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水灣

搶水灣

搶水灣,又稱襲奪灣,發生於河流襲奪的地方,因河道成為不自然的急轉彎而命名搶水灣。其附近河床階地發育,被奪河的河床和階地因襲奪作用彎為襲奪河的河床和階地。由於襲奪灣位於這兩河之間,落差甚大,易形成瀑布或急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搶水灣
  • 外文名:elbow of capture
  • 又名:襲奪灣
  • 位置:兩河之間
  • 特點:落差大
  • 形成原因:河流襲奪
釋義,河流襲奪,河流襲奪分類,

釋義

搶水灣,又稱襲奪灣,發生於河流襲奪的地方,因河道成為不自然的急轉彎而命名搶水灣。其附近河床階地發育,被奪河的河床和階地因襲奪作用彎為襲奪河的河床和階地。由於襲奪灣位於這兩河之間,落差甚大,易形成瀑布或急流。

河流襲奪

河流襲奪,又稱河流搶水。相鄰流域的河流向源侵蝕速度不同,速度較快的,源頭向分水嶺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終首先切穿分水嶺,導致分水嶺另一側河流的上游注入此河,成為此河支流,這就稱為河流襲奪。河流襲奪是河系發展的一種現象。
河流襲奪一般發生在有一定高程差的兩條河流間,當一條河流進行溯源侵蝕切斷分水嶺,使另一條河流的水注入該河流,成為該河的上游,這時在發生襲奪處也就是風口,會形成襲奪瀑布,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兩河流間存在高程差。河流襲奪容易發生於平行陡崖區,這裡的後生河能與順向河成直角地沿抗蝕力較弱岩帶(如粘土)向源侵蝕,因而襲奪相鄰河流的上游,形成極為複雜的格狀型式。
自然界中,相鄰幾個水系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總有一個水系發展成為主水系。其侵蝕活躍,下切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蝕和側向侵蝕也較為強烈,甚至切穿分水嶺,奪取分水嶺另一側位置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於分水嶺被破壞或遷移造成的河流襲奪,稱為主動河流襲奪;由新構造運動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襲奪,稱為被動河流襲奪。
河流襲奪後,奪水的河流為襲奪河,被奪水的河流為被奪河。被奪河的上游因改道流入襲奪河,稱改向河;被奪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稱斷頭河。由於水量減少,斷頭河水流與原來形成的谷地規模很不相稱。並且,由於源頭被截,水量減少,斷頭河流速變緩,河流襲奪搬運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積,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澤或湖泊。改向河與襲奪河間,河流出現近於垂直的不自然轉彎,這裡的河灣稱襲奪灣,即搶水灣。襲奪河的河床位置較被奪河為低,襲奪後在襲奪彎附近的流水常有明顯的落差,此段流水稱為跌水。跌水隨時間推移會不斷向被奪河上游後退,並下切河床形成河流階地或谷中谷地形。斷頭河與改向河之間,由從前的河谷變成了分水高地,保留有原來被襲奪河的沖積物和谷地形態,地面開闊,稱為風口。

河流襲奪分類

河流襲奪有以下幾種:
①併吞襲奪,指兩條順向河溝或河谷之間的襲奪,多發生在侵蝕輪迴的早期。隨著溝谷的併吞,許多小溝道合併成少數河道,河網密度變稀,幹流壯大。
②溯源侵蝕引起的河流襲奪,常見於兩條流向相背或相互垂直的河流之間,發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條河流的河谷岩層較另一條容易侵蝕下切;一條河流的坡降較另一條為大。
③側向侵蝕引起的河流襲奪,常見於蝕積平衡的河流,河道以側蝕作用為主的地方。
④地下襲奪,常見於高出河流基準面的石灰岩或其他可溶岩分布地區,表現為位置較高的河流通過地下通道流入位置較低的河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