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種系發生

行為種系發生(beavioral phylogeny)是指動物界行為模式的起源及其譜系。由於缺乏化石的證明,其研究較困難。來自滅絕動物的報告,在形態學方面對勾畫生物進化過程有實質性貢獻,但對行為研究的作用非常有限。關於行為模式種系演化的歷史,必須全部從現存物種的行為觀察中推測得出。有兩種可行的方法:(1)研究行為的個體發生;(2)比較系統分類和進化水平已經確定的相近物種的行為。

行為主義(behavtonsm)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的西方心理學流派。以華生191 3年發表題為《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的論文為誕生標誌,號稱西方“心理學第一勢力”,在心理學領域占統治地位近半個世紀。其形成和發展分兩個時期:(1)1913 1930年為早期行為主義。華生闡述早期行為主義的基本主張,即心理學應放棄意識而以行為為研究對象,放棄內省而以客觀方法為研究方法,以查明刺激與反應的關係為任務,以達到預測、控制行為的目的。E.B.霍爾特、拉什利、w.S.亨特、魏斯等人屬早期行為主義者。(2)1930年以後為新行為主義時期。主要有三種形式,即:正統行為主義,包括托爾曼的目的行為主義和赫爾的假設一演繹行為主義;非正統行為主義,包括新赫爾學派、新托爾曼學派行為主義等;斯金納的極端行為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