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緣與地緣之間》是2001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杭。
基本介紹
- 作者:錢杭
- ISBN:9787806189283
- 頁數:354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12
- 裝幀:簡裝本
- 叢書: 社會科學文庫·史叢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本書是國內史學界研究中國聯宗問題的第一部專著,普遍存在於宗族間的聯宗(包括同姓與異姓兩種類型),是一種介於血緣之間的社會行為,是中國宗族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聯宗的結果不是形成一個新的大規模的宗族組織,而是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形成一種同姓的地緣聯合,不斷加深對聯宗及聯宗組織基礎性質、內部結構狀態和細節的了解程度。定將有助於中國宗族研究和基層社會結構研究的深化。
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
本書是國內外史學界關於中國聯宗問題的第一部研究專著。普遍存在於中國民間社會中的宗族間的聯宗(包括同姓與異姓兩種類型),是一種介於血緣與地緣之間的社會行為。聯宗,是中國宗族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其發生、發展,具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聯宗的結果,不是形成一個新的大規模的宗族組織,而是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形成一種或同姓或異姓的地緣聯合關係。聯宗問題對於理解中國傳統的姓氏學、譜牒學和宗族世系學理論的演變,準確把握明、清以來中國宗族形態逐漸發生的變動實質,以及近年來正在中國農村中深刻地進行著的傳統宗族結構與功能的“轉型”過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所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曾經把國家按血緣關係來劃分與組織國民,轉變為按地緣關係來劃分與組織國民,看作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進步的標誌。日本著名學者清水盛光在著於1939年的《支那社會的研究》中,也把中國農村社會的村落形態,分為血緣性村落和地緣性村落兩種,認為地緣性村落是在血緣性村落解體的基礎上出現的(即從單一姓氏村落演變為異姓混居村落)。近代以來,人們對中國歷史上血緣性社會組織的狹隘性和傳統宗族制度的落後性的批評,以及推出的一系列經典性的研究範例,大多也是以類似的理論分析和歷史回顧作為自己的出發點或前提。這當然可以說明相當一部分事實,但卻不能說已經涵蓋了一切,至少它沒有意識到還存在著聯宗一類社會現象。聯宗作為一種發生在基層社會中的活動,一方面通過聯結同姓人群之間共同的姓氏符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血緣認同關係;另一方面又通過滿足共同的功能和利益,反映了各同姓宗族之間相鄰或相近的地緣關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很廣大的地域範圍內,聯宗,特別是集中於一時一地的聯宗運動,對地域社會的形成和運作,對民間生活的組織、活躍、協調和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類作用不僅一直延續至今,而且隨著現代條件下新一輪聯宗運動的發生,出現了進一步的加強和深化。
中國歷史上聯宗的存在和發展史可以清楚地說明,它能比單純的宗族結構、宗族功能研究更直接也更深刻地反映出中國地域社會的形成過程、機制和實際內涵。出於聯宗較多地發生在明中期以後,因此,如要準確地了解明、清以來中國農村地域社會發展演變的歷史,聯宗顯然是一個非常恰當並具有廣闊研究前途的學術視角。
就中國宗族制度史本身而言,聯宗也是值得認真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
在中國宗族發展史上,宗族本源與宗族分支之間的相互關係、變化趨勢,即所謂分、合關係,可說是宗族觀念中的一個帶有根本性質的主題,受到歷代學者始終如一的關注。如果要大致地對有關成果的特徵作一階段性劃分的話,明代或許可作為一條時間上的分界線。在這之前,先秦至兩漢的理論家們建立了以大宗為主、小宗為副的宗族世系理論;魏晉至唐末、五代的學者和官僚,則在政治領域對聯姓的意義及功能作了充分的討論。宋代是一個過渡階段。政治環境的改變,民間宗族的分化和小型化程度的加深,使得當時的理論家和政治家們開始重新尋找一種既能聯結過去,又可面對現實的解釋策略,所謂歐、蘇譜式,就是應運而生的一種以小宗世係為主體的模型。明代以後,中國各地區(以華東、華南為主)的宗族普遍出現了在同姓之間建立程度不一的聯合關係(或合族,或聯宗)的趨勢。體現了這一趨勢的是大量的聯宗類譜牒的編撰。經正式著錄的聯宗類譜牒至少已知有上百種。同時,在各種家譜、族譜、宗譜中(特別是在以“宗譜”命名的譜牒中),也包括了關於聯宗活動的大量記錄。聯宗在明代以後成為中國宗族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特點。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或滿足於對聯宗的醜化和簡化,不僅至今還沒有一部有關聯宗問題系統的專著,論文也僅寥寥數篇,甚至對聯宗的定義亦未見認真的討論。對於高度重視宗族問題和基層社會結構的中國社會史學界來說,這種狀況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在本書中,筆者綜合運用歷史學、文獻學、社會學和現代社會人類學的方法,充分總結國內外學術界已經取得的成果,對中國歷史上的聯宗和聯宗組織,作綜合性的考察。
本書正文共分10章,分別是: 關於聯宗的分類和基本定義;與聯宗有關的學術史概述;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聯宗歷史溯源之一: 同姓聯結;聯宗歷史溯源之二: 通譜;聯宗歷史溯源之三: 中國古代世系學;聯宗與行輩字號;聯宗世系學;同姓聯宗的根據、過程與類型;異姓聯宗的根據、過程與類型。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書的貢獻主要是:
一、 確定了聯宗的基本定義和研究範圍;
二、 建立了聯宗研究的學術簡史;
三、 追溯了聯宗的歷史淵源,特別是與中國傳統的宗族世系學的關係;
四、 歸納了聯宗的主要類型;
五、 探索了聯宗研究的學術價值、理論方法和現實意義。
作者認為,現階段聯宗研究的難點,或者對於研究者來說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構築一個基本的學術框架,提出和回答一些帶有基本性質的問題,用實踐來說明究竟應該怎樣進行聯宗研究?聯宗研究究竟可以或有希望解決一些什麼問題?本書的著力點即在於此。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緒論 關於聯宗的公類和基本定義
第一節 同姓個人間的聯宗
第二節 同姓宗族間的聯宗
第三節 異姓聯宗
第四節 聯宗組織
第一章 與聯宗研究有關的學術史概述
第一節 呂思勉
第二節 牧野巽
第三節 社會人類學的世系群理論
第四節 莫里斯·弗利德曼
第五節 其他學者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第一節 姓氏制度基本範疇之一:姓
第二節 姓氏制度基本範疇之二:氏
第三節 姓、氏與氏、族
第三章 聯宗歷史溯源之一:同姓聯結
第一節 同姓與同姓集團
第二節 先秦時代的同姓觀念和同姓聯結
第三節 同姓間對共同世系的追溯
第四章 聯宗歷史溯源之二:通譜
第一節 通譜的分類
第二節 通譜出現的年代
第三節 通譜的姓系(譜)學特徵
第四節 通譜形成的基礎
第五章 聯宗歷史溯源之三:中國古代世系學
第一節 大宗世系學
第二節 小宗世系學
第三節 兩種譜法類型
第六章 聯宗與行輩字號
第一節 行輩字號的制定及其象徵意義
第二節 關於行輩字號的分化、整合問題
第三節 行輩字號整合的過程及其類型
第七章 聯宗世系學
第一節 聯宗世系學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聯宗世系學之實證:廣東省東莞縣“都慶堂鄧氏大宗祠”及其他
第三節 家庭結構類型與聯宗的關係
第四節 聯宗世系學與宗族轉型
第八章 同姓聯宗的根據、過程與類型
第一節 以重建本宗族歷史為目標的同姓聯宗
第二節 以宗族合作為目標的同姓聯宗(之一)
第三節 以宗族合作為目標的同姓聯宗(之二)
第四節 關於聯宗性質的進一步思考
第九章 異姓聯宗的根據、過程與類型
第一節 異姓聯宗類型之一:源於同一古姓的聯宗
第二節 異姓聯宗類型之二:源於同一父系關係的聯宗
第三節 異姓聯宗類型之三:源於入贅出繼關係的聯宗
後記
本書引用文獻一覽
索引
前言
緒論 關於聯宗的公類和基本定義
第一節 同姓個人間的聯宗
第二節 同姓宗族間的聯宗
第三節 異姓聯宗
第四節 聯宗組織
第一章 與聯宗研究有關的學術史概述
第一節 呂思勉
第二節 牧野巽
第三節 社會人類學的世系群理論
第四節 莫里斯·弗利德曼
第五節 其他學者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第一節 姓氏制度基本範疇之一:姓
第二節 姓氏制度基本範疇之二:氏
第三節 姓、氏與氏、族
第三章 聯宗歷史溯源之一:同姓聯結
第一節 同姓與同姓集團
第二節 先秦時代的同姓觀念和同姓聯結
第三節 同姓間對共同世系的追溯
第四章 聯宗歷史溯源之二:通譜
第一節 通譜的分類
第二節 通譜出現的年代
第三節 通譜的姓系(譜)學特徵
第四節 通譜形成的基礎
第五章 聯宗歷史溯源之三:中國古代世系學
第一節 大宗世系學
第二節 小宗世系學
第三節 兩種譜法類型
第六章 聯宗與行輩字號
第一節 行輩字號的制定及其象徵意義
第二節 關於行輩字號的分化、整合問題
第三節 行輩字號整合的過程及其類型
第七章 聯宗世系學
第一節 聯宗世系學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聯宗世系學之實證:廣東省東莞縣“都慶堂鄧氏大宗祠”及其他
第三節 家庭結構類型與聯宗的關係
第四節 聯宗世系學與宗族轉型
第八章 同姓聯宗的根據、過程與類型
第一節 以重建本宗族歷史為目標的同姓聯宗
第二節 以宗族合作為目標的同姓聯宗(之一)
第三節 以宗族合作為目標的同姓聯宗(之二)
第四節 關於聯宗性質的進一步思考
第九章 異姓聯宗的根據、過程與類型
第一節 異姓聯宗類型之一:源於同一古姓的聯宗
第二節 異姓聯宗類型之二:源於同一父系關係的聯宗
第三節 異姓聯宗類型之三:源於入贅出繼關係的聯宗
後記
本書引用文獻一覽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