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氏朝鮮史》是201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苗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氏朝鮮史
- 作者:苗威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 頁數:258 頁
- 定價:7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331715
- 版次: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西漢初年,燕王盧綰反叛,燕人衛滿於亂中率眾向東,越過長城,來到清川漢南岸的朝鮮半島西北部,並說服(箕氏)朝鮮,得以居於其西邊,於公元前195年,終結箕氏的統治,朝鮮進入“衛氏”統治時期。衛氏朝鮮是西漢的“外臣”,承擔著藩屏漢朝的義務。在近90年間,朝鮮藉助漢朝的支持,威服了周邊的真番、臨屯等小國,同時帶領半島的經濟文化,使之有了較大進步。但由於沒有履行外臣之約,漢武帝發水陸兩路大軍,於公元前108年滅亡衛氏朝鮮,在其故地設定樂浪、真番、臨屯以及玄菟四個郡,開啟朝鮮半島的郡縣時代。
作者簡介
苗威,吉林梨樹人。世界史博士,中國史博士後。山東大學傑出青年學者,歷史文化學院及東北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主要從事中國東北區域史、朝鮮半島史、東亞漢籍的研究,對跨越今中朝國界的東亞古族古國的歷史尤為關注。專著《樂浪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另有《古朝鮮研究》《高句麗移民研究》等;合著有《中國正史(高句麗傳)詳註及研究》《中國學者高句麗研究史》《清代中朝日關係史》《明代抗倭援朝戰爭》等多部。發表論文100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等各級項目近20項。
邴正,1957年生,長春市人。現任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吉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吉林日報社社長、黨組書記,中共吉林省委委員,省政協常委。兼任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吉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吉林省社會學會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吉林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吉林省高級專家。長期從事哲學、社會學教學與研究,專業方向為文化哲學、發展社會學與文化社會學。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著作50餘部。
劉信君,1962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吉林大學領軍人才、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曾擔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社會科學戰線》主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二級研究員,兼任東北地區中日關係史研究會理事長。先後被評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全國“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出版專著《劉信君文集》《毛澤東與東北解放戰爭》,主編、副主編《中國東北史》《吉林通史》《吉林歷史與文化研究叢書》《東北文化叢書》等著作50餘部。在《新華文摘》《歷史研究》等報刊發表論文110餘篇。
圖書目錄
卷一 通史
第一章 衛氏朝鮮建立的時代背景
一 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初的東亞格局
二 秦漢對東北的經營
第二章 衛氏朝鮮的建立
一 燕王盧綰及其“叛”漢
二 衛滿願作箕氏朝鮮的“藩屏”
三 衛滿取代箕氏稱王“朝鮮”
第三章 衛氏朝鮮與漢朝的關係(上)
一 衛氏朝鮮與漢朝的“外臣”之約
二 衛氏朝鮮成為“外臣”的原因
三 衛氏朝鮮踐行外臣之約的情況
第四章 衛氏朝鮮與漢朝的關係(中)
一 彭吳經商
二 蒼海郡的設定
第五章 衛氏朝鮮與漢朝的關係(下)
一 衛氏朝鮮同漢朝東北邊郡的關係
二 衛氏朝鮮與漢朝關係的三個階段
第六章 衛氏朝鮮與周鄰的關係
一 衛氏朝鮮與真番的關係
二 衛氏朝鮮與臨屯的關係
三 衛氏朝鮮與東沃沮(玄菟)的關係
四 衛氏朝鮮與辰國的關係
第七章 衛氏朝鮮的滅亡及漢四郡的設定
一 西漢出兵衛氏朝鮮的原因
二 西漢與衛氏朝鮮的戰爭過程及朝鮮的滅亡
三 衛氏朝鮮滅亡的影響
四 漢四郡的設定及其變化
卷二 典志
第一章 地理志
一 疆域四至
二 地名
第二章 民族志
一 民族結構
二 真番
三 穢
四 貊
五 東沃沮
第三章 政治志
一 統治機構
二 職官
第四章 經濟志
一 農業
二 牧業
三 商業
卷三 傳記
第一章 君王
一 衛滿
二 衛右渠
第二章 王族
一 衛右渠太子
二 衛長降
第三章 文武百官
一 裨王長
二 尼谿卿、尼谿參
三 路人、最
四 韓陰
五 王映
六 成巳
第四章 其他
一 盧綰
二 涉何
三 楊仆
四 荀彘
五 衛山
六 公孫遂
卷四 考異
一 衛滿族屬考
二 溟水、列水考述
三 對應劭“真番朝鮮胡國”的梳理
四 衛氏朝鮮疆域考
五 秦漢遼東郡考
六 關於穢、貊或穢貊的考辨
七 辰韓的民族構成
八 蒼海郡位置考
九 漢武帝設定樂浪諸郡考
十 由王險城至朝鮮縣的變遷
十一 “古朝鮮”的倫理考察
卷五 圖表
卷六 大事編年
卷七 主要文獻書目
一 原始文獻
二 研究著作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