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衛國堯(1913-1944),廣州市海珠區瀝滘村人。中學時代即接觸進步思想,常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自勉。中學畢業後,考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在校長崗山萬之助的指導下,閱讀了許多馬列主義著作,並將崗山譯著的《史的唯物論》一書再譯成中文,回國後以筆名康敏夫在上海出版發行。
相關典故
1937年6月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衛國堯回到中國,應徵募入伍,在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任少校參謀,在周恩來、郭沫若同志的領導下,從事對敵宣傳工作。不久,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其後調任該部直屬政治第五大隊二中隊隊長,並秘密擔任該大隊中共地下支部黨、團書記。
1942年底,衛國堯奉黨組織之命回到家鄉瀝滘村開展黨的工作。他以開商店、辦國小為掩護,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起地下情報站和黨的抗日外圍組織,並動員了一批青年參加抗日游擊隊。其時,瀝滘村被衛金潤等兄弟10人把持,他們倚仗日偽勢力橫行鄉里,惡霸一方,曾帶領日本侵略軍圍剿我市郊20多個村莊,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土匪流氓,民眾恨之入骨,稱他們為“十老虎”。
1944年春,衛國堯在我抗日武裝部隊的配合下,趁著“十老虎”掃墓之機,一舉將其中八隻最兇惡的“老虎”擒獲,為人民除了一大害。其後,黨組織任衛國堯為廣游二支隊新編禺南大隊大隊長,率部轉戰禺南,經常神出鬼沒襲擊日偽據點,活捉過汪偽縣長冼堯甫,又夜襲市橋,打得“市橋皇帝”李輔群落水而逃。
1944年7月26日,衛國堯率部集結於番禺縣植地莊,被當地漢奸告密,為日偽部隊所包圍。衛國堯率領部隊奮戰整日,斃傷日軍70多人。他在突圍的戰鬥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僅31歲。
布局結構
衛國堯故居,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南洲街瀝滘東街七巷6號,為一間建於1915年的三間兩廊式磚木結構房屋,牆腳為花崗岩石,上砌水磨青磚,天井鋪白條石。房屋坐西朝東,面積約80平方米,東西北三面為花園,距房舍數米築有圍牆。屋的正廳正面今懸掛有鏡框,鑲嵌著烈士的傳略,陳設簡潔美觀。大門口還懸掛著“衛國堯烈士故居”橫匾和
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光榮烈屬”牌匾。故居由
廣東省民政廳負責保護,不少愛國人士前來參觀瞻仰。
緬懷意義
衛國堯烈士紀念館設於他生前戰鬥過的村中國小內(現國小稱衛國堯紀念國小)。館內陳列了衛國堯烈士的事跡和生前遺物,以教育後人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