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裝病貝母)

貝母

裝病貝母一般指本詞條

貝母,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統稱。鱗莖深埋土中,外有鱗莖皮。莖直立,不分枝,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對生、輪生或散生;花較大或略小,通常鐘形,俯垂,輻射對稱,單朵頂生或多朵排成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具葉狀苞片。種子多數,扁平,邊緣有狹翅。因其形狀得名,《本草經集注》說:“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

貝母屬植物現已超過85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特別是地中海區域、北美洲和亞洲中部。中國的貝母屬植物種也遠不止原有的20種2變種。貝母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忌炎熱乾燥。喜陽光充足環境和排水良好的粘土,也可在半蔭條件下生長。花後鱗莖枯萎越夏休眠,為防土壤中水濕造成鱗莖敗爛,於葉黃時起球,貯藏於濕鋸末、沙或草炭中。

貝母在中國有悠久的使用歷史。最早的記載當為漢代《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通常用於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為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的常用中藥。宜作林下地被花卉,高山種類宜作岩石園,少臭味的種類還可作切花。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下級分類,主要價值,藥用價值,經濟價值,觀賞價值,植物文化,

植物學史

  • 起源與分布研究
貝母屬的建立可追溯至16世紀50年代,由林奈以“Fritillaria L.”命名於《植物種志》與《植物屬志》中。據記載該屬約有60種,分為5組:貝母組(Sect. Fritillaria)、多花組(Sect. Rhinopetalum)、聚花組(Sect. Petillium)、單鱗組(Sect. Theresia)、多鱗片組(Sect. Liliorhiza)。分布區的範圍約在北緯26°-65°之間,在歐亞分布區的北界約為北緯58°-60°,如阿爾泰貝母(Fritillaria meleagris Linn.)和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兩種的分布就可到達上述地區。分布最南的種如川貝母在中國的雲南橫斷山區的漾濞、大理、祿勸一帶,約北緯26°。分布最東的種Fritillaria camtschatcensis約在東經160°,分布最西的種Fritillaria lusitania約西經9°。在北美洲,分布區北界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威爾斯,約為北緯65°、西經168°,阿爾泰貝母的分布屬於上述地區,這是貝母屬在北美洲分布的西界和北界。其南緣約為北緯32°,如Fritillaria biflora。貝母屬在地中海地區分布的種類最多。而在伊朗—土耳其雖然只分布39種3亞種,但該區卻具有從原始的貝母組至特化的聚花組,多花組和單鱗組等4個組,只有貝母屬中演化水平較高的多鱗片組沒有分布在該區。該區不僅有較多原始性狀的種,而且有較特化的類群。因此,伊朗—土耳其是貝母屬種類分布的多樣化中心。但貝母屬在該區由於受環境的影響,其種類在該區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地中海地區,貝母屬的種類主要是貝母組的種類得到較大的發展,因此,地中海地區是貝母屬的多度中心。
貝母
貝母

形態特徵

貝母為多年生草本;鱗莖深埋土中,外有鱗莖皮,通常由2(-3)枚白粉質鱗片組成(鱗片內生有2-3對小鱗片),較少由多枚鱗片及周圍許多米粒狀小鱗片組成,前者鱗莖近卵形或球形,後者常多少呈蓮座狀。莖直立,不分枝,一部分位於地下。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對生、輪生或散生,先端捲曲或不捲曲,基部半抱莖。
花較大或略小,通常鐘形,俯垂(但在受精後花梗逐漸向上,在果期直立),輻射對稱,少有稍兩側對稱,單朵頂生或多朵排成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具葉狀苞片;花被片矩圓形、近匙形至近狹卵形,常靠合,內面近基部有一凹陷的蜜腺窩;雄蕊6枚,花葯近基著或背著,2室,內向開裂;花柱3裂或近不裂;柱頭伸出於雄蕊之外;子房3室,每室有2縱列胚珠,中軸胎座。蒴果具6棱,棱上常有翅,室背開裂。種子多數,扁平,邊緣有狹翅。

生長環境

貝母生長環境略有不同,如川貝母通常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或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浙貝母生於海拔較低的山丘蔭蔽處或竹林下;平貝母生於低海拔地區的林下、草甸或河谷;新疆貝母生於海拔1300-2000米的林下、草地或沙灘石縫中;米貝母生於海拔1800-2300米的河邊草地或岩石縫中,以及陰濕多岩石之地;砂貝母則常生於蒿屬荒漠或阿魏灘中。
貝母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忌炎熱乾燥。喜陽光充足環境和排水良好的粘土,也可在半蔭條件下生長。花後鱗莖枯萎越夏休眠,為防土壤中水濕造成鱗莖敗爛,於葉黃時起球,貯藏於濕鋸末、沙或草炭中。

分布範圍

貝母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特別是地中海區域、北美洲和亞洲中部,尤以地中海北岸、伊朗、土耳其等地區分布的種類最為豐富。在中國除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江西、內蒙古、貴州(內蒙古、貴州可能有,但沒有採到標本)外,其他省區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川(8種)和新疆(6種)種類最豐富;按照分布區域劃分,通常分為橫斷山區及鄰近地區貝母群、長江中下游地區貝母群、新疆地區貝母群。

生長習性

貝母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果,一般要4-5年時間。以浙貝母為例,通常秋季種子下土後,次年春天發出一片針狀的葉,葉枯萎後地下留有一個直徑3-4毫米的鱗莖;第二年從小鱗莖發出1-2片披針形的葉子,鱗莖繼續膨大,直徑達7-8毫米;第三年一般能長出幾片更大的基生葉,少數還有主莖,地下的鱗莖多為一個,少數為兩個,直徑可達1.5-1.8厘米;第四年一般都有主莖並具花蕾或能開花,但不結果,地下鱗莖萎爛,重新生成兩個新鱗莖;第五年則大多數都能開花結果,地下生成的兩個新鱗莖都比較大。完全長成的鱗莖,通常在次年能發出兩個主莖,地上部分枯萎後舊鱗莖也逐漸萎爛,留下兩個新鱗莖。這個生長周期的長短,不同的種類以及隨著生長環境的變化,是有差異的。但大多數種類都大致如此。在中國,民眾把只具1-2片葉子的植株叫“一片草”或“雙飄帶”;有莖無花的叫“樹兒子”;有花而不能結果的叫“氣死花”;能結果的花叫“燈籠花”,果實叫“八掛錘”。
貝母(裝病貝母)
貝母

繁殖方法

貝母多數具有性繁殖、無性繁殖兩種能力,兩種能力的強弱,隨植物種而異。發生在鱗莖各部位的無性繁殖體,在次年新舊鱗莖更替完成後分離獨立。發生在地上器官各部位(包括地下)的無性繁殖體,在地上器官枯萎後即分離獨立,不待次年。無性繁殖形式,1個植物種可能有多種形式,有的只具1種。
  1. 更新芽無性繁殖:貝母鱗莖的體積、重量生長至該種一定範圍時,每年可發育2個或更多的更新芽,每更新芽形成一獨立植株1個鱗莖;
  2. 副花莖萌生小鱗莖:更新芽具花莖、副花莖,副花莖在鱗莖的地下部,萌生芽狀體,發育成小鱗莖;
  3. 花莖地下部葉腋,萌生芽狀體、繼發育成小鱗莖;
  4. 未分化花芽成芽狀體,發育成小鱗莖;
  5. 基生葉的葉柄萌生芽狀體,發育成小鱗莖;
  6. 鱗莖盤萌生不定芽:發生在更新鱗莖兩層鱗片間的部位,相當於腋芽;
  7. 舊鱗莖萌生芽狀體,發育成小鱗莖:發生在新舊鱗莖更替受阻,或舊鱗莖貯存物質不能完全轉輸入更新鱗莖時,前者次年舊鱗莖頹廢后分離獨立,後者當年分離獨立,著生在頹廢鱗莖上。
  1. 愈傷面萌生芽狀體發育成小鱗莖:發生在離體或不離體鱗片的創傷處;
  2. 離體鱗片萌生芽狀體發育成小鱗莖。
無性繁殖能力強的貝母植物種,用無性繁殖栽培材料栽培,技術要求不及有性繁殖方法高,生產周期短,產量大,但一次性投資種子費用高。

栽培技術

規範化種植技術: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是保證中藥材質量,促進中藥材標準化、現代化的基本準則。應該結合生產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抗病蟲、抗寒、耐熱、生物鹼含量高的貝母品種;以農家肥為基肥,合理追肥,忌施氯肥;通過套種春玉米、林下種植貝母等種植方式,遮蔭保濕降溫,安全度過越夏期;摘花打頂、病蟲害防治;確定合理的採收期,一般在5月中上旬至6月上旬,即地上部分枯萎時收穫。
貝母(裝病貝母)
貝母

下級分類

貝母屬植物現已超過85種,中國的貝母屬植物種也遠不止原有的20種2變種。
分布於中國的貝母
序號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貝母組
Sect. Fritillaria
Linn.,1874
1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D. Don,1825
2
Fritillaria crassicaulis S. C. Chen
S. C. Chen,1977
3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Franch.,1898
4
Fritillaria ferganensis A. Los.
A. Los.,1935
5
Fritillaria fusca Turrill
Turrill,1943
6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 C. Hsia
Hsiao et K. C. Hsia,1977
7
Fritillaria meleagris L.
L.,1753
8
Fritillaria monantha Migo
Migo,1939
9
Fritillaria omeiensis S. C. Chen
S. C. Chen,1977
10
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
Schrenk,1842
11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Maxim.,1893
12
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
P. Y. Li,1966
13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Miq.,1867
14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Hsiao et K. C. Hsia,1977
15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Maxim.,1882
16
Fritillaria verticillata Willd.
Willd.,1799
17
Fritillaria walujewii Regel
Regel,1879
多鱗片組
Sect. Liliorhiza
(Kell.) Benth. et Hook. f.,1883
18
Fritillaria davidii Franch.
Franch.,1887-1888
19
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
Freyn,1903
多花組
Sect. Theresia
(C. Koch) Benth. et Hook. f.,1883
20
Fritillaria karelinii (Fisch.) Baker
(Fisch.) Baker,1874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藥材“貝母”為貝母的乾燥鱗莖,在中國有悠久的使用歷史。最早的記載當為漢代《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通常用於清熱潤肺、化痰止咳。貝母類藥材以貝母為來源,被劃分為川貝母、浙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與平貝母和安徽貝母等6種類型,其中僅安徽貝母尚未收載於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川貝母藥用價值最高,為貝母類藥材上品,其基原植物包括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與瓦布貝母。浙貝母產量居商品貝母的首位,其基原植物包括浙貝母及其變種東貝母。伊貝母基原植物包括伊犁貝母與新疆貝母。平貝母為平貝母的乾燥鱗莖。湖北貝母(鄂貝母)為湖北貝母的乾燥鱗莖,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栽培較為廣泛,產量僅次於浙貝。安徽貝母為皖貝母的乾燥鱗莖,為20世紀才發展的中藥貝母新品種。浙貝母苦寒,多用於外感咳嗽;川貝母苦甘微寒,多用於虛勞咳嗽;伊貝母、平貝母通常均作川貝使用。
生物鹼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類含氮的鹼性有機化合物,貝母已分離出130多種生物鹼,多為甾體生物鹼,根據其碳框架不同可分為異甾體生物鹼和甾體生物鹼兩大類。異甾體生物鹼根據E和F環連線方式的不同分為瑟文型(cevanine A)、介藜蘆型(jervine B)和藜蘆胺型(veratramine C),80%的生物鹼均為瑟文型,該類生物鹼成為貝母屬植物的化學特徵性成分。甾體生物鹼根據氮元素連線在吲哚環或哌啶環上而分為茄鹼型(solanidine D)和裂環茄鹼型(secosolanidine E)。

經濟價值

由於貝母具有重要的藥用和經濟價值,已成為產區民眾的重要收入來源。

觀賞價值

貝母宜作林下地被花卉,高山種類宜作岩石園,少臭味的種類還可作切花。
貝母的花婀娜多姿,果、葉形態奇特誘人,花色絢麗斑斕,而且有些種花香幽雅馥郁,沁人心脾。在中國以外,波斯貝母Fritillaria persica)、方格斑貝母(Fritillaria meleagris)、浙貝母已做花卉栽培。歐美國家以觀賞為目的,用於庭院種植或容器栽培,布置環境,使貝母屬植物的觀賞價值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在中國,僅有少量的種類用做園林綠化美化。如伊貝母和平貝母屬於早春短命植物,是中國北方地區早春花卉及園林綠化美化的優良種質資源。而浙貝母在林下栽培,適合陰生環境的綠化。
貝母花期早(2-5月),花朵鐘形下垂,花被片顏色多樣(黃色,黃色帶紫斑點,黃綠色帶紫色方斑,紫紅色帶白色斑點,白色等),莖綠色或紫紅色,葉寬綠如帶(安徽貝母)或細柔如絲(皖南貝母),葉先端孤形或捲曲等觀賞特徵,是適合早春觀賞的特色花卉。其中的安徽貝母、銅陵黃花母、皖南貝母、白花貝母的觀賞價值較大,適宜於庭園、路旁栽種。它們均易栽種與繁殖,引種至合肥均生長繁衍良好。

植物文化

貝母因其形狀得名,《本草經集注》說:“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