鎮規模
10.4大幅度增強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供給能力,實現公共設施的網路化發展
10.5壯大城鎮產業,提升城鎮的非農就業吸納能力
10.6推進城鎮信息化建設,提高城鎮化效率
10.7加強城鎮的生態環境保護,為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
保障
10.8注重城鎮特色化建設,保障和延續民族文化特色
10.9重視文化教育,加強農牧民的職業技能培訓
第11章制度創新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11.1制度創新的內涵
11.2制度創新與城鎮化
11.2.1農村城鎮化的制度構成
11.2.2制度安排與城鎮化
11.2.3制度創新與城鎮化
11.3甘南州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分析
11.4制度變遷與城鎮化發展
11.5農牧村城鎮化的制度困境
11.5.1草場承包制度的困境——現有的草地產權制度制約著草場流轉,不利於草場規模化經營
11.5.2牧民定居制度的困境——定居點入住率不高,定居點“空殼化”現象嚴重
11.5.3就業制度的困境——受傳統觀念和勞動力素質的雙重製約,勞動力轉移困難
11.5.4社會保障制度的困境——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滯後與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失衡同時存在
11.6城鎮化建設的制度創新研究
11.6.1土地流轉制度創新
11.6.2戶籍制度創新
11.6.3就業制度創新
11.6.4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第12章結論與展望
12.1結論
12.2主要創新點、不足及展望
12.2.1主要觀點
12.2.2創新之處
12.2.3不足及展望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