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史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歷史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歷史博物館
  • 地理位置:陝西省楊凌農業高新產業示範區
  • 氣候類型:暖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
簡介,教師隊伍變化,教材更新,教具改進,

簡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史館坐落於中國農業聖地——楊凌農業高新產業示範區境內,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的重要展館之一,是全面展示中國悠久農業歷史及其輝煌成就的大型專業博物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史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史館
楊凌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在歷史上曾數有功於中國農業。西北近現代農林科教又始於楊凌,迄今仍在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52年由著名農業歷史學家辛樹幟石聲漢夏緯瑛教授發起成立古農學研究室(今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是我國最早的專門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機構,也是我校學科建設中最具特色的學科之一。半個世紀以來,數代農史學者積累了珍貴而豐富的農業歷史文獻,取得了多項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培養積聚了學術隊伍、促進了學科建設,為在我校建立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史館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下設“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中國農業文明”、“悠久的中國農業歷史”、“走向近現代化的中國農業”、“輝煌的古代農業科技”、“中外農業科技文化交流”、“中國農業聖地—楊凌”、“館外大型傳統農具實物展示”等8個展廳。系統、全面地展現了中國農業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與輝煌成就。農史館融知識性、學術性、趣味性為一身,集展覽、教育、研究、交流、娛樂於一體,既是了解我國的悠久農業歷史及其輝煌成就的視窗,也是傳播農業科技與歷史知識、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建立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可以實現古今對接、形成完整的農業歷史發展序列。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作為古代珍本農業典籍特藏展示平台、中國農業歷史教育展示平台,對於進一步整理農業歷史遺產、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是進行歷史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教師隊伍變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是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最早設定農學系。“試驗設計與分析”作為農學類的學科基礎課,是最早開設的一批課程。先後由宋玉墀教授、王鴻鈞教授、羅淑平教授、黨學斌教授、曾慕衡教授和員海燕教授擔任主講教師,給全校大農學類,包括農學、園藝、林學、植保、農化、畜牧等專業講授生物統計學知識。之後,各院系在獨立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成立相應的專業課程組,生物統計學教師被劃歸不同學院管理,獨自發展。各學院的“試驗設計與分析”名稱也不統一,如農學、園藝、植保和資環學院仍沿用最早的名稱“田間試驗與統計方法”,畜牧與動科學院稱為“生物統計”。近年來,名稱開始與國內各高校和國外接軌,稱“生物統計”或“試驗設計與分析”。

教材更新

早期的講課教材為校內自編教材,後採用由南京農業大學馬育華教授主編的全國統編教材《田間試驗和統計方法》(1979版,1985版),2000年後採用由蓋鈞鎰教授擔任主編的第三版統編教材《試驗統計方法》,也同時採用四川農業大學榮廷昭、李晚忱主編的《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袁志發、周靜芋主編的《試驗設計與分析》(第一版),近幾年主要採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袁志發、員海燕主編的《試驗設計與分析》(第二版)教材。

教具改進

“試驗設計與分析”課程採用的教具也隨科技發展而不斷更新,給教學手段的更新提供了多種可能。較早的教具主要是粉筆、黑板和紙質掛圖。習題課人手一個計算器。後來,摺疊易損的紙質掛圖變成了耐磨、容易攜帶的布質掛圖。但教材的不斷更新使製備費時、不便攜帶的掛圖逐步退出課堂,代之以PPT電腦課件。學校的多媒體教室、信息化教學實驗室和網路教學中心建設使PPT課件普及和遠程網路教學成為現實。功能更先進的電腦取代了計算器,統計分析軟體包的廣泛使用也使統計方法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教具和教學條件的改變在給“試驗設計與分析”課程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考驗著主講教師駕馭這種手段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立足前輩教授不斷總結的教育教學規律,強調以淵博的學識立足三尺講台,講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授課注重條理清晰、深入淺出,選材鮮活,不拘泥於課本教材和教具,通過網路教學平台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拓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服務對象……。這些關於教學技巧和規律的認識一直是我們提高授課能力、使用多媒體課件和新教材時奉行的律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