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霆

袁新霆

袁新霆,字莘亭,號魯夫鐵翁,生於一九四四年七月;山東章丘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鐵骨天馬”、“鐵篆書意構成”、“鐵翁五體綜藝書法”創始人。歷任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香港珠江書畫院副院長、廣東省書畫藝術研究會特聘教授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新霆
  • 別名:莘亭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章丘
  • 出生日期:1944年七月
  • 職業:畫家
畫家簡介,作品圖片,作品風格,評論文章,

畫家簡介

袁新霆,字莘亭,號魯夫鐵翁,生於一九四四年七月;山東章丘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鐵骨天馬”、“鐵篆書意構成”、“鐵翁五體綜藝書法”創始人。歷任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香港珠江書畫院副院長、廣東省書畫藝術研究會特聘教授等職。其外祖,為清末山東著名山水畫家李法忱(別號隆額道人)。因家學淵源,先生自幼精研繪事,且於詩詞、書法、金石篆刻博涉多收。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始,從事美術教學與創作至今,有作品逾3000件次發表於國內外300餘家刊
袁新霆
物。出版《魯夫鐵翁書畫作品集》(1-6卷)等個人專著十三種。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美術大展,並為人民大會堂及歐美、日韓、港台等海內外藝術機構或個人所收藏。書畫創作銳意出新, 不事媚俗;變古通今,膽敢獨造;具有剛陽豪邁、靈動雄強、裝飾與寫實並重、書韻與畫意交融等強烈的藝術個性。特別是近些年研創的“鐵骨天馬”以及“鐵篆書意構成”、“鐵翁五體綜藝書法”等藝術形式,以大氣磅礴、鐵韻錚錚、高雅脫俗的格調,豐富了當代書壇畫苑,
為中國書畫藝術的革新與發展作了有積極推進意義的實驗與前衛性探索。

作品圖片

請欣賞:
袁新霆
袁新霆
袁新霆
袁新霆
袁新霆
袁新霆

作品風格

在傳統與時尚之間,在古老文化的土地上,歷經無數次海嘯蕩滌和百年風暴的洗禮,竟而萌生蒼勁厚朴之株。魯夫鐵翁用他如鐵之筆,書寫鐵樣文字;潑繪鐵樣丹青;圖鐵之形色,品鐵之神韻,詠鐵之精魂,鳴奏鐵的樂章.....
—— 摘自靳羽《魯夫鐵翁書畫藝術研究論叢》

評論文章

偉大的民族精神 高亢的時代強音
氣壯山河的魯夫鐵翁書畫藝術
靳 羽
21世紀,華夏文明重新崛起。經濟騰飛,國運昌隆。弘揚傳統國學,振奮民族精神,創建新期中華民族強勢文化,業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魯夫鐵翁書畫藝術,以其雄強有力的個性展示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特徵。它是飽受壓抑、掙脫鐐銬猛士的慷慨高歌,是困於俎砧、衝決牢籠雄獅的驚天怒號。是中華民族歷盡波折、重新崛起的狂飆激電。
他筆下的馬,鐵骨龍魂,威武雄駿,體內蘊含著噴薄欲出的強大動力。賓士者,如電捲風飛;騰躍者,如長空驚雷。造型簡潔凝鍊,質地堅實剛勁,色彩單純明艷,氣勢雄闊豪邁。更以蒼厚鬱勃、狀若勾金屈鐵的“篆意書法構成”為之題款,構成一曲鐵韻錚錚、響遏行雲的時代樂章。魯夫鐵翁研創的“鐵韻天馬”藝術形式,既耦合於當代人類崇尚速度和力量,積極進取的審美旨趣;又充盈著博大深邃的民族文化精神。他站在歷史和時代的基石上,從人類鮮活的現實生活和豐厚的文化遺產中,提煉、萃取格調高雅的大美之形,營造出昂揚激奮而又深沉含蓄的詩化情景。它是五千年華夏文明,逾越滄桑,重新迸發的時代輝煌;它迥映著東、西方兩大繪畫系統的哲理精髓。它的問世,得到社會各階層及學術界的廣泛認同。特別是在高層文化人群中,更有著眾多的知音。
魯夫鐵翁藝術創新的另一亮點是近幾年研創的“鐵篆書意構成”。先生早年由商周吉金圖騰中的裝飾文字受到啟發,領略其“窮盡萬物之象、博採眾美”古老而神秘的意趣;運用現代美術造型“空間分割及構成”原理,對書意符號、視覺元素進行對立統一的藝術處理。在“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主導下,有意設定“剛陽疾勁、凝重蒼厚的鐵味兒、鐵性”為主調;研創出一種植根於傳統書法、以深厚篆引功力為依託,既具古典之美,又充盈著時尚審美旨趣,粗獷大氣的嶄新藝術形式。由於其具備濃郁的“鐵筆篆書”意蘊,又洋溢著抽象造型藝術——平面構成的裝飾美感,故名之曰:“鐵篆書意構成”。這一形式的研創成功,不但一掃近千年篆書藝術中存在的些柔媚纖細、工謹板滯的積習,開創了雄奇豪邁、剛陽恣肆、靈動灑脫的新生面;而且為篆書增加了幾何構成等象繪畫因素。或者說,找到古老的篆書書意美感與現代抽象造型藝術的契合點;從而,構建出獨具個性的邊緣藝術形式。受到學術界和廣大書法愛好者的特別賞識與關注。
在人類藝術史上,任何一項創新都是在把握傳統的基礎上,同時具有對傳統旗幟鮮明的挑戰性和對主流藝術的顛覆性。 分析“鐵篆書意構成”的藝術特質,可以看到:
第一,它徹底打破篆書章法固有的結構均齊、行氣中正、意韻平穩的森嚴秩序,注入草書狂悖誇張的率意架構;形成奇譎險仄、突兀昂奮、起伏跌宕、波瀾壯闊的全新意境。
第二,植入藝術大師齊白石篆刻“章法大起大落”、鄰字並筆、粘結聯屬的藝術技巧,使作品通篇章法凝鑄成統一嚴整的結構體系。與本來具有高度象形性的篆字結體相結合,產生更加新異而豐富的造型特徵。從而使古老而神秘的篆引文字,煥發出新的情趣;呈現離奇曲折、參差起伏、令觀者更易於產生聯想的繪畫性特徵。
第三,著意於濃重鬱勃、雄強豪邁、蒼老剛勁、粗獷厚朴、突兀渾莽、靈動灑脫的筆畫形態和色彩質感的表現運用。營造出鐵筆、鐵書、鐵骨、鐵魂的錚錚鐵韻,使作品顯現出“力拔山河氣蓋世”,“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動感和力量。它集“蒼山如海”的凝重,“殘陽如血”的熱烈,“橫掃六合、併吞八荒”的氣勢於一體,構建出壯人心魄的藝術篇章。
第四,在以中國書法審美為主導的前提下,結合現代美術造型理論,魯夫鐵翁運用幾何分割、組合的科學原理,解構字形結體,化筆畫為曲、直、方、圓的線性符號,用最簡捷洗鍊的手法進行重組架構,於是便誕生了似書,而見濃濃畫意;似畫,又顯書意精邃;既具備古典藝術的史學意蘊,又具有強烈的時尚審美特質;中西合璧、嶄新的藝術形式。
綜觀人類文化發展史,任何藝術門類衍進過程中所發生的突變性進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史學根基、時代背景和社會淵源。魯夫鐵翁對民族書畫藝術開拓性的創新,決不是社會運行中的一次隨機出現的偶然現象。而是歷史潮流涌動,時代發展、社會變革的必然產物。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乃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過的文明。歷經數千年連續發展,積澱出深厚完美的強勢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具有的獨立性、包容性特徵,為中華民族已經造就了無數輝煌。中國歷史上某些階段,雖曾出現過因政治軍事的孱弱而造成的民族挫折;但文化的強勢,卻彌補了這些暫時的低迷。以至任何外部勢力一經滲入,就會在歲月的流馳中,隨其文化被逐步消化,改塑,吸收,最後整體銷融於本土文明之中。這種外柔內剛的特徵,乃是中國的民族性之一。這恰似我們的毛筆,它承載了東方數千年書畫藝術的精魂。其表述性,雖然不如西方硬筆來得簡潔、明快而鋒芒畢現;但它內在的堅韌、豐富性卻遠勝後者。從而使它具有更深刻的力度和更為含蓄的魅力。所謂“綿中裹鐵”,“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等,都很好地描述了這一優越特質。
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遭受了空前的民族挫折。泱泱大國,積貧積弱;億萬黎民,橫遭蹂躪;蒙受著前所未
有的傷痛與苦難。這種悲劇,持續上演達一個多世紀之久。然而五千年中華沃土,滋養了極為強勢的文化根基。它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如地火在地下奔突,涌動。在新世紀到來之際,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崛起,終將衝決五四以來矯枉過正所產生的民族虛無主義的壁壘,不可遏止地噴薄而出。魯夫鐵翁氣勢弘恢、博大沉雄的書畫藝術的誕生,就是華夏文明重新崛起的文化現象之一。它的蒼勁濃郁,象徵著古老文明的深邃與雋永。它的斑駁與滄桑,見證了古老歷史的深遠與悠長。它的突兀奇譎,象徵著社會理念的變革與更新。它的剛猛靈動,揭示了時代發展的速度和力量。它的恣肆狂放,彰顯了高度的民族矜持與自信。它的昂揚激奮,標誌著祖國繁榮的氣勢與豪情。它的宏闊超邁,象徵著民氣的寬博與廣袤。它的中西合璧,體現了對異域文化的海涵與包容。這一切,都是新時期華夏文明特有民族性的抒發與張揚。
魯夫鐵翁與我們時代大多數國人一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風起雲湧的社會變革,經歷了來自東、西方海洋文化的猛烈衝擊與侵凌。伴隨著災難深重的祖國,承受著由物質困頓造成的百折千磨;由國運衰微帶來的民族虛無主義的精神壓抑。這一切,促使他對歷史和當代社會現狀進行深刻的反思,由漸進而頓悟。在經歷了祖國抵禦外部霸道強權壓迫的奮力拚搏中,他自覺地站在民族的高度,時代的高度,從時、空兩維,剖視國際、國內不同文化範疇、不同藝術思潮;通過對比遴選,擷取最具能動作用的藝術元素:一方面奮力挖掘本土文化中“和諧”、自信”、“昂奮熱烈”等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本主義”核心;另一方面借鑑外來文化中“妙造自然”,具有積極催化作用的“理想主義”動因。兩者交流融會,從而促使他產生藝術創新的強烈衝動與靈感。總之,是歷史、時代、社會和個人的全面契合,造就了魯夫鐵翁的藝術品格。造就了一代英才改革藝術的良機與奇緣。造就了一個全新藝術系列的誕生與成熟。這是一個古老文明復甦的有機構成部分;是現代造型“觀念”點化下,變腐朽為神奇的天作之合。
探尋傳統精義、植根生活沃土、把握時代脈搏,是歷代英才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魯夫鐵翁,不是時代的寵兒;相反,他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千難萬險的艱苦磨礪中,掙扎奮起的悲情猛士。他雄闊豪邁、氣壯山河的書畫藝術,是災難深重的中國民眾,在當今世界風雷激盪中,秉持偉大的民族精神,奮力奏響的時代強音。
聞此聲,如春潮陣陣天際涌,如洪鐘報曉催人醒;如甲兵破陣山河動,如鯤鵬展翼搏蒼冥。壯哉此聲,慨當以慷;萬千猛士,一代天驕,將更奮然而前行。
2008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