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襟

華夏衣冠體系中深衣的一種。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

歷史發現,歷史演變,

歷史發現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婦女的繞襟深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這張帛畫中的婦女在腦後挽髻,鬢間插有首飾,老婦發上還明顯地插有珠玉步搖。每人所穿的服裝,儘管質地、顏色不一,但基本樣式相同,都是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老婦穿的服裝,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在衣服的領、袖及襟邊都釘有相同質料製成的衣邊,與同墓出土的服裝實物基本一致。
繞襟

歷史演變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併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但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是漢服中最能體現女子婀娜優雅的裝束——不論是下擺寬敞的曲裾,還是楚風濃郁的漢代魚尾式“三繞膝”。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本圖為穿三重深衣的婦女(陝西西安紅慶村出土加彩陶俑)。
本圖為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婦女(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鍍金長信宮燈銅人)。長信宮為劉勝母竇太后所住,此燈有“陽信家”銘文六處,因為陽信侯家所有,後歸長信宮。宮女頭髮中分,垂腦後作髻,發尖垂梢,半臂襦,內襯領和袖鑲有寬邊的大袖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