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的個體發生

行為的個體發生 。個體行為的發端或起源。它包括個體胚胎的發展性反應和出生後幼仔在環境和經驗影響下複雜行為的形成和發展。行為的發生除了從個體發展上看以外,還可以從種系發展上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為的個體發生
  • 包含:個體胚胎的發展性反應
  • 因素:個體發展,種系發展
  • 作用:體質因素和環境因素互相作用
概念,記錄,研究,觀察,參考書目,

概念

它包括個體胚胎的發展性反應和出生後幼仔在環境和經驗影響下複雜行為的形成和發展。行為的發生除了從個體發展上看以外,還可以從種系發展上看。行為是個體對環境刺激的可觀察到的反應,它是有機體體質因素和環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因此心理學家研究行為的個體發生必須考慮胚胎的與反應有關的生理方面的發展以及經驗對幼仔的影響。

記錄

科學家們曾記錄過從魚到人各種脊椎動物胚胎活動的觀察材料,追蹤過各種脊椎動物胚胎在對觸覺和其他刺激的反應中身體運動的各個漸進階段。G.E.科格希爾1929年詳盡地研究了蠑螈胚胎神經系統發育和行為發生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行為發生的總體模式理論。蠑螈屬兩棲類,在脊椎動物中是比較原始的。科格希爾主要觀察了蠑螈對毛髮觸刺激的反應,分析了蠑螈胚胎從首次出現肌肉收縮到完成一個行為模式的行為發展的各個階段,即①前可動階段:包括早期用任何刺激也不能引起反應的各個時期,這時胚胎肌肉組織還處於沒有進行功能性分化的結構狀態。②非可動階段:機械或電的直接刺激能引起肌肉收縮,並能看到外部的應答,但對觸刺激沒有反應。這時身體頸部肌肉已開始分化,但它的應答活動是肌原性的,不是在神經組織內發生的。③早期C型屈曲階段:用毛髮觸及頸部,會引起頭部向對側一邊彎曲,這是蠑螈胚胎的第一個神經肌肉反應。隨著胚胎的成熟,大約經過86小時的生長期,可收縮的肌肉逐漸從前向後發展,最後包括全身肌肉。這種神經肌肉活動的發端和反射弧的建立在所有脊椎動物胚胎中出現的相對時間是不同的。④蜷縮階段:此時前一階段的 C形屈曲變得更加明顯。常常是先向刺激的反向蜷縮,然後再向同方向蜷縮;開始是緩慢的,以後逐漸加快;肌肉收縮逐漸沿著身體從頭到尾往下擴展。一般來說,在所有發展中的脊椎動物胚胎中,反射單位都是從頭到尾逐漸擴展的。⑤S形反應階段:隨著神經肌肉系統的發育,胚胎很快就發展出一種對刺激的新的總體反應。這種反應是由一邊的頭部肌肉收縮開始,在完成一個蜷縮之前,另一邊頭部肌肉又開始收縮,使頭部向相反方面屈曲並同樣向尾部發展,這樣就引起整個有機體的S形蜿蜒行為。⑥游泳運動階段:隨著S形反應交替運動的速度加快和持續時間加長,蠑螈幼蟲便能以波浪式形式游泳。科格希爾分析了蠑螈胚胎行為發生各階段和四肢及其他器官運動的發展後,認為它們的發展最初都是作為總體模式的一部分而同軀幹運動協同一致的。只是隨著神經系統獨立反射機制的逐步建立,四肢局部的運動或部分的模式才從總體模式中分離出來。四肢在剛出現時,只隨同軀幹的游泳活動而運動。在蠑螈初上岸時,四肢還不能獨立運動,還不能同軀幹運動分化開,前肢也只能支撐身體前部。當軀幹作S形蜿蜒運動時,四肢只能隨同側軀幹肌肉束的收縮作交替的搖擺。當前肢有了行走能力時後肢還是被拖著向前走的,因此,四肢交替的行走是由軀幹游泳活動發展來的。四肢的運動同軀幹的運動分化開來之後,肘部的彎曲,腕部和趾的運動才依次獲得獨立性。

研究

中國心理學家郭任遠1932年對雞胚胎行為的個體發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將雞蛋氣室的外殼剝去,並在膜上塗一層凡士林使之透明,並在這個“透明窗”上安上透明的刻度盤,然後用顯微鏡觀察胚胎的活動並進行計量。他用這種方法記錄了殼內雞胚行為發展的過程。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決定行為發展的環境因素,並且強調了行為的心理學意義。郭任遠記錄了每種雞胚活動第一次出現的時間,並由此得出結論說,心臟和胎膜的活動可以引起胚胎的自發活動,這是在孵蛋的第4天作為反射活動而開始的,這些反射的頻率以從頭到尾的方向穩定地增長。眼睛和眼球運動在第8~9天就已出現,但對光的反應則在17~19天才能出現。早期的眼睛運動是同身體活動一起發生的,而不是對光的反應,只是在胚胎的晚期,對光的反應才有了相對的獨立性。他認為,在孵出之前,雞胚已經發展了作為呼吸、行動和啄食行為的基礎的所有模式。早期胚胎的各種運動可以認為是以後成雞每一反應由以組成的因素,其中許多反射活動使雛雞本身得以從殼裡解脫出來。因此,成年家禽的典型姿態可以追溯到孵出前姿態的張力條件,這種情況有時也能在哺乳動物和人身上看到。郭任遠在60年代中期對北京鴨胚胎活動的觀察研究,得到了與雞相同的發育階段的特徵。他強調自身刺激在鴨胚運動模式形成中的作用,認為行為在出生前的發展與常規的學習理論無關,主要是先天行為模式的成熟過程。後來他又提出了一個與環境因素有關的行為發展理論,認為如果要闡明有機體反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就必須控制刺激強度,並認為有機體的生理和行為的發育可以總結成10個階段:①心臟活動,②積極的頭部活動,③軀幹活動和對電刺激的反應,④第一次肢體和尾部活動及第一次胎盤收縮,⑤頭部轉動和側向彎曲,⑥第6~9天的活動超強期,⑦身體活動的減弱,⑧如第15~18天的雞胚有相對安靜期,⑨孵出階段,⑩孵出行為。
許多學者曾以大鼠、豚鼠、兔、貓、羊和人的胚胎和胎兒為對象研究了哺乳動物的行為發展。但這種研究都不能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對胚胎進行觀察,即不能觀察在母體中胚胎和胎兒的活動。只能採取種種技術措施以爭取儘可能長的時間對活的胚胎進行觀察。從有關豚鼠的材料可以看到,在最幼小的胚胎中能觀察到心跳和肌肉的肌原性收縮;第一個自發運動是頸部的屈曲和前肢的運動,而第一個釋放行為的感覺區是外目殼;特定區域刺激釋放的每一個動作模式都經歷胎兒期的一系列變化;對眼睛的光刺激能導致四肢的運動反應;對聽覺刺激的反應是在68天(出生前5天)出現;在胚胎髮育的後期可以看到“脊髓反射”,在滾動時還能看到補償的運動。另外,從有關貓的材料可以看到,胚胎行為的出現是按從頭至尾的順序進行的;行為的發展是從彌散的、可變的、相對無組織的狀態到相對個體化、較少變化和較有組織的狀態;反射發生區域感受性的發展是一種連續的轉移性的發展,從身體大區域內任一點較強刺激引起可變的、彌散而不協調的行為模式,到微弱刺激就足以引起的、界限明顯得多的,精確、協調而又較少變化的動作模式;行為發展首先是在粗大肌肉系統然後在精細肌肉系統出現;每一肢體行為的出現是從近身向遠身端發展,也就是首先是整個肢體都參與反應。然後是逐漸向遠端發展,獨立於總體活動。

觀察

觀察人類胚胎和仍同完整胎盤連在一起的早期胎兒是非常困難的。人們只能在胎兒離開胎盤兩分鐘(較大胎兒可延至 7~20分)內觀察到隨年齡而變化的特徵性活動。只有少數學者記錄過在不同技術條件下觀察到的人類胚胎和胎兒的行為。根據D.胡克(1939)在最理想條件下的系統觀察研究,胎兒行為發展情況如下:8周之前對胎兒頭部的觸刺激沒有反應。8~8.5周時接觸嘴部區域開始有了反應,這種反應是刻板的、全身性的。9.5周時,本體器官在受到刺激時能作出有效的反應,即已出現自發的反應。11周時,敏感區已遍及面部和手部,刺激手心能引起快速的手指合攏,這標誌抓握反射開始。此時足蹠反射以及模式化的眼睛運動也開始了,但軀幹部分仍然沒有敏感區。一般認為,9.5~12周胎兒對刺激的反應還是以“總體模式”為主,還沒有出現獨立的、精細的“部分模式”。在第3個月內,大腦皮層對於一般身體活動來說還不起作用。12.5周時,胎兒活動的總體模式迅速消失,許多對局部刺激的特異性反射開始出現。第14周是胎兒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胎兒十分活躍,已接近母體能感覺到胎兒活動的時間,胎兒開始有了自發性運動,包括大部分的身體和作為“整體的有機體”的運動。至此,除了呼吸運動、發聲和真正的(有大拇指參與的)抓握反射以外,已經表現出大部分能在新生兒身上引起的反應。因此,一般認為,8.5~14周胎兒的歷程便已能提供人類胎兒行為發展的完整圖景。
關於幼仔在適應生活環境過程中複雜行為模式形成的問題,許多研究發現,通過個體身上相繼出現的動作模式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到,經驗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一項關於嬰兒抓取模式形成的實驗中可以看到,一種逐漸特異化的視覺定向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夠著物體並抓住它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動作模式,它的形成經歷的第一個階段包括嬰兒把雙臂抬起,作為對視覺刺激或聽覺刺激的反應。到第7個月,這種反應已變為單側臂伸出的模式,並在兩臂之間建立起主導和等待的功能關係,等待臂開始接受由主導臂拿來的物體。這時嬰兒會擺弄並審視拿到的物體,而不是立刻把物體送到嘴裡。以後,主導臂的作用越來越占優勢,最後嬰兒會徑直把手伸向目的物而不需要桌面等提供中間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眼睛對目的物的定向以及知覺對目的物的連續集中,都指引嬰兒把主導臂伸向物體。但此時嬰兒仍然是雙手做好抓握的預備姿勢並向物體伸去,因為等待臂也是同時伴隨著伸手的姿勢。但等待臂主要還是處於接受物體的預備性姿勢,這表明早先擺弄和觀察物體的經驗對這個動作模式起著作用。
有人曾追蹤“拉繩行為”發展的方法對兩歲內嬰幼兒抓取行為和“指向目標行為”的發展進行了研究。把嬰兒放在柵欄後面,從柵欄引出一條牽著玩具的繩子,兒童能看到玩具但卻夠不著。7個月的嬰兒會把活動都集中在繩子上,到了8個月才對遠處的玩具感興趣。但他只是直接把手伸向玩具,由於柵欄擋著。他才來拉繩子。玩具被繩子牽著逐漸接近他,他會注視到玩具的運動。這樣兒童對繩子和玩具之間在功能上的聯繫的認識也逐漸得到發展,兒童為了得到玩具,他就會去拉繩子,繩子和玩具在功能上的聯繫便牢固建立起來了。在幼兒身上,把分離的活動模式組織成新的系列,並在變化著的關係中把它們協調起來形成新模式的能力,是同言語的發展和使用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人類活動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則要依賴於廣泛的概念系統的獲得和認知組織過程的發展。

參考書目

D.A.德斯伯里等著,邵郊、萬傳文、林國彬等譯:<比較心理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84。(D.A.Dewsbury and D.A.Rethlingshafer,Comparative Psychology: A Modern Survey,McGraw-Hill,New York,19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