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陽花鼓戲
- 別稱:衛調花鼓戲 衛調花鼓 衛調
- 藝術源頭:花鼓燈與地方民歌小調融合發展
- 申報地區:鳳陽縣、蚌埠市龍子湖區
- 非遺級別:省級
衛調花鼓一般指本詞條
鳳陽花鼓戲一種傳統民間藝術,“鳳陽三花”(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之一,因起源於鳳陽縣長淮衛,故又稱“衛調花鼓戲”。清代中葉,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在山歌、號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曲調,常被作為花鼓燈文場中的主要曲調來演唱,...
花鼓戲,又稱“鳳陽花鼓戲”。由於它起源於鳳陽府鳳陽縣長淮衛(今蚌埠市龍子湖區),故又稱 “衛調花鼓戲”。花鼓戲流行於鳳陽、蚌埠、五河、明光、懷遠、靈壁、渦陽等地。花鼓戲的音樂具有如下的特點:其唱腔有男腔、女腔、哭皮腔...
正當庵觀寺廟叢生之際,長淮衛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社會文化也出現了群芳競艷之勢:——“衛調花鼓”、“衛調花鼓戲”因起源於長淮衛,故稱“衛調”。它與雙條鼓、花鼓燈齊名,統稱“鳳陽三花”。自明代以來,一直活躍...
〔18〕花鼓之歌:指鳳陽花鼓戲。該戲種是“鳳陽三花”(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之一,因起源於鳳陽縣長淮衛鎮(今屬蚌埠市區),故又稱衛調花鼓戲、衛調花鼓。鳳陽花鼓戲源自於花鼓燈,起初是花鼓燈的後場小戲,在清代中期逐漸...
李夕茹,女,1940年11月15生。李夕茹,天姿靈,悟性強。在衛調花鼓戲薰陶中成長,幼年時就對衛調花鼓戲抱有濃厚的興趣。1958年被選入公社文工團後,拜衛調花鼓戲老藝人、第三代傳承人李熙為師,正式進入“衛調”“門下”。個人成...
衛調花鼓戲 衛調花鼓戲又稱鳳陽花鼓戲,簡稱“衛調”,因產生於鳳陽長淮衛得名,為鳳陽獨有的劇種。主要流行於鳳陽、蚌埠、五河、嘉山、懷遠、靈璧等地。長淮衛原是明代臨濠府轄境內的一個小村鎮,因瀕臨淮河,有“槽運舟楫之便”,...
行動電話用戶2.8萬戶,寬頻接入用戶0.2萬戶。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隋唐時期名粉團洲,明初朱元璋在鳳陽建中都城,定粉團洲為中都八衛之一,並改粉團洲為長淮衛,由此得名。民間藝術 長淮衛鎮的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衛調花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