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對越南德國葉門的比較研究

複合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對越南德國葉門的比較研究

《複合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對越南、德國、葉門的比較研究》是作者夏路關於國家統一問題長期耕耘的結晶。全書選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裂國家中已經實現統一的越南、德國與葉門作為研究案例。通過對越南武力統一、德國吸收統一、葉門一體化統一的比較分析,論證了“複合權力結構影響分裂國家統一及其模式選擇”的研究結論。

基本介紹

  • 書名:複合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對越南德國葉門的比較研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247頁
  • 開本:16
  • 定價:37.00
  • 作者:夏路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498568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複合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對越南、德國、葉門的比較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夏路,女,1979年生於湖南長沙。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新聞學專業,獲法學、文學雙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曾遊學於韓國及港澳台各地。現為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主持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兩項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已在《世界民族》、《現代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研究》、《讀書》等專業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節分裂國家統一問題一
一分裂國家
二分裂國家的統一
第二節為何選擇越南、德國與葉門
一多案例分析
二南北越南的武力統一
三東西德國的吸收統一
四南北葉門的一體化統一
第三節行為體取向:研究的現狀
一越南統一研究
二德國統一研究
三葉門統一研究
四統一問題比較研究
第四節結構性取向:研究的新思路
一結構取向的研究視角
二比較歷史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假設:複合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
第一章解析國家統一模式的視角:複合權力結構
第一節傳統權力結構
一體系權力結構
二社會權力結構
三傳統權力結構評價
第二節複合權力結構
一複合權力結構的定義
二複合權力結構的內涵
三複合權力結構的構成
第三節統一問題中的複合權力結構
一越南的分裂與統一
二德國的分裂與統一
三葉門的分裂與統一
小結
第二章國家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
第一節武力統一:國家權力結構下的越南
一國家一硬權力結構與越南武力統一
二國家一軟權力結構與越南武力統一
第二節吸收統一:國家權力結構下的德國
一國家一硬權力結構與德國吸收統一
二國家一軟權力結構與德國吸收統一
第三節一體化統一:國家權力結構下的葉門
一國家一硬權力結構與葉門一體化統一
二國家一軟權力結構與葉門一體化統一
小結
第三章地區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
第一節武力統一:地區權力結構下的越南
一地區一硬權力結構與越南武力統一
二地區一軟權力結構與越南武力統一
第二節吸收統一:地區權力結構下的德國
一地區一硬權力結構與德國吸收統一
二地區一軟權力結構與德國吸收統一
第三節一體化統一:地區權力結構下的葉門
一地區一硬權力結構與葉門一體化統一
二地區一軟權力結構與葉門一體化統一
小結
第四章全球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
第一節武力統一:全球權力結構下的越南
一全球一硬權力結構與越南武力統一
二全球一軟權力結構與越南武力統一
第二節吸收統一:全球權力結構下的德國
一全球一硬權力結構與德國吸收統一
二全球一軟權力結構與德國吸收統一
第三節一體化統一:全球權力結構下的葉門
一全球一硬權力結構與葉門一體化統
二全球一軟權力結構與葉門一體化統一
小結
結論
一複合權力結構與國家統一模式
二複合權力結構理論的現實套用
三後繼性研究:統一及其之後
參考文獻

文摘

著作權頁:
1945年分割德國的最初方案中,本沒有法國控制,的德國占領區的席位。只是在戴高樂的強烈要求下,在綜合考慮歐陸均衡戰略的過程中,英美才表示願意從既得的德國占領區中各自劃出一部分區域形成法國占領區。法占區是從德國現行的行政區劃中分離出來的區域,缺乏傳統歷史聯繫。相對於其他占領區而言,法占區對德國非納粹化和賠償問題的施行最為嚴格與徹底。1949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法國對西德的占領時期,也是法德兩國從對立逐漸轉為緩和的初期。西德成立後,依據戰後美蘇英法四國的協定,法國在西德仍然具有管轄權力。1950年,美國為了建立“地理上有利、實力上最強的歐洲防禦”,提出建立西德軍隊、重新武裝西德的倡議,但受到了法國的抵制。在西方三國中,法國是最反對廢除對德國占領制度的國家。然而,隨著第一次柏林危機和韓戰的爆發,東西方冷戰激烈對峙的國際形勢使得將西德納入西方陣營同盟軌道的重要性越來越迫切。1954年10月,法國最終被迫放棄了原有的強硬立場,與英美一道同西德簽署了《巴黎協定》,決定從1955年5月5日開始,結束對西德的占領。
在法國逐步結束對德占領的過程中,法德之間的關係也因冷戰的升級而得以緩和。1949年,阿登納出任西德第一任總理後,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採訪時,發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凍”講話:“我決心要以法德友誼作為我們政策的一個基點,因為它是我們政策中的一個薄弱環節。”1950年5月,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計畫,建議將引發法德百年衝突的兩國邊境煤鋼資源置於共同參與和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並向西歐所有國家開放,此舉得到了西德的積極回響。1952年,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攜手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對內取消煤炭與鋼鐵的關稅和進口限制,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和共同的貿易政策。1957年六國簽訂《羅馬條約》,組建歐洲經濟共同體,實行共同的經濟一體化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