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素(米歇爾·維勒貝克著長篇小說)

血清素(米歇爾·維勒貝克著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血清素》是法國小說家、詩人、電影導演米歇爾·維勒貝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19年1月4日。

《血清素》講述一位患有相思病的農業工程師為法國農業部撰寫貿易報告並且厭惡歐盟的故事,抨擊了那些“不為本國人民利益而戰,但願意為捍衛自由貿易而犧牲”的政客們。這是一部關於個人對抗抑鬱、個人對抗社會瓦解的小說。

2020年2月,《血清素》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長名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血清素
  • 外文名:Sérotonine(法語)
  • 作者:米歇爾·維勒貝克(法國)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字數:166千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現實中的法國,主人公弗洛朗-克洛德·拉布魯斯特與年輕時代的維勒貝克一樣,是法國農業部的雇員,曾在孟山都工作,策劃了諾曼第乳酪出口的項目,對傳統農業有著深深的眷戀。他在現代化大都市裡,中產階級日復一日乏味安逸的生活消磨掉人類的心智,受困於虛無的氛圍之中,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關於令旁人羨慕的日本同居女友柚子,主人公卻說,“我在農業部的差事幾乎跟我的這個日本同居女友一樣令我作嘔”。某天他偷翻女友電腦才得知,自己早已被柚子背叛,為解脫社會強加給他的束縛,將工作和女友從生活中徹底剔除,他策劃了一場“失蹤”,“逃亡”到距離居所比較遠的羅莎莉嬤嬤大街的美居酒店。另一方面,孤獨喚醒了潛藏於身體中的抑鬱症,剝奪了他享受幸福與快樂的欲望,為了讓自己在重新找得到快樂,他尋找醫生治療抑鬱症。
醫生給他開了卡普托利克斯(captorix),這是一種治療抑鬱的新式藥物,理論上來講,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它也是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也是一種提供幸福感的神經遞質。醫生期望用血清素提升,來控制抑鬱的下降。
與此同時,他開始了一場關於舊愛的“追憶逝水年華”之旅,他先後拜訪大學時的女友凱特與演員克萊爾,結果在她們身上辨認出人生失意與歲月流逝的痕跡;他在拜訪老同學埃梅里克·德·阿庫爾-奧隆德時,追憶起摯愛卡米耶。
新年將至,他決定重新拜訪這位在諾曼第開農場的老友,卻沒料到此次拜訪已是物是人非,埃梅里克的妻子背叛他而去,整個諾曼第農場也瀰漫著焦灼的氣息,農場再也無法支撐下去,法國的鄉村在經濟全球化和歐盟自由貿易政策中衰敗不堪,奶農們沒有絲毫競爭力,他們只能選擇用武力抗議。一小群人的微弱力量無法阻擋資本市場前進的腳步,主人公只能目睹埃梅里克為了捍衛農場主的尊嚴在警察面前自殺,卻什麼都做不了。
再次離開諾曼第時,他無意間追尋到摯愛卡米耶的下落,發現摯愛已有了孩子,他默默跟蹤,甚至計畫謀殺掉卡米耶的孩子,最終又在人性面前停止了行動。此時他終於明白,往昔不可追,人生已經無法重來。幸福對他來說,已然是一種奢求。
卡普托利克斯帶給他的副作用不只是性慾的消亡,還有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升高,會讓弗洛朗變成肥胖症患者,可此時他已不想改變。“放棄卡普托利克斯,哪怕就一天,都不可想像。不能讓痛苦超過一定程度,否則就會開始做荒唐事。”這種白色小藥片,確實不會創造快樂,也不改善抑鬱,它只是讓人感覺——活著,至少死不了。

創作背景

2018年末,法國爆發5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遊行,導火索為總統馬克龍上調燃油稅,深層原因則是法國經濟持續衰退帶給民眾的巨大生存壓力。2019年1月,法國作家米歇爾·維勒貝克出版了他的第8部小說《血清素》,書稿在2018年11月法國巴黎“黃背心”運動爆發前完成,被認為對該事件做出了某種預言性書寫。在這部小說中,全球化衝擊導致牛奶價格不斷下降,再加上牛奶配額制度不保,農民們掙扎在生存線上瀕臨破產,由此轉向暴力抗議。現實與虛構的高度重合,是米歇爾·維勒貝克對社會予以長期入微觀察的必然結果。

人物介紹

“我”(弗洛朗-克洛德·拉布魯斯特)
“我”,46歲,農業高級顧問,致力於扶持法國本土農業,高薪厚祿,還有一個人人艷羨的日籍女友。“我”沒有抑鬱的理由,但“我”知道,生活在分崩離析。女友不愛“我”,工作沒意義。四十多年來,“我”努力地按部就班地恪守中產準則,卻發現一切變得荒謬可笑。其實,幸福曾近在咫尺,但“我”還是無可救藥地毀了它。於是,“我”玩起了消失,開始了追尋自我的旅途。
主人公弗洛朗是一個在生活中陷入抑鬱的人,他是個在工作上可有可無的人,感情上也沒有中心,諸多抑鬱情緒又導致他做出一些非常人的舉動。
就以感情生活來說,弗洛朗先是與一個名叫柚子的日本女友在一起,但在這期間,他偷偷黑進了女友的電腦,看到了柚子在一些濫交聚會上的瘋狂視頻,場面不堪入目。於是他決定從這個世界上“失蹤”,向公司辭職,離開柚子,同時腦中還構想著等自己離開後,柚子會因為經濟拮据付不起酒店房費而淪落到何等悲慘的地步。這個在生活中一無所得的男人,依舊幻想著自己是他人生活的中心。這一點在之後也沒有改變。
在這之後,他又遇到了一個名叫卡米耶的獸醫專業的大學生。兩個人成為戀人,關係算是相當融洽,然而主人公弗洛朗控制不住自己在這期間出軌了一位黑人女性,兩個人手拉手的親密場景正好被卡米耶目睹。於是,這段生活也畫上了句號。十幾年之後,他又一次打聽到了卡米耶的住所,發現對方已經有了一個孩子。此時,想要和對方重新構建生活的弗洛朗,想的辦法竟然是用槍殺掉對方的孩子。他認為這樣的話對方的世界裡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對方因為陷入到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會迫切地需要另一個孩子來填補這個空洞,那么就會重新來找自己。這個行為由抑鬱和焦慮催生,但也因為抑鬱而終止。最終弗洛朗覺得生活已經空無,無論自己怎么做生活都不會發生改變,何必多此一舉,從而放棄槍殺計畫。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維勒貝克的《血清素》再次說明,在當代西方世界,新自由主義思潮以資本邏輯、市場原則、自由放任等一整套理論話語將鮮活的個人和具體的勞動抽象化,“變成世界唯一一個邏輯,享受著宗教式的地位”。普世價值這一抽象同一概念也應運而生,其實質不過是為資本逐利保駕護航。“這種抽象同一性通常以絕對化為特點,以至於忽略各種差異”。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家們想當然地將自由主義建立在絕對理性和空想基礎之上,意欲一勞永逸,坐享其成。殊不知,其結果卻是“理性一再成為胡鬧,欣慰一再變成煩惱”。
維勒貝克筆下的當代歐洲,在哀嘆和唏噓中祭奠曾經的輝煌和榮光,呈現出一幅落日餘暉、暮鼓餘音的末世圖景。抑或在維勒貝克心中,抑鬱症治療藥物Captorix也是新自由主義的隱喻。老邁多病的歐洲用之不是、棄之不能。後疫情時代的歐洲局勢更加動盪不安,頹勢日顯。維勒貝克在《血清素》中,借克萊爾之口,發出“西方將沒有人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哀嘆,這一觀點與其在1999年出版的散文集《活著及其他》中“不要懼怕幸福,它壓根兒就不存在”的論斷相互呼應,表明了作者對篤信新自由主義的歐洲依靠自身力量擺脫現實和思想困境持悲觀絕望的態度。後疫情時代的現實也部分印證了維勒貝克的判斷。新冠疫情使本已受累於經濟危機影響的歐洲更加舉步維艱,秉持意識形態執念和偏見的西方世界,在抱殘守缺、固步自封中有逐漸走向封閉和保守的趨勢。在和平與發展已成為各方共識的當今世界,本可互補共融的世界多元文化價值,有被拖入對抗和衝突之虞,西方自由主義與時代大潮的方枘圓鑿,由此可見一斑。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研究維勒貝克小說《血清素》中新自由主義和歐洲困境,具有及時且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藝術特點

“血清素”指的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體內的神經遞質,現代生活的很多問題都與血清素相關,例如焦慮、壓力過大等都會導致體內血清素下降,從而引發抑鬱症,因此血清素也被用於抗抑鬱和治療失眠的藥物當中。小說中的“血清素”除此之外也指代了一個尋覓的過程。
“血清素”在小說中成為了一個比烏托邦更脆弱也更微小的象徵。主人公寄託於這種抗抑鬱的藥物成分,來讓自己的生活回歸正常,但抗抑鬱藥的副作用便是導致性慾的喪失,而後者又直接與主人公對生命情感的體驗直接相關。就這樣,書中的人陷入了一個無法掙脫的困境,要么為了維持自己的生理欲望,讓生活一塌糊塗,要么擺脫抑鬱症的困擾,代價是放棄掉一大部分生命的體驗。他們的種種極端行為,可以理解為生命空虛到一定程度後爆發出的過激反彈,也可以理解為在喪失了選擇空間後、竭力做出的證明自己尚有自由意志的舉動。主人公朋友的自殺和主人公自己在很多時刻的退縮,似乎在預示著一種更加無法挽救的空虛與徒勞。《血清素》設定的社會環境與歷史背景,足以讓人們將這個視角從個人轉向法國乃至歐洲,看到維勒貝克眼中歐洲當代社會毀滅性的一面。

作品影響

  • 榮譽
2020年2月,該作品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長名單。
2022年9月,該書入選2022年度“世紀好書”8月榜。
  • 銷量
2019年1月,弗拉馬里翁出版社宣布《血清素》首印數為三十二萬冊,該書的德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版也分別於1月7日、9日和10日在相關國家發行,德文版首印數為八萬冊,西文版首印二萬五千冊。
該書以28萬多冊的銷量位列法國2019年暢銷讀物榜單第四名。

作品評價

“米歇爾·維勒貝克似乎擁有洞悉社會涌動的暗流、預言即將發生的社會衝突的第六感。他筆下的人物常常陰暗、抑鬱、沮喪。《血清素》探討引發黃背心運動的那種長期累積的民怨,對那些筋疲力盡的絕望的農民深表同情。”法新社評)
“《血清素》證實了維勒貝克作為一個富有遠見的作家的地位,也使他成為一位偉大的人民小說家。”(《費加羅報》評)
“維勒貝克再次將手指戳進了法國和西方社會的傷口裡面,並把它戳痛。”(《經濟學人》評)
“維勒貝克的每一本書都能掀起驚濤駭浪,《血清素》也不例外。這是一本淒涼、毫不妥協的小說。”(《星期日郵報》評)
“他的最新小說是對一個男性敘述者和整個西方文明同時衰落的另一種極為悲觀的沉思。”(《時代雜誌》評)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令人厭惡之人的小說,文學水平極為出彩,顛覆了道德世界。”(布克國際文學獎評審會評)
“它用悲愴得幾近於絕望的筆調,寫出了主人公對性愛以及個人幸福的惆悵哀嘆,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深切失望,那樣一種無奈的心境,是作品的‘主旋律’。跟維勒貝克的前幾部小說作品對比,這部新作依然站在了時尚文化的前頭,探討了新世紀以來法國人所面臨的新的現實問題。在這方面,維勒貝克可謂‘堅守初心’。在主題方面,維勒貝克尤為關注全球化經濟的格局以及歐盟自由貿易政策下法國農業及農民令人擔憂的現狀。在寫作風格方面,《血清素》一如既往地做到了精闢中的詼諧、悲愴中的幽默。但是,就敘事手法而言,較之先前幾部作品中常見的以將來時時態為主,將預敘、倒敘、插敘、平行敘述等混用的龐雜的敘事系統,《血清素》採用的基本上是過去時態主導下的敘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余中先評)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譯名
譯者
出版地
出版社
ISBN
正文語種
2020年
血清素
嚴慧瑩
台北
麥田出版社
978-986-344-803-7
繁體中文
2022年7月
血清素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978-7-5327-8774-6
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

米歇爾·維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法國小說家、詩人、電影導演,1958年2月26日生於法屬留尼旺島,六歲時到法國本土與祖母生活。二十歲時以詩歌創作開始文學生涯,1991年開始出版作品,包括詩集、小說、評論等,作品多次引發法國知識界論戰,被稱為“繼加繆之後,唯一一個將法國文學重新放到世界文學版圖上的作家”。他是法國現代最具爭議性的作家,其作品曾經被評價為“令人作嘔”和“在精神錯亂和性愛之間蹣跚”,但同時他也被評價為足以與巴爾扎克並稱的現實主義作家。
血清素(米歇爾·維勒貝克著長篇小說)
米歇爾·維勒貝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