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側扁,眼大,口大朝上,鰓蓋骨具一強棘。體色鮮紅,表皮堅韌不易剝除,尾鰭截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斑大眼鯛
- 界:動物界
- 目:鱸形目
- 科:大眼鯛科
- 屬:大眼鯛屬
簡介,原始文獻,模式產地,資料來源,特徵:,習性:,分布:,附記:,
簡介
編號:7179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中文科名:大眼鯛科
拉丁科名:Priacanthidae
中文屬名:大眼鯛屬
拉丁屬名:Priacanthus
拉丁種名:cruentatus
定名人:(Lacepede)
年代:1801
中文名:斑鰭大眼鯛
ogenus:Labrus
原始文獻
Hist. Nat. Poissons, vol. 3, pp. 452 and 522.
模式產地
Martinique, W.Indies
俗名:血斑大眼鯛
國內分布:南海, 台灣
國外分布:非洲, 錫蘭, 菲律賓, 日本, 澳洲
備註:在<<台灣魚類志>>的勘誤表中,將該種的屬名更正為Heteropriacanthus
資料來源
南海魚類志:321-322. 中國魚類系統檢索:298. 台灣魚類志:307.
特徵:
體色鮮紅,表皮堅韌不易剝除,尾鰭截形。
習性:
生活於5~300米海域,隨著季節變化遷移洄游,為底棲魚類。性兇猛,會發聲。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繁殖期在7~8月,最適水溫約24.5~27℃,於夜間產浮性卵,約16小時後孵化,仔稚魚具漂浮期。
分布:
全球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海域。
本魚體略高,側扁,呈長卵圓形。眼特大,瞳孔正位於體中線上。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頜突出,頜骨、鋤骨和齶骨均具齒。前鰓骨後緣及下緣具鋸齒並具有一枚後向之強棘。頭及體部皆被有粗糙堅實不易脫落之櫛鱗,唯前鰓蓋後部不具鱗。體呈紅褐色,背部顏色較暗,在背鰭鰭條部、胸鰭及尾鰭上密布黑色小斑點。側線完全,側線鱗孔數63至81枚。背鰭單一,具硬棘10棘,軟條11至13枚;臀鰭與背鰭幾相對,具硬棘3枚,軟條13至14枚;背鰭及臀鰭後端圓形;胸鰭短小;腹鰭中長,短於頭長;在胸鰭上方有一弓狀彎曲。尾鰭略突,接近截形,上下葉較突出。尾鰭末緣顏色較深。體長可達30厘米。
生態
棲息在礁湖或向海礁坡的浪拂區下方,屬夜行性魚類,白天常單獨或一小群在一起,到了夜晚,則成群結隊在水層中覓食,為肉食性。
附記:
經濟性食用魚。