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御史台
- 拼音:xíng yù shǐ tái
- 職責:掌糾查百官善惡、政治得失
- 時代:元朝
【詞語】行御史台【拼音】xíng yù shǐ tái【基本解釋】 元朝中央設御史台,掌糾查百官善惡、政治得失。各重要地區設行御史台,以監察諸省。如:走訴行御史台...
御史台,中國古代官署名。東漢至元朝設定的中央監察機構。秦漢以御史負責監察事務。御史所居官署稱御史府,又稱憲台。南朝梁陳、北魏魏齊時,稱御史台。隋唐五代宋...
官署名。元朝地方監察機構。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由畏兀兒提刑按察司升立,設官、職掌與御史台略同。置台永昌路(今甘肅永昌),監治河西地區和畏兀兒地區。二...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升雲南道提刑按察司為雲南諸路行御史台,治中慶路 (今雲南昆明),監治雲南行中書省。設官、品秩同於御史台,隸於御史台...
魏晉至金代尚書台(省)臨時在外設定的分支機構。“台”指在中央的尚書省﹐出征時於其駐紮之地設立臨時性機構稱為行台﹐又稱行尚書台或行台省。...
官署名。元朝監察機構。簡稱南台。御史台分司機構。秩從一品。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江南行御史台於揚州。後遷於杭州、江州等地。二十九年二月,定台址於...
陝西諸道行御史台,設官品秩同內台。至元二十七年,始置雲南諸路行御史台,官止四員。大德元年,移雲南行台於京兆,為陝西行台,而雲南改立廉訪司。延祐元年罷...
御史台稱內台(又稱為中台),另設“行御史台”,置官品秩同於內台,稱為外台。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始置於揚州,稱江南行御史台。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
《行台除夕》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楊志學,選自《嘉靖寧夏新志》。...... 行台除夕作品注釋 編輯 ①這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行台,即行御史台。也指地方大...
元御史台別稱。以區別設於江南、陝西、雲南的行御史台。元御史台別稱。以區別設於江南、陝西、雲南的行御史台。...
又命其為御史中丞,言官認為程鉅夫是南方人又年輕,不宜重用。忽必烈斥之,並規定各部院必須選用南人。遂以集賢院直學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程鉅夫奉詔前往江南...
御史台稱內台(又稱為中台),另設“行御史台”,置官品秩同於內台,稱為外台。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始置於揚州,稱江南行御史台。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
台官(官名。漢代以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後世因此又稱尚書或御史為台官);及(袁可立)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觸上怒。——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行狀》台郎(尚書...
台臣,漢語辭彙,拼音:tái chén釋義:1、指宰輔重臣。2、古時御史台的官員。3、泛指台閣大臣。...
元朝恢復道,分為三種:1、宣慰司道,全稱“某某道宣慰司”,是行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數路府的行政;2、廉訪司道,全稱“某某某某道廉政肅訪司”,是御史台或行...
元朝官制分為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中央政權下設三公、中書省、六部、樞密院、御史台、大宗正府、宣政院、太禧宗禋院和儲政院;地方政權下設行中書省(職同中央...
此外還有四位同名的塔術丁,他們分別為漂陽縣達魯花赤、粟陽州同知、江南諸道行御史台監察御史、司天台事不署事。至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西域回回塔西沙入華授...
五、行御史台的其它職司六、行御史台官員的任用七、小結中編 關於若干行省的考察第一章 河南江北行省一河南行省的由來和官署機構...
元 黃溍 《故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諡文忠張公祠堂碑》:“所撰著施於朝廷,行於四方萬里,人莫不傳誦之。”清 曾國藩 《致劉孟容書》:“厥後聰明魁傑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