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奪灣

襲奪灣

襲奪灣又稱搶水灣,發生於河流襲奪的地方。因河道成為不自然的急轉彎,故稱為襲奪灣。其附近河床階地發育,被奪河河床階地因襲奪作用彎為襲奪河的河床和階地。

由於襲奪灣位於這兩河之間,落差甚大,易形成瀑布或急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襲奪灣
  • 外文名:elbow of capture
  • 又稱:搶水灣
  • 發生位置:河流襲奪的地方
  • 定義:河道成為不自然的急轉彎
  • 易形成:瀑布或急流
形成,襲奪方式,河流襲奪,

形成

自然界中,相鄰幾個水系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總有一個水系發展成為主水系。其侵蝕活躍,下切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蝕側向侵蝕也較為強烈,甚至切穿分水嶺,奪取分水嶺另一側位置較高河流的河源段。
由於分水嶺被破壞或遷移造成的河流襲奪,稱為主動河流襲奪;由新構造運動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襲奪,稱為被動河流襲奪。

襲奪方式

有以下幾種:
①併吞襲奪,指兩條順向河溝河谷之間的襲奪,多發生在侵蝕輪迴的早期。隨著溝谷的併吞,許多小溝道合併成少數河道, 河網密度變稀, 幹流壯大。
②溯源侵蝕引起的河流襲奪,常見於兩條流向相背或相互垂直的河流之間,發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條河流的河谷岩層較另一條容易下切侵蝕;一條河流的坡降較另一條為大。
③側向侵蝕引起的河流襲奪,常見於蝕積平衡的河流,河道以側蝕作用為主的地方。
④地下襲奪,常見於高出河流基準面石灰岩或其他可溶岩分布地區,表現為位置較高的河流通過地下通道流入位置較低的河流。

河流襲奪

由於分水嶺的降低與移動,向源侵蝕能力較強的河流,最後將切穿分水嶺而奪取另一條位置較高的河流上源,擴大其流域面積,這種現象叫做河流襲奪。流域擴大的稱襲奪河,流域因被襲奪而減小的稱被奪河。被奪河因上流被襲奪後,水量減小,河身縮短。
河流發生襲奪後,造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它們成為判斷河流襲奪的標誌。如襲奪點上河流發生急轉彎,形成襲奪灣。襲奪灣附近,由於襲奪河和被奪河的河床出現高差和裂點,往往形成急流或瀑布。
襲奪河因水量大增,加強了下切侵蝕,可形成掠水階地或出現谷中谷現象。在襲奪灣裂點以上的被奪河河段,在裂點不斷上移的情況下,該河段也會下切並形成相應的階地。當然,這些階地和襲奪灣以下的階地高度是不一致的,階地面也是不連續的。
被奪河在襲奪灣以下的河段稱斷頭河,斷頭河由於失去上遊河段,水量減少,河床變小,與原河谷很不相稱,形成寬谷小河,稱之為不對稱河。斷頭河有些缺水成了乾谷。斷頭河中有時保留有流域內不可能有的來自襲奪前的上遊河段的礫石,這是證實河流襲奪的有力依據。在襲奪灣與斷頭河之間所殘留的老河谷形態成了埡口,或稱風口,它成為新的分水高地:風口中有殘留的老沖積層或階地。
河流襲奪的實例很多,例如我國四川西部與雲南境內,長江上游水系與橫斷山脈水系的襲奪現象甚為明顯。這些地區許多河流,原來可能大致由北向南流入紅河,後因受長江的襲奪,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到此都突然折向東流,以至近乎直角的轉折,注入長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