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葉喜林芋

裂葉喜林芋

裂葉喜林芋(Philodendron bipennifolium Schott )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全葉羽狀深裂,呈革質。花單性,肉穗花序稍短於佛焰苞,種子外皮紅色。

原產於南美洲,中國華南、東南、西南等亞熱帶地區地區栽培。喜高溫多濕的環境,耐陰而怕強光直射。

葉形奇特,四季常綠,株型優美,可叢植於林緣、池畔、路沿或片植多地被,也可作盆栽布置室內,陳設廳堂等。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播種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栽培技術,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株高80-100厘米,葉柄長達40-50厘米,全葉羽狀深裂,呈革質。實生苗幼年期的葉片較薄,呈三角形,葉片隨著後期生長逐漸變大,羽裂缺刻愈多且愈深。花單性,肉穗花序稍短於佛焰苞,佛焰苞乳白色。花期4-6月,種子外皮紅色。通常盆栽裂葉喜林芋少有開花。

產地生境

原產於南美洲,中國華南東南西南等亞熱帶地區地區栽培。
裂葉喜林芋喜高溫多濕的環境,耐陰而怕強光直射。生長適溫為15-28℃,耐寒力稍強,越冬溫度為2℃左右。土壤要求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苗床播種:將種子浸泡8小時左右再播,可提早發芽並提高發芽率。發芽適溫為25-30℃,播後7-10天發芽。苗床要選擇土壤結構疏鬆、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並對土壤進行消毒。為避免日後雜草叢生,可噴灑1次化學除草劑。播種深度大約2-3毫米,播後要覆蓋1層細土,用細孔噴壺噴足水,以後每天噴1-2次,1周后開始發芽。待幼苗長出2-3片葉時,可施1次稀薄的氮、鉀混合肥,以後每隔7天施1次。
淺盆播種:可用消毒過的疏鬆沙質腐葉土,或用小篩子篩濾過的黃泥、椰糠珍珠岩以3∶1∶1的比例混合配製。最好用點播,也可撒播,但要均勻,不要播太密,過密會對小苗生長不利。播後用噴霧器噴透水,再蓋上報紙或塑膠薄膜,要長期保持濕潤,待種子發芽再翻開。

分株繁殖

生長旺盛的多年生植株可在基部產生分櫱,待小芽長大並出現不定根時,可將其分割下來另行盆栽。也可選擇一株節間較長的植株,除保留頂芽及1片葉子外,其他葉子均去掉,然後將頂芽帶1-2條氣生根切下,直接上盆。剩下的植株原盆不動置於潮濕半陰處養護,使盆土保持濕潤。裂葉喜林芋節間葉柄的基部再生能力很強,切去頂芽後會很快萌發新芽。早春切頂的植株,20天后即在節間葉腋處有數芽萌發,7月份切頂的僅1個星期就能長出芽點。新萌發的幼芽20天后即可連同一部分根分別切下上盆。一般1株大苗可分成5株以上的小苗。上盆後的小苗先放在遮陰的地方,1周后可稍見陽光,逐漸轉入正常養護。

扦插繁殖

以3-6月最好,扦插基質選用粗河沙或新鮮黃泥,河沙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選無病蟲害、健壯莖稈作插穗,枝條剪下後,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2-3節長的一段。將全部葉片剪掉。以減少水分蒸發。插入沙床,溫度控制在20-25℃左右,20-25天左右可生根,新芽發出3-5厘米左右可移栽上盆。

栽培技術

施肥:裂葉喜林芋喜肥,生長期每半月宜施1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觀葉植物專用肥,也可給葉面噴施0.2%尿素加0.1%的磷酸二氫鉀混合液,注意要少施氮肥,防止徒長,立秋前後澆施1-2次0.3%的磷酸二氫鉀液,以增強抗寒能力。入冬後植株停止生長,應停施追肥。
溫度:裂葉喜林芋生長適溫為15-28℃,其中3-9月適溫為21-30℃,10月至翌年2月適溫為18-21℃,15℃以下進入休眠期,越冬溫度為14-16℃,冬季室溫保持8℃以上即能安全過冬,最低不能低於2℃。較大的植株則可忍受短時間0℃左右的低溫,只要莖稈和根系尚未凍壞,翌年春天可很快恢復生長。
光照:裂葉喜林芋喜半陰環境。生長季節應避免烈日直射,以明亮散射光較好,如建築物北面、樹蔭下都很合適,有條件的可搭遮陽網,保持50-70%的透光率,光照過強葉片易灼傷或泛黃,影響觀賞價值。室內布置以擺放在光照較充足的地方為好,若長期處在陰暗的環境條件下對植株的生長十分不利。
澆水:春羽對水分要求較高,生長季節要保持土壤濕潤,不要待土乾透後再澆水,並經常向葉面及地面噴水,保持周圍環境較高的濕度,這樣既有利於生長,又會使葉片清新光亮,富有生機。冬季應減少澆水量,保持盆土濕潤偏乾狀態,一般3-5天澆1次水,注意水溫不能太低,否則易受凍害。

病蟲防治

病害

病害主要有葉斑病灰斑病灰霉病花葉病炭疽病病毒病、煤煙病、軟腐病等。
葉斑病: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淺褐色或灰褐色,邊緣隆起,與健壯部分界明顯。病斑上著生小黑粒點,且多數生於葉脈上,葉背僅見個別病斑上有小黑點。出現病斑後,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50%施百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氯溴異氯脲酸 (殺菌王) 水溶性粉劑1000-1200倍液。每周1次,連續噴灑2-3次,交替使用,以防抗藥性。
灰斑病:葉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灰褐色至灰白色,病部易破裂並脫落,形成不規則穿孔,斑邊緣往往殘留一圈病組織。斑面著生小黑粒,為病菌子實體分孢器。發病初期噴施50%退菌特可濕粉劑500-600倍液,或20%複方硫菌靈600倍液,或40%氟矽唑乳油8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濕粉劑8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75%百菌清可濕粉劑(1∶1)1200倍液,或65%多克菌可濕粉劑800倍液,每隔7-15天噴1次。連續噴灑2-3次,交替使用,以防抗藥性。
灰霉病:葉上病斑發生在葉緣,圓形至不規則形,水漬狀,淡褐色至褐色,有時有輪紋。莖上病斑有不規則長條形,呈褐色,嚴重危害時莖軟腐折倒。芽受侵染產生芽枯和不同程度的畸形。各受害部分均可產生灰霉層。發病初期噴灑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10天1次,連續噴灑3-4次。
花葉病:葉面出現黃綠色斑呈花葉狀,葉面皺縮不平或扭曲,觀賞價值降低。發病初期噴灑7.5%克毒靈水劑900倍液或32%寧南黴素250倍液、10%寶力豐病毒立克,每支藥兌水10-15千克,每隔10-15天1次, 連續防治2-3次。育苗房應在出入口等處採用紗網,防止蚜蟲遷入傳毒。
炭疽病:該病症狀與灰霉病初期症狀相似,主要發生在葉裂處及葉面上。初期病斑擴展後形成不規則大斑,褐色,斑緣外有黃色暈圈,發病後期輪紋明顯,中央組織為淺褐色。其上輪生黑色小點粒。發病初期,可噴灑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隔10天1次,防治2-3次。
病毒病:葉緣波浪狀、上卷,葉片扭曲不平,有的葉片上為黃綠相間的斑駁,葉片增厚,梢小,較硬。發病初期可用0.5%抗毒劑1號600倍液。或2%寧南黴素200-300倍液,4%博聯生物菌素200-300倍液,日落前2小時噴霧,每隔10天1次,防治2-3次。
煤煙病:該病發生在被介殼蟲危害的葉片上,病葉上形成不規則形的污黑色煤粉層。介殼蟲蟲口密度大時噴介蟎靈乳劑1000-12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8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等。孵化高峰期噴藥效果好。
軟腐病:發病初葉片在晴天呈萎蔫狀下垂,陰天或早晚均能恢復正常狀態,受害葉葉脈變為黑褐色。在發病前和發病初可用敵克松原粉1000倍液或38%惡霜嘧銅菌酯800倍液,或50%代森銨600-8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灑2-3次,重者可進行灌根治療。

蟲害

蟲害主要有介殼蟲、紅蜘蛛等。
介殼蟲:常群聚於莖、葉、花上。根據介殼蟲的各種發生情況,在若蟲盛期噴藥。可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200倍液,或255亞胺硫磷800倍液,或50%敵敵畏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紅蜘蛛:初期症狀為葉片失綠、葉緣向上卷翻,以致枯萎、脫落,造成花蕾早期萎縮,嚴重時植株死亡。發現危害可用40%三氯殺蟎醇乳油1000-1200倍液,20%蟎死淨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5%噠蟎靈乳油2000倍液,1.8%齊蟎素乳油4000-6000倍液。每周1次,連噴3-4次,效果顯著。

主要價值

葉形奇特,四季常綠,株型優美,可叢植於林緣、池畔、路沿或片植多地被,也可作盆栽布置室內,陳設廳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