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失養證

血虛失養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飲食勞倦及體虛久病,損傷脾胃,氣血化生不足,或病後正氣受損,營血虧虛,不能上榮於腦髓脈絡所表現出來的頭一類病證。常見於頭痛。

病因,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用腧穴,常見病,預防與調護,

病因

飲食勞倦及體虛久病,氣血不足,不能上榮,竅絡失養。

辨證要點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則氣血化源不足,或病後正氣受損,營血不足,不能上榮於腦髓脈絡,故見頭痛隱隱,時時昏暈;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故見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為血虛失養之象。

臨床表現

頭痛隱隱,時時昏暈,面色少華,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養血滋陰,和絡止痛。

方劑

加味四物湯加減。

常用中藥

當歸、生地、白芍、首烏、川芎、菊花、蔓荊子、五味子、遠志、酸棗仁。

常用腧穴

百會、頭維、風池。

常見病

頭痛。

預防與調護

1. 宜注意休息,保持環境安靜,光線不宜過強。
2. 加強飲食調理,多食脊髓、牛乳、蜂乳等血肉有情之品。
3. 應禁菸酒,可選擇合適的頭部保健按摩法,以疏通經脈,調暢氣血,防止頭痛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