褵

褵,中國漢字,亦作“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褵
  • 拼音:lí  
  • 注音:ㄌㄧˊ
  • 簡體部首:衤
基本解釋,基本資料,詳細字義,方言集匯,古籍解釋,組詞,字型對比,

基本解釋

基本資料

褵
部外筆畫:10
總筆畫:15
繁體部首:衣
部外筆畫:11
總筆畫:17
五筆86&98:PUYC
倉頡:LYUB
鄭碼:WTLZ
筆順編號:452344134522554
四角號碼:30227 

詳細字義

● 褵
lí ㄌㄧˊ
◎ 亦作“縭”。古代女子出嫁時所系的佩巾。佩之於前,可以蔽膝;蒙之於上,可以蓋頭。女子嫁前,母親把佩巾結在女兒身上,稱結褵。後成為一種裝飾。《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毛傳:“母戒女,施巾結縭。”一說香纓,參閱《爾雅.釋器》“婦人之禕謂之縭”郭璞注《文選<思玄賦>》“縞幽蘭之秋華兮,又綴之以江離”李善注。

方言集匯

◎ 粵語:lei4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li2 [梅州腔] li2 [海陸豐腔] li2 [客英字典] li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字部】褵 ·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1
《唐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知切,𠀤音離。《玉篇》衣帶也。《類篇》引《爾雅》,婦人之褘也。《韻會》卽今香纓也。 通作縭。

組詞

1.衿褵 jīn lí ㄐㄧㄣ ㄌㄧˊ
古代女子出嫁時,由母親將佩巾繫上女兒領衿的一種禮節。 漢 劉向 《列女傳·齊孝孟姬》:“母醮之房中,結其衿褵。必敬必戒,無違宮事。”《文選·任昉》:“導衿褵於未萌,申烱戒於茲日。” 李善 註:“衿褵,於衿結褵也。《儀禮》曰:‘女嫁,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 呂向 註:“褵,帶也。”
2.施衿結褵: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親將五彩絲繩和佩巾結於其身。後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教訓。
3.褵依 lí yī ㄌㄧˊ ㄧ
猶褵褷。
4.褵帨 lí shuì ㄌㄧˊ ㄕㄨㄟˋ
(1).褵和帨。古代女子出嫁時的佩巾之類飾物。 明 唐順之 《封孺人莊氏墓志銘》:“﹝孺人﹞既病甚,則念其二女未有所歸,又以為女縱得所歸,而己且旦暮死,不能終其奩具褵帨之事,以為鬱郁。”
(2).借指女子的愛情。 明 陳子龍 《許氏之鶴》:“是故褵帨之貞,鋒刃不能變也;鷇卵之信,寒暑不能奪也。”
5.褵褷 lí shī ㄌㄧˊ ㄕㄧ
(1).羽毛初生時濡濕黏合貌。褵,通“ 離 ”。 清 曹寅 《鴉鳴歌》:“雨鳴飢鳴鴉有時,累汝褵褷乳哺兒。”
(2).離披散亂貌。

字型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中國大陸宋體
台灣細明體台灣細明體
日本明朝體日本明朝體
舊字型舊字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