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族

被催族

被催族,指到了該結婚生子的年齡,卻還沒有成家立業,被父母或親人催促的人群。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去滿足父母的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被催族
  • 特點:該結婚的年齡,卻還沒有成家立業
  • 對象:被父母或親人催促的人群
  • 心裡:恐懼家庭聚餐
背景介紹,走紅網路,經典語句,催結婚,催生娃,催工作,各方回應,子女心聲,父母觀點,應對之措,專家支招,網友評論,民生焦慮,

背景介紹

人們的思想已經越來越開放了,可是這“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卻是亘古不變的話題。看看電視上大大小小的相親節目和各種各樣的交友網站就知道還有多少剩男剩女為了“脫光”在努力著。不過在這群人中,還有一部分是被父母一步一步趕著往前走的,有的網友甚至調侃自己成了“被催族”。
“90後”、“00後”迅速成長,“80後”最年長的已經37歲了,他們當中不少人成了“被催族”,也就是指到了該結婚生子的年齡,卻沒有“成家立業”,因而受到父母或親人的催促,有些人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去滿足父母的要求。他們恐懼回家,恐懼過節,更恐懼家庭聚餐。生怕家裡人催。

走紅網路

被催族走紅網路催婚催育已經成為很多網友調侃抱怨的話題。有人詼諧地總結:單身男女最怕聽到的幾句問候語是:“你結婚了嗎?”“人家隔壁張大媽的閨女,跟你一般大,孩子都會打醬油了。”“抓緊時間吧,年紀真不小了。”“某某阿姨的同事的侄子人不錯,你去見見吧!”

經典語句

催結婚

“什麼時候帶個男/女朋友回來呀……”“我昨天去參加同事女兒的婚禮了……”;
“你們現在對將來有什麼打算呀,有沒有考慮買房子呢?”
“單位的王阿姨說要給你介紹她親戚家的孩子,工作好,人也長得好……”
“趁我們身體好還能給你帶帶孩子

催生娃

“你媽/爸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你都會打醬油了。”
“隔壁老王家的兒子剛生了個娃,我什麼時候能抱上孫子啊……”“這幾年趁著我們身體好,還能給你們帶帶孩子……”
“你要家裡蹲到什麼時候”

催工作

“你要這樣晃蕩到什麼時候,我在你這么大的時候都養家了。”
“女孩子家就不要讀博士了,趕緊找個穩定輕鬆的工作,把婚結了。”“你現在這個職業不穩定,還是準備準備去考個公務員吧。”

各方回應

子女心聲

被催族的經歷可以分為三部曲,催著相親催著結婚催著生子。有些“被催族”休息日甚至全部用來相親,十一長假變成“相親假”,讓他們叫苦連連。那么,已到結婚生子的他們,為什麼不著急呢,其實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被催族無奈租女友回家過年被催族無奈租女友回家過年
對父母的催促有抵制逆反心理。某單身女就覺得,她不太能接受相親而來的婚姻,兩個人在一起要熟悉對方,不是見個面吃個飯就行的。結婚是過日子,是自己找老公又不是父母找老公。作為80後的被催族.基本在思想上還是比較偏向傳統方面.所以在擇偶上更傾向於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從而對相親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抵制.
還有就是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剛剛參加工作正是打拚的時候,這個時候結婚不適合。生活壓力大,結婚生子成本高。現如今一說到結婚,有房有車就像以前的三大件一樣似乎成了基本條件。可是這沒房、沒車,經濟上的壓力也很大。等攢夠錢買房子,這婚期也就一拖再拖。再說說生孩子,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相對於20年前要高出很多,令很多還在還房貸的小兩口望塵莫及。

父母觀點

子女們的心聲是句句有理,那么這些“被催族”的另一個主角,父母又是怎么想的,父母為什麼會如此焦急
某阿姨指出,更多的是出於傳統觀念。她表示,周圍鄰居朋友的孩子都結婚生子了,就自己家的孩子還沒著落,難免有些著急。吳阿姨則是從現實分析,“年齡越大越不好找對象,生孩子也越困難。而且我現在也退休了,沒什麼事情做,能幫著帶帶孩子。”吳阿姨表示,婚早晚得結,孩子也早晚得生,那何必一等再等呢,畢竟老話說得好,“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應對之措

為了應對父母的催婚催育,“被催族”使出了渾身解數。某網友指出,她在結婚問題上答應了父母,在生子問題上絕對不妥協了。“先拖著,就說自己工作忙,能拖段時間是段時間。
還有的市民為減少父母催促,使出“租女友”回家過節的“奇招”。更多人採取“躲”的戰略,父母嘮叨假裝聽不見,親友催促就含糊“在找呢”,以不變應萬變。不過這些辦法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大多數“被催族”還是在催促中掙扎。

專家支招

原本結婚生子是好事,為何父母和子女就有這么大的分歧?那么面對這樣的分歧應該怎樣解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韓桂蘭副所長指出,這類現象出現,主要源於傳統和現代思想的交鋒碰撞,老人們奉行傳宗接代的思想,希望子女早日成家立業,享受天倫之樂。而年輕人忙於事業工作,壓力大,對成家生子並不著急,雙方就產生了矛盾。不能說誰對誰錯,只是在思想上有代溝。作為子女,應該多和父母進行溝通,說明自己的情況,最好能定個目標,讓老人吃顆“定心丸”。而老人要理解子女的難處,一切順其自然,著急反而適得其反,不一定能成功。
被催族被催族
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依靠年輕人主動的溝通以求理解,更多的努力以求改變。當然,對於長輩們而言,也需要尊重晚輩的獨立和自主,理解他們的處境。至於社會,則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釋放更多青春向上的通道、創造更加公平的環境,只有將青春從過度的重負中解放出來,個體生活的展開和人生腳步的邁進才能夠更加從容,才能免於陷入“被催”的被動和無奈。

網友評論

對於“被催族”的遭遇,有很多網友有很多不一樣的看法。有的表示,不管父母怎么催還是要按照自己的方法來,畢竟是自己結婚。網友“圓寶”指出:“幸福是我自己的,雖然父母生我養我,但選擇權永遠在自己手上。”網友“小小軒”:“成年人就應該知道什麼事情是自己做主的,孝順可以但不要愚孝,不然你會後悔一輩子的,畢竟這都是人生大事。”
也有網友贊同或理解父母的苦衷。網友“三角釘”:“我們都是普通人,應該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就完成某一個階段的任務,對於在任性和遷就中長大的"80後"來說,父母的引導、教導和督促是應該而必需的。

民生焦慮

年關將近,許多“被催族”成為名副其實的“恐歸族”。仔細分析,“被催族”的出現並不荒唐,這符合當下社會的“人之常情”。
有工作,才有找對象的資本,也才有成家的可能。成了家才算過日子,這些都是國人的傳統觀念。而成家之後,父母難免再催要孩子,這都是情理之中,“被催族”的父母並非無理取鬧,他們也是為孩子著想。
可是,無論是應屆生找工作,還是結婚成家,還是生兒育女,在當下都並非容易之事。當下如果不是學工科,進國企堪比登天。如果沒有各類註冊證書或是一技之長,在每年超過600萬的就業大軍中,找到自己位置也並不容易。許多人寄希望於考公務員和事業編這種“小機率事件”。再說成家,按照“丈母娘需求”理論,成家的前提是有房,這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至於生了小孩之後,又極有可能成為“孩奴”。對於“被催族”而言,最痛苦的或許並非是父母與親戚的嘮叨,而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窘境和壓力,這些並不亞於親朋的催促。
被催結婚被催結婚
“被催族”不是年輕人的小資情調,而是年輕人現實生存壓力的一種寫照。“被催族”實質上反映了當下社會的一種焦慮――成家立業的成本越來越高,無法拼爹,要錢沒錢,要房沒房,年輕人的穩定性也就越來越差。
“被催族”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觀念尤其是父輩們生活觀念的轉變,但更不可否認,“被催族”命題已經成了民生問題。如果房價仍然保持在高位運行,如果民生成本只漲不跌,“被催族”仍然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繼續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