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都司,明朝時期的官署名稱。明朝陝西、山西、福建、湖廣、四川行都指揮使司的簡稱。詳見“行都指揮使司”。 ...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大同都衛。治牡羊城。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更名山西行都指揮使司。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徙治大同府。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領二十六...
《明代陝西行都司研究》是一篇論文,王天有指導。...... 《明代陝西行都司研究》是一篇論文,王天有指導。副題名外文題名論文作者馬順平著導師王天有指導...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明朝五個行都指揮使司之一,在河西走廊設定的行政區劃。 元朝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1372年)十一月置甘肅衛。二十五年(1392年...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是明朝在東北地區西部設立的軍政機構,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大寧都司寧王以“就藩大寧。大寧在...
元朝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治建昌路,屬雲南行省。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罷宣慰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建昌衛。領五衛、八所、四...
都司衛所,明代的地方軍事機構。在不設府﹑州﹑縣地區也兼理民事﹐具有行政職能﹐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組成部分。...
大寧都指揮使司,簡稱大寧都司,明朝在東北地區西部設立的軍政機構,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大寧都司寧王以“就藩...
都司衛所制是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兼有行政功能。...... 武昌衛、武昌左衛、黃州衛、永州衛、岳州衛、蘄州衛、施州衛、長沙護衛革、辰州衛、安陸衛後屬行都...
湖廣都指揮使司,明朝十六個都指揮使司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置武昌都衛。治武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都衛為湖廣都指揮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
北直八府二州事務歸福建司管(福建司還管福建八府一州,福建都司、行都司、大寧都司、萬全都司等事務,基本上北直事務也都歸福建司管了,當然還管一些重要糧倉...
明朝行政區劃是指明朝時期對地方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
烏思藏都指揮使司,簡稱“烏思藏都司”,是中國明朝對今西藏自治區除昌都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錫金、不丹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洪武五年(1372)烏思藏內附,六...
福建行都司:洪武元年(1368)置建寧衛於建寧府,四年(1371)升置建寧都衛,仍治建寧府,八年(1375)改置福建行都指揮使司。建寧左衛:倚郭。洪武八年(1375)置建寧...
洪武七年(1374年),升“烏思藏衛”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後接而升“行都指揮使司”為“都指揮使司”,下設若干行都指揮使司、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
明軍三大王牌軍之最,由大明各行省選調出來的精銳騎兵、步兵組成的野戰軍。明成祖於1399年10月19日(即“奉天靖難”元年),收復北平行都司(北平行都司衙門設定於...
小雲南是明朝初期對四川西昌地區的民間稱呼,當時這一地區的正式稱謂叫做四川行都司轄地,是一個副省級的行政、軍事綜合管轄區,由於稱謂冗長,官書上又往往稱作建南,...
明時期,張掖為陝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清時期,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
天啟初年(1621),授高台游擊,歷任紅水河參將、陝西行都司掌印。因事獲罪被降職為慶雲參將,歷任開原參將,因為膽小怕事被罷免。陳洪範很會鑽營,很快又當上了居庸關...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稱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復名大寧都司遷保。正德十年(1515年),明王朝設保定巡撫署。崇禎十一年(1638年)設保定總督,同時置保定總監軍。...
陝西都指揮使司是明朝十六個都指揮使司之一,屬於右軍都督府。......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西安都衛為陝西都指揮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改陝西行中書省為...
都指揮使司是官署名,簡稱都司,屬於行省三司之一,明代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地方設定的軍事機構,類似我國現代的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