襜褕

襜褕

襜褕,古代直裾單衣,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見於自漢之後多處古籍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襜褕
  • 拼音: chān yú
  • 注音: ㄔㄢ ㄧㄩˊ
  • 基本釋義:古代一種較長的單衣
釋義,現用意,史記載,

釋義

說明:古代一種較長的單衣。直裾,為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寬大而長作襜襜然狀,故名。
古代襜褕古代襜褕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元朔 三年, 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 司馬貞 索隱:“襜,尺占反。褕音逾。謂非正朝衣,若婦人服也。”
《漢書·雋不疑傳》:“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太子 。” 顏師古 註:“襜褕,直裾襌衣。”
《漢書·何並傳》:“ 林卿 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
唐 李白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詩:“披君貂襜褕,對君白玉壺。”
姚鼐 《仇英》詩:“中有襜褕擁獨騎,落日黃沙萬馬跡。”
參閱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五章第一節。
顏師古注云:“襜褕,直裾襌衣也。”

現用意

現多認為:襜褕為襌衣之變種,直裾,較襌衣為寬,多用厚絲綢或毛織物製成,可夾毛皮裝飾,春秋兩季多用來禦寒保暖。比如,張衡四愁詩》中:“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這為文學家兼科學家的襜褕比較考究,是貂皮質的。

史記載

《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元朔三年,武安侯(田恬)坐衣檐褕入宮,不敬,國除。” 內衣漸趨完善,深衣再用曲裾繞襟就沒有必要了,直裾的“襜褕”出現在民間,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蚡為了趕時髦,意然穿著它謁見皇帝,這種既沒有圍裳遮蔽,又沒有曲裾遮掩的服裝在漢武帝眼裡,當然是“不敬”之物了。
不過,襜褕一詞,說法不一,也有非指深衣的說法。
《索隱》曰:“檐褕謂非正朝服,若婦人服也。”《漢書 外戚恩澤表》記載此事,古書舊注一說襜褕為短衣。綜合各種說法,恐怕還是衣裳相連、博大舒適、直裾的短深衣,為平日家居所穿。
相關連線:禪衣(禪為錯誤寫法,應為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