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生產

製造武器裝備及相關活動。國防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裝備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裝備全壽命活動的重要環節。通常從武器裝備生產定型後開始,到交付部隊時結束。裝備生產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著國防能力的強弱,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裝備生產
  • 外文名:equipment production
  • 適用範圍:軍事裝備
  • 所屬學科:軍事
按生產裝備的種類,分為陸軍裝備、空軍裝備、海軍裝備、火箭軍裝備生產。隨著裝備類別的增加,又出現航天裝備、電子戰裝備生產等。按生產裝備的完整程度,可分為零部件生產、總裝生產和整件套(系統)生產三種類型等;按裝備生產的基本性質,分為試生產、批量生產和改裝生產三種類型。①試生產。為生產定型和部隊試用的裝備而進行的生產。一般在設計定型之後進行。主要目的是考核所研製的裝備性能是否達到設計定型時的要求,遺留問題是否已經得到解決。試生產處於由設計向生產過渡階段,是裝備研製和生產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新裝備通過試生產和部隊試用,才能檢驗出其存在的問題,以便為設計論證部門提供改進設計定型的可靠依據。新裝備的試生產中往往面臨著許多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等問題,試生產的成本通常較高。②批量生產。是裝備生產的基本形式,每一批裝備生產數量的多少,主要由當時的軍事需求和生產能力等因素決定。和平時期裝備生產批量小,戰時生產批量增大。同一種型號的裝備,依據軍方需求數量和生產能力,有時集中為一個批次進道寒市堡行生產,有時分為若干批次進行生產。與裝備的試製生產相比,批量生產的平均成本比較低。③改裝生產。為改善原有裝備性能或改變原有裝備用途而進行的一種技術改造活動。裝備改裝,儘管不同於製造新裝備,但因提高了原有裝備的性能或改變了原有裝備的用途,使其產生某些新微剃拘的功能,或改善原有功能,因而具備了生產活動的根本特徵。由於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裝性能落後的裝備,是一種投資較少、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較高的有效措施。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裝備的改裝。
主要包括巨觀管理和具體裝備項目管理。裝備生產管理受國家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特別是軍事體制和國防建設戰略等因素影響和制約,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科技水平條件下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裝備發展史上,大體經歷了分散多頭管理、相對集中管理和系統科學管理三大變革過程。①分散多頭管理。從原始社會後期至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前的幾千年,由於裝備科技含量不高和生產基礎落後,裝備研製、生產手段、設施比較原始和單一,往往採用分散生產,專人負責,各自實施管理,管理機構也很簡單。②相對集中管理。從18世紀院提至19世紀末,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及以後的社會化大生產,為綜合性的新型武器裝備的發展奠蒸去放定了物質基礎。這一時期,歐洲、北美等已建立大工業生產的國家,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裝備生產管理體制,對新型武器裝備從提出構想、完成圖上設計,到製成樣品,再經過改進和定型,直到交付部隊,開始實施全過程的連續管理,並且把武器裝備研套和地制與生產的管理銜接起來。③系統科學管理。20世紀初,隨著科技和電子工業的發展,武器裝備研製由於機械和電子技術的結合而構成了較複雜的系統。軍方在武器裝備發展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並要求對武器裝備發展由國家統一組織協調,在更大的範圍內處理好各個領域、行業、部門和機構的關係,以形成有機的整體力量,從而使武器裝備生產管理體制向國家統一規劃領導和巨觀協調,軍方制定需求、工業部門和企業具體組織實施的方向發展。40年代,隨著電子計算機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廣泛套用,使武器裝備形成日益完善的系統,科學管理理論、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方法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系統管理的條件逐步成熟。7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群的崛起及其在裝備上的套用,引發了一場波及全球的新軍事革命。進入21世紀,這場新軍事革命呈加速發展的趨勢,促進工業時代向資訊時代轉變。人們從現代戰爭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戰鞏重巴爭已成為系統與系統、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生產新型武器裝備對工業基礎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投入不斷增多,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武器裝備的生產已成為科技含量最大、範圍最廣、各種關係最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使得各國都從全局出發,按照系統理論對武器裝備生產進行統籌規劃、統一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力求用最合理的工業基礎、資金、人力資源配置獲取最佳的綜合效益。
指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間內企業生產武器裝備最高數量的功能和力量。可分為平時生產能力和戰時生產能力、表現生產能力和實際生產能力、綜合生產能力和單項生產能力等。裝備生產能力的核算,通常以年為時間單位,以具體裝備勸煮榆備產品的架、顆、艘、發、輛、門、只等數量單位進行表述,代表最大生產綱領的批量生產和規模生產能力。受和平與戰爭交替的影響,武器裝備需求數量的波動性很大。在和平時期確定企業生產綱領時要考慮戰爭時期的需要。和平時期實際訂貨量小於生產綱領,裝備生產能力會有閒置或封存,而戰爭時期的裝備需求和生產能力要求劇增,需要挖掘平時生產潛力、擴大生產動員能力。為解決裝備生產這一特殊矛盾和問題,保持國防科技工業基礎的戰略威懾能力,國家在平時和戰時分別頒布支持政策,給予裝備生產企業相應的生產能力維護、維持補貼和戰時擴產、轉產的資助,同時引導國防軍工企業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道路。
按國家和地區裝備生產的自主程度劃分,通常可分為自主生產、購買許可證生產和國際聯合生產三種類型。①自主生產。又稱獨立生產。在不藉助別國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的前提下,依靠本國的生產技術和設備,獨立自主地生產裝備。採取自主生產方式的國家必須具備相應的科研和生產條件,如科研能力、生產設備、生產技術以及相應的原材料等。世界軍事大國的國防科技發達,生產力量雄厚,製造技術先進,工業門類齊全,具備自主生產裝備的條件,其絕大多數裝備都是自主生產的。中國歷來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走自主生產裝備的道路,同時在需要和可能的情況下,積極引進和利用別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製造中國所需的裝備。②購買許可證生產。在本國無力研製所需的裝備,但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情況下,通過談判購買別國的裝備生產技術資料,或同時購買相應的生產設備,在取得對方生產許可證的基礎上,進行裝備製造。這種生產方式可有效地彌補本國科研能力的不足,而且與直接購買裝備相比,通常投資要少。但在一般情況下是買不到很先進的裝備生產許可證的。另外,購買生產許可證往往還要同時接受不少附加限制條件,比如生產數量、生產期限、不能出口、不準擅自將該生產技術轉讓給第三國等。儘管如此,仍可解決本國國防科研力量不足等問題。③國際聯合生產。指由兩個或多個國家共同製造同一裝備的生產方式。它可以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別國生產裝備的某些優長,彌補本國裝備生產的相應不足,以有效地提高裝備的質量和性能,減少生產資金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加快裝備發展的速度,也便於和有關國家的裝備實現標準化、通用化,達到投入較少、效益較高、見效較快的目的。但在國際聯合生產中,受國際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常常會影響裝備聯合生產的順利進行,並且技術協調難度較大,日後的維修器材和維修技術等方面還可能受制於別國。從企業生產組織角度進行劃分,生產方式主要包括作坊生產、大量生產、精益生產和虛擬生產等類型。作坊生產方式主要指單件生產的組織管理方式。大量生產方式又稱福特生產方式,指對單一品種產品的成批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精益生產方式又稱豐田生產方式,指多品種小批量產品的柔性生產組織管理方式。虛擬生產方式又稱未來生產方式,指依據計算機技術、信息網路技術進行異地產品設計、生產、行銷一體化的生產組織管理方式。
世界各國的武器裝備生產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冷兵器、熱兵器和現代武器裝備生產等階段。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又是火藥和火器發明國家,兵器裝備生產製造的歷史悠久。中國冷兵器生產,經過了數千年的漫長歲月。從石兵器、銅兵器到鐵兵器生產和使用,從單兵用兵器到多人用戰車,從個人製作到作坊集體製造,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冷兵器製造生產史是中國製造業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製造業的先驅和標誌之一。北宋初,中國發明的火藥開始套用於火器製造,比西方國家早了數百年。13世紀初葉和中葉以後,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製造技術傳入阿拉伯國家,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才由阿拉伯國家傳入歐洲各國。直到16世紀、17世紀初,歐洲資本主義興起,新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出現,同時殖民主義開始對海外擴張和掠奪,刺激了一些西方國家的火器和艦船製造業以較快的速度走到世界前列。從明朝開始,特別是在清朝政府統治時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固守著封建落後的手工業作坊,使中國火器製造與西方火器製造的差距越來越大。晚清時期,洋務派開始興建兵工廠,使中國兵器製造生產進入了近代工業的歷史階段。但由於統治者腐敗,致使國力貧弱,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都沒有使中國兵器裝備製造業發展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武器裝備生產和國防科技工業獲得高速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成為擁有核工業、航天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兵器工業和軍事電子工業體系完整、配套齊全的國家戰略性產業。武器裝備生產從仿製生產到自行研製生產,從輕武器裝備到重武器裝備生產,從防禦武器裝備到攻擊武器裝備生產,從常規武器到戰略武器生產,從陸軍武器到海空、戰略飛彈武器生產等,發展成為系列完整、配套齊全、光機電結合的裝備生產體系。特別是在21世紀初,在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為適應世界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趨勢和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裝備體系建設和建設創新型國防科技工業的目標出發,國防科技工業實行轉型升級戰略,將從機械化、半機械化軍工發展成為以信息化為主導、先進工業製造為主體的數位化軍工,使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和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指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間內企業生產武器裝備最高數量的功能和力量。可分為平時生產能力和戰時生產能力、表現生產能力和實際生產能力、綜合生產能力和單項生產能力等。裝備生產能力的核算,通常以年為時間單位,以具體裝備產品的架、顆、艘、發、輛、門、只等數量單位進行表述,代表最大生產綱領的批量生產和規模生產能力。受和平與戰爭交替的影響,武器裝備需求數量的波動性很大。在和平時期確定企業生產綱領時要考慮戰爭時期的需要。和平時期實際訂貨量小於生產綱領,裝備生產能力會有閒置或封存,而戰爭時期的裝備需求和生產能力要求劇增,需要挖掘平時生產潛力、擴大生產動員能力。為解決裝備生產這一特殊矛盾和問題,保持國防科技工業基礎的戰略威懾能力,國家在平時和戰時分別頒布支持政策,給予裝備生產企業相應的生產能力維護、維持補貼和戰時擴產、轉產的資助,同時引導國防軍工企業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道路。
按國家和地區裝備生產的自主程度劃分,通常可分為自主生產、購買許可證生產和國際聯合生產三種類型。①自主生產。又稱獨立生產。在不藉助別國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的前提下,依靠本國的生產技術和設備,獨立自主地生產裝備。採取自主生產方式的國家必須具備相應的科研和生產條件,如科研能力、生產設備、生產技術以及相應的原材料等。世界軍事大國的國防科技發達,生產力量雄厚,製造技術先進,工業門類齊全,具備自主生產裝備的條件,其絕大多數裝備都是自主生產的。中國歷來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走自主生產裝備的道路,同時在需要和可能的情況下,積極引進和利用別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製造中國所需的裝備。②購買許可證生產。在本國無力研製所需的裝備,但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情況下,通過談判購買別國的裝備生產技術資料,或同時購買相應的生產設備,在取得對方生產許可證的基礎上,進行裝備製造。這種生產方式可有效地彌補本國科研能力的不足,而且與直接購買裝備相比,通常投資要少。但在一般情況下是買不到很先進的裝備生產許可證的。另外,購買生產許可證往往還要同時接受不少附加限制條件,比如生產數量、生產期限、不能出口、不準擅自將該生產技術轉讓給第三國等。儘管如此,仍可解決本國國防科研力量不足等問題。③國際聯合生產。指由兩個或多個國家共同製造同一裝備的生產方式。它可以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別國生產裝備的某些優長,彌補本國裝備生產的相應不足,以有效地提高裝備的質量和性能,減少生產資金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加快裝備發展的速度,也便於和有關國家的裝備實現標準化、通用化,達到投入較少、效益較高、見效較快的目的。但在國際聯合生產中,受國際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常常會影響裝備聯合生產的順利進行,並且技術協調難度較大,日後的維修器材和維修技術等方面還可能受制於別國。從企業生產組織角度進行劃分,生產方式主要包括作坊生產、大量生產、精益生產和虛擬生產等類型。作坊生產方式主要指單件生產的組織管理方式。大量生產方式又稱福特生產方式,指對單一品種產品的成批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精益生產方式又稱豐田生產方式,指多品種小批量產品的柔性生產組織管理方式。虛擬生產方式又稱未來生產方式,指依據計算機技術、信息網路技術進行異地產品設計、生產、行銷一體化的生產組織管理方式。
世界各國的武器裝備生產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冷兵器、熱兵器和現代武器裝備生產等階段。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又是火藥和火器發明國家,兵器裝備生產製造的歷史悠久。中國冷兵器生產,經過了數千年的漫長歲月。從石兵器、銅兵器到鐵兵器生產和使用,從單兵用兵器到多人用戰車,從個人製作到作坊集體製造,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冷兵器製造生產史是中國製造業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製造業的先驅和標誌之一。北宋初,中國發明的火藥開始套用於火器製造,比西方國家早了數百年。13世紀初葉和中葉以後,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製造技術傳入阿拉伯國家,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才由阿拉伯國家傳入歐洲各國。直到16世紀、17世紀初,歐洲資本主義興起,新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出現,同時殖民主義開始對海外擴張和掠奪,刺激了一些西方國家的火器和艦船製造業以較快的速度走到世界前列。從明朝開始,特別是在清朝政府統治時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固守著封建落後的手工業作坊,使中國火器製造與西方火器製造的差距越來越大。晚清時期,洋務派開始興建兵工廠,使中國兵器製造生產進入了近代工業的歷史階段。但由於統治者腐敗,致使國力貧弱,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都沒有使中國兵器裝備製造業發展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武器裝備生產和國防科技工業獲得高速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成為擁有核工業、航天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兵器工業和軍事電子工業體系完整、配套齊全的國家戰略性產業。武器裝備生產從仿製生產到自行研製生產,從輕武器裝備到重武器裝備生產,從防禦武器裝備到攻擊武器裝備生產,從常規武器到戰略武器生產,從陸軍武器到海空、戰略飛彈武器生產等,發展成為系列完整、配套齊全、光機電結合的裝備生產體系。特別是在21世紀初,在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為適應世界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趨勢和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裝備體系建設和建設創新型國防科技工業的目標出發,國防科技工業實行轉型升級戰略,將從機械化、半機械化軍工發展成為以信息化為主導、先進工業製造為主體的數位化軍工,使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和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