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

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

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是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下設的科研機構,主要研究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關係、民族學、中外關係史。它所涉及的學科十分廣泛,藏學西夏學、敦煌吐魯番學、中亞學、西域學等國際上的各種顯學均在其研究的範圍之內,從而使得本方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
  • 主要研究方向:西北民族史、中外關係史等
  • 成立時間:20世紀50年代
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是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下設的科研機構,主要研究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關係、民族學中外關係史。它所涉及的學科十分廣泛,藏學、西夏學、敦煌吐魯番學、中亞學、西域學等國際上的各種顯學均在其研究的範圍之內,從而使得本方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本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周偉洲先生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民族學學科委員、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亞文化研究協會副會長等職。由他主編的《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在2003年獲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民族學科唯一的一等獎,顯示出本研究方向在中國少數民族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目前,他正主持著國家財政專項資助的重大項目“《西藏通史·民國卷》”和“《清史·典志·民族志·藏族篇》”的研究和編纂任務。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橫跨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等領域,並在上述多學科的研究領域內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馬長壽先生及其弟子半個世紀、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本方向已經形成了一個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團體。理論與實證、歷史與現實、巨觀與微觀相結合成為本方向的最大特色。
近年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係史、族別史、民族語言文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成果,在氐羌史、吐谷渾史、鮮卑史、烏桓史、柔然史、突厥史、回鶻史、土族史、中亞西域民族史、十六國族別史、回鶻文書研究、近代陝甘回民起義研究以及西北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民族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成果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統和體系,相關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近年來出版了包括《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史》、《西北民族史研究》、《吐谷渾史》、《敕勒與柔然》、《氐與羌》、《漢趙國史》、《南涼與西秦》、《陝西通史·民族卷》、《邊疆民族歷史與文物考論》、《長安與南海諸國》、《早期党項史研究》、《中國文化世家·關隴卷》、《絲綢之路大辭典》、《吐火羅史研究》、《土族史》在內的一批專著,大多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獎勵,在學術界也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此外,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尤其是對西部大開發形勢下西北民族問題的研究也已成為本研究所的一個新的方向。除了已經完成的陝西省十五規劃課題“西部大開發中的西北民族問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西部大開發與西北民族問題”外,還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北少數民族多元文化與西部大開發關係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條件下新疆牧區經濟生產方式轉型與社會文化變遷”以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疆地區歷史時期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變遷相互作用關係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新疆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等,從而使本研究方向的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對於民族學學科中的中國少數民族史和歷史學學科中的中國民族史的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從歷史上來看,中國西北地區(指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個省自治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種族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從古至今,各個民族都為這一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各自卓越的貢獻;同時,各民族的活動也一直制約和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其歷史與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經驗與教訓值得今天借鑑和吸取。如今,西北仍然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區,而以市場經濟為特徵的西部大開發大潮,勢必會與西北地區舊有的思維模式、民族文化傳統發生碰撞和衝擊,從而產生各種新矛盾、新問題。這些問題在客觀上就成為直接制約和影響西部大開發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認真研究和總結西北民族史和民族關係史上的經驗與教訓,認識和分析當代西北民族關係中所出現的新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對於加強西北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社會穩定,繁榮民族文化,保證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目前擁有中國少數民族史博士點和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已經在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等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30餘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