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脛鳴角鴞(學名:Megascops clarkii)是鴟鴞科、鳴角鴞屬的一種貓頭鷹。體長23-25厘米,翼展173-190毫米,尾長88-105毫米;體重130-190克。是一種耳毛較短的小型貓頭鷹。面盤呈肉桂色至黃褐色,邊緣不明顯。上體呈深棕色至暗紅褐色,有大量斑點、蠕蟲紋和黑色斑點。下體呈淺棕色,帶有淡黃色或肉桂色,胸部混有白色。大腿淺黃色,跗骨和腳趾的下三分之一是裸露的,鳥喙粉紅色。爪子黑色,尖端顏色較深。
棲息于海拔約900-2350米或更高的山地雲林。喜歡茂密的森林和森林邊緣,但也會出現在稀疏的林地中。夜行性鳥類,白天棲息在樹葉茂密或附生植物厚的樹木上。以大型昆蟲和小型齧齒動物為食。偶爾也食用其他小型脊椎動物。分布於哥斯大黎加至哥倫比亞西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裸脛鳴角鴞體長23-25厘米,翼展173-190毫米,尾長88-105毫米;體重130-190克。是一種耳毛較短的小型貓頭鷹。面盤呈肉桂色至黃褐色,邊緣不明顯。虹膜淡黃色。喙呈綠灰色或藍灰色,蠟膜呈角質色。上體呈深棕色至暗紅褐色,有大量斑點、蠕蟲紋和黑色斑點。後頸呈淺黃色,肩角有白色外網,邊緣呈黑色,在肩部形成一條白色帶子。飛羽上有肉桂色條紋,尾巴上有淺色和深色條紋。下體呈淺棕色,帶有淡黃色或肉桂色,胸部混有白色。下體的軸條紋呈黑色,有暗色和紅褐色的水平條紋或蠕蟲紋。從下胸到腹部,大多數羽毛的中央條紋兩側都有大的方形白點,呈現出“單眼”外觀。大腿大多是淺黃色。跗骨和腳趾的下三分之一是裸露的,粉紅色的鳥喙呈肉色。爪子黑色,尖端顏色較深。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約900米至2350米或更高的山地雲林。喜歡茂密的森林和森林邊緣,但也可能出現在稀疏的林地中。
生活習性
行為:裸脛鳴角鴞是一種夜行性鳥類,白天棲息在樹葉茂密或附生植物厚的樹木上。狩獵是在黃昏和夜間在森林邊緣和空地進行,偶爾在樹冠上進行。這種貓頭鷹表現出一種社交傾向,即使在繁殖季節,家庭規模的群體也會緊密地聚集在一起。
聲音:主要叫聲是低沉的口哨聲“嗚-嗚-嗚-嗚”,每隔幾秒鐘重複一次。
食性:主要以大型昆蟲和小型齧齒動物為食。偶爾也食用其他小型脊椎動物。用爪子從地面或樹枝上捕獲獵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
繁殖方式
裸脛鳴角鴞在樹上的天然洞穴或啄木鳥挖的洞中築巢。產卵期發生在2-5月期間。從5月至8月可以觀察到羽翼豐滿的雛鳥。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2年ver3.1——無危(LC)。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種群現狀
裸脛鳴角鴞在全球的成熟個體數量估計不足50000隻(Partners in Flight 2022年);因此,它被歸入20000-49999隻成熟個體的範圍內。該物種被描述為“不常見”(Stotz et al. 1996年)。
趨勢理由:尚未調查物種數量的下降趨勢。該範圍內的樹木覆蓋損失可以忽略不計(三代小於1%;2021年全球森林觀察,使用Hansen等人 2013年的數據和其中公開的方法)。因此,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該物種種群數量處於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