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

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

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荊州市公安縣孟家溪鎮三袁村、西北距孟家溪鎮2公里。合葬墓是著名歷史文化旅遊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
  • 位置:荊州市公安縣孟家溪鎮三袁村
  • 定義: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性質:是著名歷史文化旅遊景觀
袁宗道,袁中道,

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年,字但修,一字無修,號石甫,萬曆十四年(1586)進士,官至右春坊春庶子謙翰村院侍讀。是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派”的創始人和主將,他不僅在當時文壇有力撞擊後士子復文學運動中作出了很大貢獻,並對性命說也深有研究。著有《白蘇齋集》22卷行世。1600年在享卒於任上。1601年,由小弟中道護柩還鄉葬於荷葉山。
他極力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與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強調作家要有思想修養,文章要有思想內容,而絕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漢。他說心中本無可喜之事而欲強笑,亦無可哀之事而欲強哭,氣勢不得不假借模擬耳(《論文》),就是說,文章要有真情實感。他的詩文創作實踐了他的理論,率真自然,不事模擬。遊記散文如《戒壇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簡牘散文如《答袁宗道(2張)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

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4年,字小修。570年五月七日生,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中道成年時,兩個哥哥都先後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以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模擬,主張創新而稱譽文壇。他隨著兩個哥哥,廣交提倡革新的名流學者。
萬曆進士,官至吏部郎中。與史同是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派”的領神和倡導人。著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1624年,袁中道卒於南京,同年8月葬於荷葉山袁宗道墓右,崇禎七年(1634)與史同賜祭葬。為了應對前後士子的復古論調和擬古習弊,“公安派”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調”的文學主和,對晚明文壇及後世的文藝理論和創作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袁中道性靈說” 的提出是明代中後期文壇上的一股新潮流, 給近代文藝史開拓了新的創作空間“ 性靈” 把文學的主體性—人的情感提高到了超過形式的高度, 也把文學的抒情功能重新賦予文學而“ 性靈” 對於人的各個層次的情感欲望的肯定也為近代美學最終突破古典美學著了先鞭當然,。由於其一味強調“ 性靈” “ 不拘格套” ,使文章免不了最終流於街口巷語,過於鄙但,這是後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