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為是由社會刺激所引起的人的行為。在人類社會中,人們之間總要發生一定形式的交往和聯繫,在交往和聯繫中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產生各種行為模式。人們的一切模式的行為都是對一種或諸種刺激的反應。刺激可來自社會或非社會(如生理的刺激)。社會行為方式大體有暗示與模仿、競爭與合作、衝突與調適幾大類。如按社會行為的性質,還可分為經濟行為、政治行為、法律行為、文化行為和思想意識行為等幾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行為
- 外文名:Social behavior
- 學科:心理學、社會學名詞
- 目的:揭示社會心理的發生、發展規律
- 研究方法:系統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等
- 舉例:角色扮演可塑造個體的社會態度
涵義,行為心理關係,特徵,
涵義
凡人與人之間的種種行為,或者說,兩人以上的互動與共同行為,都是社會行為。具體可分為三類:第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動作而產生的互動行為;第二,人與人結合在一起而共同作出的集體行為;第三,以整體為行動單位而表現出來的團體行為。
人們的社會行為都是有目的行為。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人們產生了某種需求,受需求的驅動,出現了追求一定目標的行為。人們追求目標的行為是受社會條件制約的。既然社會行為是一種互動的共同的行為,行為的原則就不在個別人,而在社會。社會產生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係,人們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必須從一定的社會關係出發進行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都是構成社會、社會中各種現象的最基本單位,因此,被社會學作為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基本單位。社會學史上,不少社會學家都是以社會行為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的。如美國社會學家帕克認為,社會學就是研究共同行為的科學。我國社會學家孫本文也把社會學定義為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認為,社會學研究的主要任務就是理解人的社會行為。
人們的行為受到一定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都有著明顯的社會性,即社會規範、社會輿論、社會道德和社會風俗習慣的影響和制約。因此,人們的行為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種社會行為的反映,所以研究人們的行為應該由社會角度去分析,改變人們的行為也應由社會利益去加以衡量和評價。
行為心理關係
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的關係
社會行為依存於社會心理,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他處理問題時怎樣分別輕重緩急,而他的道德觀決定了他的道德行為。因此,通過對個體的社會行為的觀察,我們常可推知他的社會心理。例如,根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常常損人利己,可推知他的道德觀。社會行為對社會心理也會產生反作用。只有通過社會活動,人才能認識社會,並逐漸形成相應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例如,角色扮演就可以塑造個體的社會態度。研究社會行為的目的就在於揭示社會心理的發生、發展規律,其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統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調查法等。
特徵
社會行為是一種人類行為,指由社會刺激而引起的行為。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是:(一)社會行為是屬於社會性刺激而產生行為,這是社會行為同其他由非社會性刺激而導致的人類行為的區別。(二)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與另外一個人的行為發生關係,其中包括對他人行為的控制、影響和制約。人們在互動過程中的各種行為,人們在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要時的行為表現,均屬於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