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凱(京劇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袁金凱 (1924—1983) ,京劇演員。原籍河北武強縣,生於北京市。8歲考入北京中華戲曲學校,工京劇武生。在名師指導下,在藝術上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表演上形成了乾淨、利落、勇猛、飄灑的獨特藝術風格。是一位戲曲大家和戲曲教育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金凱
  • 出生日期:1924年2月8日
  • 逝世日期:1984年12月10日
  • 職業:演員
人物生平,人物貢獻,

人物生平

袁金凱,男,京劇武生。原名乃文。
1932年與其兄盛文同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金”字科學藝,兄排名金綿工武淨,金凱工武生。金凱曾得丁永利李洪春、遲月亭、曹璽彥、諸連順錢富川、朱寶康、方頤珍等名師傳授。由於他悟性好,且練功刻苦,遂成為長靠、短打、箭衣皆精的全才武生,且昆亂不擋能戲極多,如《長坂坡》、《挑滑車》、《鐵籠山》、《全部馬超》、《金錢豹》、《八大錘》、《夜奔》、《蜈蚣嶺》、《武文華》、《四傑村》、《花蝴蝶》、,《一箭仇》、《劈山救母》、《乾坤圈》、《小行者力跳十二》及“八大拿”等戲,演來都得心應手。他武打幹淨、利落、漂亮,且注重刻畫人物,所演之戲各具特色,絕無百戲一人之感。
畢業後與哥哥袁金綿,隨荀慧生奚嘯伯李宗義童芷苓等演出於京、津、寧、濟等地。1948年後多次與唐韻笙合作演出於津、滬、青等地。1951年與白家麟等組建了濟南京劇團。1953年組建北京少壯舞劇團,挑班演出於西安、鄭州、開封、許昌、南京、上海等地,頗為轟動,被上海觀眾譽為“袁派”。同年參加了華東京劇院,並參加了中央赴朝慰問團,隨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程硯秋等在朝鮮戰場為志願軍演出。1954年初與周信芳隨華東京劇院去舟山群島慰問解放軍演出。同年參加山東省京劇團。1961年調山東省戲校任教,後任副校長。
1984年病故於濟南,享年60歲。其長子袁振林繼承父藝工武生,現於山東藝術學院戲曲系任教。

人物貢獻

他曾拜李苦禪為師,並從繪畫中吸取藝術營養,把它糅進戲中人物表演,“寫意”用於身段,“工筆”用於表情。他一生謙虛謹慎,注重藝德,在藝術實踐中,尊敬師長,虛心好學,團結同輩,關心青年,對藝術事業精益求精,他在病重時還以頑強的毅力積極著書,把自己的藝術財富獻給人民、獻給藝術事業。多年來積極深入工礦、農村、部隊,不論在城市大劇院,還是鄉鎮露天土台子,都是滿腔熱情,一絲不苟的為人民演出,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和喜愛。他在戲曲教育中也是一位名師及一位戲曲教育家,他以誨人不倦的精神,造就了年輕一代戲曲人才,為戲曲教育事業貢獻出了畢生的精力。1953年積極參加中央赴朝鮮慰問團 和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程硯秋等同台演出。回國後 又隨華東京劇院參加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演出。1954年參加山東省京劇團。他積極參加山東省文化局舉辦的戲曲藝人訓練班學習 並較早地學習、排練並主演了新編京劇《三座山》。1956年 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 演出《武松打虎》獲演員一等獎。之後還從事過京劇現代戲《紅嫂》的導演工作。1979年後擔任山東省藝術學校副校長,1981年改任山東省戲曲學校副校長。他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對經常到家中問藝的學生,不厭其詳地指教示範,為京劇界的人才培養、武戲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還不顧年老多病,恢復基本功重新登台演出,在“山東省京劇團流派匯演”等場合演出《挑滑車》《乾坤圈》等劇,為青年演員示範 ,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患病住院期間,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鬥爭,寫出《武戲表演藝術淺探》、《京劇腿功技法及其表演淺談》等文,把自己的藝術經驗毫無保留地留給後世。曾任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劇協山東分會常務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