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溝口戰鬥

袁家溝口戰鬥

袁家溝口戰鬥是發生在國民黨軍對紅二十五軍和鄂豫陝蘇區第二次“圍剿”期間,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鬥。此戰役斃傷敵300餘人,俘敵旅長唐嗣桐以下1400餘人,繳獲各種槍千餘支,而我軍傷亡僅100餘人,宣告了蔣介石對紅二十五軍第二次“圍剿”的徹底失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家溝口戰鬥
  • 發生時間:1935年7月1~2日
  • 發生地點:陝西省山陽縣袁家溝口
  • 分類:民主革命戰爭
  • 主力軍團:紅二十五軍
歷史背景,戰鬥經過,歷史意義,

歷史背景

為了掃清建立根據地的障礙,擴大紅軍影響,鄂豫陝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主力以大迴旋的行動,南下湖北鄖西,東入河南盧氏,西轉寧陝,北出藍田,掃除民團武裝和反動政權,摧毀國民黨在廣大鄉村的統治基礎。1935年初,先後取得蔡玉窯、文化嶺、石塔寺等戰鬥的勝利,連戰皆捷,粉碎了國民黨軍11個團的重兵“圍剿”,推動了地方革命武裝發展和根據地的創建工作。1935年4月上旬,在鄂豫陝省委的領導下,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在袁家溝口正式成立。1935年5月蔣介石緊急調動原進攻鄂豫皖蘇區的東北軍王以哲部3個師,以及駐鄭州的唐俊德第95師開入陝南,會同第四十軍、第四十四師和陝軍一部,共30多個團的兵力,統由楊虎城指揮,形成了對紅二十五軍分進合擊的態勢,對紅二十五軍和鄂豫陝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並限令在3個月內將紅軍全部消滅。中共鄂豫陝省委立即在鄖西地區召開會議,決定各游擊武裝就地堅持,並發動民眾堅壁清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主力則乘東北軍剛到,首先北上,爭取殲其一部,然後採取“誘敵深入,先拖後打”的作戰方針,尋機殲敵一兩個師(旅),採取運動戰和游擊戰相結合的戰術,打破敵人的“圍剿”。1935年6月上旬,紅二十五軍主力由鄖西向北,北上商縣地區後掉頭向南。6月16日,紅軍奔襲敵後方補給站荊紫關,繳獲大批軍用物資。為避開敵重兵圍堵,創造戰機,紅二十五軍決定揮師西進。6月29日下午,唐嗣桐率領的國民黨陝軍警備第一旅追紅軍到黑山街附近,為誘敵深入,紅二十五軍稍與其接觸後即向小河口撤退。經實地勘察,發現小河口地形較開闊不便設伏,遂向西退到袁家溝口,袁家溝口及其以西的桃園嶺一帶是一條長約五公里的深溝,溝兩側山高林密,便於部隊隱蔽,利於伏擊,這一帶也是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民眾基礎很好,軍首長當即決定以這裡為戰場;30日,國民黨陝軍警備第一旅追到小河口,紅二十五軍為誘敵全部進入預設的“布袋”戰場,遂向西北紅岩寺轉移。

戰鬥經過

1935年7月1日,國民黨陝軍警備第一旅追到袁家溝口。紅二十五軍連夜返回桃園嶺,軍部立即命令第二二三團占領袁家溝北面高地;第二二五團兩個營占領袁家溝口西南的東溝、李家溝高地,另一營占領桃園嶺及其以東地區;第三、第四路游擊師在袁家溝口以南兩處高地控制溝口、溝腦,斷敵退路,並且擔任戰場警戒。部隊全部於第二天凌晨進入陣地。7月2日上午10時左右,國民黨陝軍警備第一旅通過廟梁子進入伏擊圈。
7月2日上午10時左右,國民黨陝軍警備第一旅通過廟梁子進入伏擊圈。11時許,敵軍全部進入伏擊圈,紅二十五軍指揮部吹響了嘹亮的衝鋒號,各種武器一齊朝敵人開火,紅軍戰士怒吼著衝出樹林,直奔河溝。紅二十五軍戰士和游擊隊員士氣高昂、英勇衝殺,迅速把敵人分割包圍於河溝之中,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經過4個小時的激戰,紅二十五軍獲得了全勝,俘敵1400餘人,斃傷3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40挺,長短槍1600餘支。

歷史意義

袁家溝口伏擊戰是紅二十五軍反圍剿鬥爭中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紅二十五軍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鬥。宣告了蔣介石對紅二十五軍第二次“圍剿”的徹底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