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全鎮
耕地面積10萬畝,主要
糧食作物有
冬小麥、洋芋、玉米、葫麻、
油菜籽,
扁豆、三菱豆、莜麥、糜、谷、
蕎麥也有分布。林草面積15500畝,養殖大家畜主要有牛、驢、騾,戶均1.5頭,家禽有豬、羊、雞,戶均6頭(只)。因市場引導,全鄉勞務業發展迅速,年
勞務輸出5000餘人。種植、養殖、勞務成為帶動全鄉經濟發展的
三大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大促進了種養業發展,農業商品率占40%。境內的馬家店、黑石頭兩個集鎮成為商品經濟發展的龍頭。農業機械廣泛運用,使用率達到95%。水利設施逐年增加,牛谷河沿岸5村的電力提灌每年維修和充分利用,境內有塘壩19處。水土保持較好,旱地
梯田增加到31100畝。農電普及,“戶戶通”工程於2007年3月全面完成。工業經濟成份較豐富,主要有農產品加工(糧食、草編、飼料等),服裝加工,
木材加工。交通便利,社 社通車,
運輸業發達,客運、農運車輛眾多,全鄉各類運輸車輛約210輛。
基礎設施
由於
小城鎮建設和通甘公路建設兩大工程的完成,為工商企業和
運輸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全鄉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0元,生活水平和民居條件較好,磚混
磚木結構房屋的農戶約500家,電視入戶率85%,
有線電視覆蓋3村800戶左右,境內移動、聯通、電信等通訊設備全面覆蓋,電視到戶率60%,大多家庭飲食生活逐步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貧困面降至6%。95%的農戶參加新型醫療合作,約200戶使用清潔環保
沼氣能源。全民文化素質較高,有中國小校24所,恢復高考以來培養大中專學生累計1600餘人,國內外本鄉籍公職人員約2500人,人才濟濟,成為推動全鄉社會事業發展的堅強力量。
特色產業
通渭縣襄南鄉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以
洋芋種植融合全縣洋芋產業化的總體工作目標,2005年洋芋產業凸顯四大特色:(1)以點帶面,促進規模種植。襄南鄉結合本地農作習慣及自然
氣候條件,確定了“三點兩線”的示範點和規模種植帶。三點及令山村機修
梯田洋芋種植示範點、
楊堡村新修梯田洋芋種植示範點、
高店村油菜
複種脫毒種薯示範點。“兩線”好通甘路兩邊寬100-200米的洋芋種植帶,馬黑路農二路兩邊100-200米的洋芋種植帶。(2)引進優良品種,保證高產高效。鄉上先後從
渭源等地引進
隴薯3號、
隴薯6號、
新大坪等優良品種100多噸,在優先供應“三點兩線”的基礎上,向全鄉推廣種植。良種洋芋獲得大面積豐收,最高畝產達到2500公斤。(3)加強技術培訓,加大種植科技含量。襄南鄉和縣農技部門聯合,就
基肥施用、種薯選擇、種植方式、
田間管理、病蟲毒防治等馬鈴薯種植技術,共培訓農民達1600多人次,使農民告別了傳統落後的種植方式,掌握和運用了科學的種植方式。(4)改變工作方式,引導農民產業致富。尤其為了解決種植戶銷售問題,鄉上牽頭,在“三點”上搭棚設點以“保護價”組織回收和銷售,在第一時間將農民的“土蛋蛋”變成人民幣,解決了因擾農民“增產不增收”的難題。
通渭縣經南街進入襄南鄉境內,通甘路沿線綠意盎然,玉米飄香。2008年,襄南鄉緊緊圍繞
通渭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在城效、水川區發高效
農業;川道、
河谷區大力推廣全覆膜玉米,淺山區擴大
馬鈴薯產業;深山區發展草畜產業,全民發展
勞務產業”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的通渭縣南部全覆膜玉米8000畝綠色長廊,正喜迎豐收。
為較好的抓好全鄉全覆膜玉米推廣種植工作,正視差距,鄉政府提出“三抓”抓落實。一是突出示範效應,狠抓宣傳動員。先後組織鄉村幹部和民眾代表深入先進鄉鎮觀摩學習達500多人次,通過發放宣傳圖片、印發資料、算帳對比、經驗介紹等形式,充分動員和帶動民眾積極種植;二是突出技術培訓,狠抓技術指導,邀請縣農技部門資深專技人員舉辦現場培訓會12期,培訓民眾達3000多人次,針對覆膜方式、
整地施肥、品種選擇、種植密度、
田間管理等技術培訓講解。三是突出片帶規劃,狠抓面上規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川道、河谷區和
梯田等有利地域條件,集中連片,科學規劃,推廣全鄉大面積種植。
通過“三抓”的動員、指導和落實,有力推動了全鄉全覆膜玉米的推廣種植。一是有效促進後進轉化。春季頂凌覆膜工作得到了示範戶的有力帶動和民眾的大力支持,改變了秋覆膜民眾認識難,工作展開難的被動局面,也得到了省市觀摩團領導的肯定;二是有力促進了農民種植思想的轉變。通過大力宣傳,介紹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農民增產增收中的作用及雙壟溝玉米種植技術在集雨保墒、
抗旱保糧、提溫促熟、抑草防病、秋雨春用等方面的增收潛力,改變了被動抗旱、“朝天一把子”的落後農耕思想。三是極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全覆膜玉米集膜面集雨、覆蓋抑蒸、壟溝種植技術為一體,滿足旱地農作物全生育期生長發育需求,再加上統一規劃、規模化種植、科學管理,增產增收效果明顯。同時對全覆膜玉米種植工作及早部署和安排,在“一膜兩用”保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早動員,早宣傳,早留地塊,真正把全覆膜玉米發展成為我鄉農民增產增收的
優勢產業。
旅遊資源
箭桿嶺鳳龍山
李白紀念館位於襄南鄉西部的王岔、瓦灑交界處,占地3600多平方米,始建
於
明朝,盛於
清朝,
民國逐漸衰退,文革期間遭遇破壞。1980年恢復重建,現為全縣最大的山場廟會之一。經過28年的建築和修繕,再加上近幾年組織民眾人工植樹1萬多畝,這裡峰巒疊嶂,山勢峻峭,古木參天,林草豐茂。 鳳龍山依西北山勢而建,前有觀景亭、承雨池。前院為
鐘樓、
鼓樓、萬民傘樓、筆劍樓、四座八角閣樓;左右為山神
土地廟,正中為四披頭的
李白紀念館,知名人士的書畫
牌匾懸於廟宇周圍,古樸凝重,莊重典雅。院內環境優雅,綠樹成蔭。中院正殿為李白寢宮,左右分別為
文昌宮、
楊六郎廟。後院為全館的主建築,雄偉高大的
玉皇觀。玉皇觀為三層的實木塔形建築,均出角架斗,
八角造型,雕樑畫棟,粉
壁畫牆,顯現出古建築師的非凡功力。左右兩座為三霄、
聖母殿。2005年新建三樓現代樓房,供館內管理人員和書畫交流人員使用。
鳳龍山源於一個傳說,當年楊六郎隨軍途徑甘肅定西襄南,突遇大雨,便駐紮在馬店村,等待雨歇後在趕路,那知天公不作美,雨纏纏綿綿,下了幾天,楊六郎不免心中焦躁,一日雨小,就帶領幾隨從探路,到的一座山下 , 只見山勢陡峭,氣勢磅礴,四下奇峰怪石,直衝雲霄,楊六郎看到如此地方,長嘆一聲,正待離開,突然半山一聲霹靂,好似山崩地裂,只見幾塊巨石從天而降,疾馳落下,眼看就要砸到楊六郎了,楊六郎手疾眼快 , 立即拉弓搭箭 , 大吼一聲, 只見火星四濺 , 箭鏃射中 了巨石。那巨石因為受到箭力,中途改變方向,朝著相反的山腳疾馳而去,只聽的一聲巨響,巨石呼哧一聲 , 撞在了山腳下,一時間地動山搖,那山猛然被石劈開,淌出了一條金光大道,說來奇怪,一時間雨過天晴。 楊六郎箭鏃射中的那座山嶺 , 就是現在的 " 鳳龍山 " 。嶺上岩石里到如今還留著楊六郎那支箭的箭頭呢 ! 後來楊六郎箭射鳳龍山成了當地千古佳話 ,也自然成了傳說,
風龍山在當地不但是聞名遐邇的旅遊避暑勝地,而且也是老少皆信的民間崇拜神靈而追求精神寄託之地,據說村民遇到事情,無不長途跋涉而來求助神靈保佑,無不靈驗,因此襄南人在心目中對這塊聖地,永遠懷著敬畏之情,希望之情,據說學生升學高考,都要前來燒香祝福,祈求保佑考個好大學,
箭桿嶺鳳龍山每年六月六日為定期廟會,會期三天,參會人員涉及通渭縣南部六個鄉鎮及甘谷縣
安遠鎮,人數高達6萬人之多。廟會期間或參觀書畫交流、或旅遊觀光、或賣風味小吃、或許願求平安,大小車輛綿延長達1公里,充分體現了當地民眾對中國唐宋年間文能治國的詩仙李白和武可安邦的楊六郎這兩位真實歷史人物的崇拜之情。
文化
高店村李江
皮影戲班子,由其祖輩所創,歷經數代。1947年,出身藝人世家的李江,繼承傳藝
,並博採眾長,汲取秦劇套路把式之精華,自成一派。
李江皮影戲班子,現有90多幅線子,380多個人物頭像,
蟒袍、火
旗裝、官衣、蛟龍駒、四不像等道具一應俱全。李江前後共收錄抄寫各種劇本120餘本,主要有傳統國戲、神話、親職教育和愛情等四大類90多個劇目,其中傳統國戲《蛟龍駒》和歷史神話劇《唐王雙游獄》在甘肅存本極少。
李江的唱腔以粗獷雄渾見長,擅長慢板、流水板、道情、散板等四類10多個板式,一台戲數個角色,他都能扮聲自如,不留破綻。他的影人表演,嫻熟靈活,影藝精湛,其影人刻制,力求簡潔明快,色彩鮮艷,工藝考究,在影人刻雕、影人表演和唱腔道白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農閒時節率眾藝人巡演於牛谷河沿岸三縣各村社,倍受民眾稱讚。 李江的
皮影戲班子,經歷了“文革”傳統劇目被禁,蒙受“破舊”陰影的低谷,也走過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鼎盛的發展時期,在皮影戲被現代聲像技術衝擊的今天,李江等皮影傳人,希望皮影戲引起社會各界保護、支持的同時,再將皮影戲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劇目傳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